古代人的旅遊攻略——岱遊記(2)
筆者絮叨:說是第二日登山,一拖就拖了一個月。不敢說諸事繁忙,但總歸自己學藝不精,一字一字查閱資料竟耽誤不少時間,泰山景象壯美,筆下不能述說一二,只得借托王士性之口識得百年前的泰山景象,希望哪天自己也能像王士性一樣,有個鐵飯碗還能天天去旅遊。
夜裡休整不提,只說第二日,王士性整頓行裝入岳廟拜謁,岳廟巨如王宮,廟宇四角用堞櫓為其城飾。岳廟開六門,門內九石皆玲瓏,是為南海人輦而來者。排列著一檜二松三柏,都是樹形張揚,色秀可餐。柏樹是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右邊是環詠亭,亭上石壁中嵌古今詩文,多是歐陽修、韓、范等名賢手筆。
王士性遊覽一番,覽畢,問道,登山!
出城三里處,山麓炊香有人家,朱甍綠石。憩於更衣亭,這「更衣」二字,緣於皇帝游幸時下馬休憩的處所,故起名曰「更衣亭」。一時半刻,換竹輿而行,入一天門。入山門望去,岱山石峰林立,而腳下的路卻依舊土石交錯,看來去山不遠了。
左視俯瞰澗道中,咽石纍纍,水流涓涓。逆流而上,五里處有一平橋,相傳是一位高姓道者創開此道,故名高老橋,橋短古凝。
左崖上聳立兩石,石腹相夾,水從天紳岩來,飛瀑散明珠,若帶水如簾,此處駕石射珠者,就是水簾洞了。自洞轉數里,右崖上屏立空穹洞室,如棚如屋,大如馬棚,稱為「馬棚崖」。
越崖,攀上摩空閣憑欄遠望,見山路細窄如線。從此處,兩山夾道,土石分明,辭土而石。上山的石階愈發陡峭起來,馬匹無法前行,只要看到遊人們都辭馬脫衣上山,那這裡就是回馬嶺了。過回馬嶺繼續往上走,多有僧童於道旁擊鼓彈琴,意在討要來往遊客的賞賜。遊人憊倦,逼仄喘息,這喘息聲總時時在耳側響起,不知不覺也就登上山巔了。登上高處從內向外望,遠遠看見三天門尚且在雲霄表裡,而此處就是從寧陽道中所見在雲霄之上的地方,正是山之外郭,黃峴嶺是也。
攀山進嶺,西行再折東北,上坡下坡,上坡下坡,反覆者三。乃得坦途夷曠三里,是為快活三里。平地走過,又回到崖上,往上看山路愈加斗絕,這就是人們所說在洞中窺望天窗的樣子吧。
水石丁零相纏而下,有建瓴之聲,枕石嗽之。仰頭見鐵嶂青壁,真乃萬千尋尺不足丈量,此處即是二天門了。入門過御帳,此處是宋真宗東封時露宿之處,故曰御帳。帳前有雙松,老乾蜷曲,勢欲飛舞,數百年間,人們以之為秦時神物,稱之為「五大夫松」。
帳內飯畢,又上百丈崖,崖上有石屋十塌,最奇之,據石而嘯,聲音從蜿蜒曲折的砑石中呼嘯而出,聲裂山谷,此為朝陽洞也。繼續前行,又走過大、小龍峪,石吐水猶如龍哆哆吐水的樣子。自此處上盤道十八折,雙闕插天,以峽束之,仰視愈發奇。車馬至此,前人與後人摩肩接踵,東漢應劭所說盡重纍人者,當三天門是也。
日已過半,泰山仍在腳下深眠,下次再見就是在碧霞元君宮了。拜呀~
推薦閱讀:
※張居正改革失敗了嗎?
※明故宮附近為什麼能看到古代裝束的人穿城門而過?是幻覺嗎?
※為什麼滿清不拆了紫禁城重建,或者拆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呢?
※我們是否應該給洪承疇等人翻案?
※李自成攻下第一座外城的夜裡,可憐的崇禎皇帝會想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