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策略,不是誰都能玩的起的...
作者:小雲兄
來源:品牌圈圈
很多人認為:同樣品質的產品,只要我價格更低,就更容易在市場中取勝。
其實,並不是這樣。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段子:
曾經有一個業務員問老闆:「市場上有一個小廠,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麼辦?」
老闆反問道:「既然這家廠這麼厲害,為什麼一直是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1.高價VS低價
關於價格,市場營銷有兩個基本規律:
- 高價上市,先難後易;低價上市,先易後難。
- 高價打敗低價是市場的常態,而低價打敗高價是個案。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
1)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認同」有兩個概念:一是價格本身,即價格高低,這種認同不產生購買行為;二是價格與價值的關聯,即產品是否值這個價格,這是價格與價值的差異。
低價本身只產生第一種認同,不產生第二種;第二種認同是「消費體驗」和「市場推廣」之後才產生的。
而要產生消費體驗,首先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先要有人買。
但如果不是特斯拉級別的創新產品,要想讓人買,就必須主動做市場推廣,否則就會淹沒在其他同質化產品中。
而市場推廣又是需要費用的。
費用從哪來?
就從產品的「利潤空間」里預支出來。
以雲南白藥牙膏為例:如果沒有超過20元的驚人定價,僅憑一支單品,它如何能在支付央視廣告吸血鬼的同時,還能在絞肉機般的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大賣場生存?
是的,對大部分產品來說:只有更高的價格(或者說利潤空間),才能支撐更多的推廣活動。
2)當然,也包括《營銷戰》里說的那樣——高價格往往能帶來一定的「神秘感」,消費者會想「它為什麼這麼貴?」
這時候,你就更有機會向人們介紹你的新產品了...
3)很多人都以為消費者喜歡便宜——以為「同樣的品質,價格定的低就更受歡迎」。
其實並不是這樣。
消費者不是喜歡便宜,而是喜歡「佔便宜」。
而定一個較高的價格,也是為了後期能有「高開低走」的餘地,讓消費者能享受更多的「優惠」。如果最開始就走低價,就很難再有迴旋的餘地了...
4)如果消費者是因為「低價」才購買你的產品,那就說明他並不是你的「忠實客戶」。假如其他品牌打出了更低的價格,用戶就很容易被搶走。
而為了奪回這群「劣質客戶」,你又需要跟對手進行價格戰——進一步降低利潤空間,這明顯是不划算的...
2.低價策略不能走?
讀到這,也許你會問:
那是不是說新產品上市,就一定要走高價路線呢?
當然不是。
葉國富(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界有三種生意人——第一種是低品質賣低價,這種人到處都是;第二種是高品質賣高價,成功的案例也很多;而第三種是高品質賣低價,這個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種他沒說的是「騙子」...
且不討論他的立場問題吧...(因為名創優品本身就主打低價、高品)
不過他的話,也的確是有道理的。
正如上文所說:高價位的產品才更有取勝的可能,這是市場營銷的普遍規律。
雖然我們的確能看到很多以低價取勝的品牌,但低價策略,其實並不是大部分初創品牌都有能力去做的,它的難度相當大。(劣質產品我們就不去討論了)
而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那些成功採用低價策略的品牌(如小米,名創優品,娃哈哈,優衣庫,西南航空,Costco,全聯超市,沃爾瑪),它們都為什麼能成功?
然後你就可以簡單判斷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走低價路線了。
3.1低價取勝的前提
之:渠道優勢
為什麼娃哈哈(之前)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它在中國的渠道資源,是其他任何品牌(包括可口可樂)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娃哈哈採用的策略就是:一旦發現高端市場的某個產品表現不錯,就立馬仿造一個,然後迅速在低端市場鋪貨,搶佔消費者心智。
比如下面這些:
以上圖片均來自知乎用戶@汪惟,特此感謝!
與之類似的,還有小米——當時所有的手機廠商,基本都在走線下的渠道,而小米是第一個所謂的「互聯網手機」——搶先佔領線上渠道。
而其他的廠商,出於對經銷商利益的考慮,就無法迅速跟進,從而讓小米狠狠收割了一大批用戶。(2015年全國銷量第一)
當然,以渠道優勢為前提的低價策略,其成功一般也是暫時的——當其他相對高端(或聚焦)的飲料品牌實現渠道下沉之後,娃哈哈靠模仿發財的好日子也基本到頭了;而當其他品牌的手機打通線上渠道之後,小米手機也不得不主動打廣告,開線下店,並且向高端機進軍...
3.2低價取勝的前提
之:交易量大
那些以低價取勝的成功品牌,它們都有一個規律:相比於同行競品,它們的交易量都非常大。
什麼叫做「交易量大」呢?
總結下來,大概就以下兩點:
1)商品品類多:小米,名創,沃爾瑪,Costco,優衣庫,和娃哈哈,它們的產品線(或者說涉獵面)都非常豐富,其中Costco(一家連鎖倉儲量販店)更是把加油站的業務都包攬了進來...
2)高頻消費品多: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名創,沃爾瑪,Costco,娃哈哈,這些品牌售賣的產品,很多都是高頻消費品——消費者會經常購買。
而以上兩點,也就基本保證了足夠大的交易量。
至於為什麼要追求很高的交易量?這個很簡單——利薄就要多銷嘛。
3.3低價取勝的前提
之:盈利模式
如果你看到一家企業,它所有產品的毛利率都非常低,甚至低到不賺錢的地步,那可能的原因只有兩個:1.老闆是傻子;2.它有新的盈利模式,並不主要依賴賣貨來賺差價。
1)小米:很多人認為小米不是單靠手機來賺錢,而是「生態鏈」中更多的其他產品,比如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小米旅行箱,小米凈化器等等...
其實,這些都不是小米真正的核心業務...
不信?那我們來看看它的業務布局圖吧:
是的,「資本」的運用,才是小米最重要的內生動力。(順為資本,天使雷軍,小米投資)
其次才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服務(小米互娛,小米金融等),產品(手機,生態鏈)和渠道(小米之家,有品等)。
當然,小米之所以能這樣操作,跟CEO的資源有很大關係——雷軍以前就是天使投資人。
2)Costco:作為一家倉儲量販店,雖然Costco有非常多的SKU,但它也不是靠這些產品的價差來盈利的。
Costco商品的毛利率,平均只有7%,而一般的商超(包括沃爾瑪)大概在15%—25%之間。另外,Costco員工的工資和福利,也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扣除各項成本之後,也就沒什麼賺頭了。
所以,它就需要找一個新的盈利點——收取「會員費」。(2014年,Costco凈利潤20億,貨品利潤10億,會員費24億——在扣除各項成本之後,其凈利潤與會員費基本持平)
這裡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會員制度:
Costco一共有兩種會員模式:55美元年費的非執行會員;110美元年費的執行會員。
其中,非執行會員除了可以進場消費,還能額外帶人進去,讓身邊更多的人能享受低價;而執行會員每年還可享受最高750美元的返現,以及部分保險的優惠。
如此之多的優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Costco會員的續費率,能達到了驚人的90%了...
3)名創優品:按照葉國富自己的說法,名創優品靠的是「以量取勝」——低毛率,高銷量。
實際上,它並沒有這麼單純...
名創優品採用的,是「直營+加盟」的模式——既有用來「打廣告」的直營店,也有真正用來盈利的加盟店。
據名創優品的官網介紹:投資人加盟名創優品,每店需要支付品牌使用費15萬、貨品保證金75萬以及裝修預付金,並且鋪面也要自己去找。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都在質疑:名創優品其實是在玩一場「金融遊戲」...
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它特有的模式,而不是像無印良品那樣——只能直營,並且單靠售賣產品來盈利。
3.4低價取勝的前提
之:成本優勢
沃爾瑪之所以能以低價成功,其主要的優勢就在於成本。
當時主流的大型商超,都採用「分散經營」策略——每個門店都享有自主經營權,可根據當地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供貨商和物流系統。
而沃爾瑪採用的,是「整體經營」策略——通過統一的協調,既增強了整體物流效率,也增強了對上游廠商的議價能力,從而大幅降低了成本。(PS,這一點跟名創優品很類似)
當然,小米和西南航空,也是典型的「成本控制專家」。
小米自然不再多說。
而西南航空的案例,以前也講過——只採用單一的機型,只開通短途航線,不提供多餘的服務,就連物料也要用最低廉、能重複使用的材質來製作等等...
3.5低價取勝的前提
之:消費觀念
剛才提到的4點(渠道,交易量,盈利模式,成本優勢)更多是企業內部的因素,而需要我們關注的,其實還有外部因素——消費觀念。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
然後還有:「物若不貴,人何以貴?」
其實,這裡都體現出人們對高價的心理依賴——不想買便宜的,免得被劣質產品給坑了;不想買便宜的,免得被人鄙視。
這就是大部分人,對大部分產品的消費觀念。
而低價產品要想成功,就必須想辦法規避/克服這些觀念。
一般來說,方法有兩類:
1)告訴別人「為什麼我的產品能這麼低價」:比如小米當時就說自己因為沒有線下店,沒有經銷商,也沒有做廣告,所以就省了一大筆錢——從而讓更多人相信:它雖然價格低,但品質還是不錯的。
2)主張新的消費觀念:比如台灣的全聯超市,為了讓更多人去購買便宜的商品,就打出「用全聯省下來的錢,可以幫你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之類的口號。
這招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是非常適用的。
(PS,一項關於美國消費升級的研究發現,美國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在另外一些品類卻有「消費降級」的現象——一些很便宜的品牌,反而更受歡迎)
是的,消費升級的本質,是消費「觀念」的升級,而不是說要把產品賣得貴一點...
而所謂的「觀念升級」,就是指消費者比以前更「清楚」,自己該在什麼地方多花錢,又該在什麼地方少花錢。
所以當時的全聯,從一個嚴重老化的品牌,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不過,這種「主張新觀念」的方法,一般更適合早已被大眾熟知的品類(比如食品和百貨),而不太適合比較新的品類和市場。
比如之前的魅族,它也試圖說服人們「別把錢花在手機上」,而應該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比如旅行和買遊戲裝備...)
但與全聯相比,其效果就差遠了。(真正購買它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經濟條件不佳,而不是因為欣賞它的價值觀)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年輕人依然無法捨棄對「好手機」的執念——還沒玩過癮...
4.總結一下
綜上,低價策略能夠成功的前提,包括但不限於:
- 渠道優勢——具有競品幾乎無法觸及的渠道資源;
- 交易量大——品類要比競品更多,做到薄利多銷;
- 盈利模式——不僅是依靠賣貨的價差來盈利;
- 成本優勢——綜合成本要明顯低於競品;
- 消費觀念——克服/規避人們對高價的心理依賴。
之前我們說:「低價策略,並不是大部分初創品牌都有能力去做的,它的難度相當大。」
而所謂的難度,主要就體現在前四個方面。
作為初創品牌(尤其是創業項目),往往是連行業的水有多深都不知道;連一個同類型單品都沒做成功過;打過交道的供應商也不超過十根手指...
誰有競品無法觸及的渠道資源?誰能一上來就敢做比對手更多的SKU?誰能一上來就想好全新的盈利模式?又有誰敢保證超低的成本?
這樣的人的確有,但畢竟是少數。(如果你就是,那要恭喜你了)
對大部分初創品牌來說,高價策略才是相對容易成功的,尤其是在資源流動速度超快的今天——雖然最開始會受到規模(小)的限制,但只要第一波發現能賺到錢,很快就能做第二波、第三波...
如果發現不能賺錢,就立馬換條路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就是大部分企業都該採取的「游擊戰」。
而不是先忙著貼錢搶地盤,然後再拖著質量本不高的用戶去想「該如何盈利」,最後還要想盡辦法去守住這麼一大塊地盤...
稍微跑個題
雖然很多人都在說:「新時代商業,要避開傳統的賣貨思維,不要光想著通過賣產品來賺錢。」
但在我看來,越簡單才越可靠。因為可變的因素一旦變多,就必然會出現不可控的局面,如果非要用一個時髦的字來表達,那就是「熵」。
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是難能可貴的。不過,也正是因為難,所以才可貴——它不是大部分企業的首選目標。(花點時間的商業模式固然是非常棒,但其他花店是沒有資源能去效仿的)
大部分企業熟悉的,其實只有自家的產品,那就直接去做好產品本身的價值交換就行了。(當然,如果突然有好想法或機會,也值得一試吧)
傳奇的商業故事人人都愛聽、都愛講,但傳奇之所以是傳奇,就是因為它概率小——把本來不該成功的事做成功了,就成了傳奇。(比如小米,它的成功之道,是不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因為它的產品主要不是用來盈利,而是用來布局和估值,一般人玩不起)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前幾年看到的一篇文章,說一個開火鍋店的,宣稱以後在他家吃火鍋全都免費——他不靠賣火鍋來掙錢,而是靠「社區」或者「粉絲」什麼的...
不知道當時海底撈看到這個消息後有沒有慌,也不知道那家火鍋店現在怎麼樣了...
推薦閱讀:
※品牌合作在業務發展中的重要性
※看超能如何漂亮演繹女人天然范?
※特朗普當選總統,美國大選借勢營銷哪家強?
※松柏先生·每日一例:拯救無聊的床上用品
※為什麼海底撈這麼出名,卻極少有人知道它的Slo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