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制力不行,改怎麼鍛煉,有沒有詳細教程?

本人男,20,想做的事情一直沒做成功,自己拖延症很重,自制力不行,一直想改變


這個道理很重要,越早明白越好

物理學中,有很多有趣的原理,比如:能量守恆定律。

有一個段子:

「能量守恆定律」 是指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它只會從一種介質轉化到另一種介質,或者從一個狀態轉移到另一個狀態。

因此,如果你常年和傻瓜在一起,等到某一天你覺得對方似乎沒有以往那麼傻的時候,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與能量守恆定律旗鼓相當的是被愛因斯坦稱之為 「科學定律之最」 的 「熵定律」。甚至於有人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及過程都可以用能量守恆和熵增原理來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熵」 是什麼?「熵增原理」 又是什麼?

事實上,「熵」 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為了美好生活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一次 「逆熵」 的過程。

桌上的東西沒能及時整理,就會越來越雜亂;

想做的事兒若是一拖再拖,就會越來越麻煩;

朋友之間沒有經常聯繫,彼此間會漸漸疏遠;

運動的時候總是偷懶,身體素質就越來越差;

而這些事情發生的背後,都隱藏著 「熵」 的痕迹。

「熵」 的概念最初起源於物理學,表示事物的混亂程度。「熵增定律」 指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

德國數學家克勞修斯在 1855 年,首次引進了 「熵」 的概念,他認為:

在孤立的系統內,分子的熱運動總是會從原來集中、有序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的無序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當熵在一個系統內達到最大值時,系統就會處於一種能量守恆狀態而呈現一種靜寂狀態。

這樣描述有些抽象,下面舉幾個例子吧。

比方說:屋子本來很整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越來越亂、越來越臟,這就是 「熵增」。

不過,亂了可以收拾,髒了可以打掃,只是清理屋子這件事兒本身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沒有外界能量的進入,當我們自身的能量逐漸用盡,不夠收拾屋子的時候,屋子就會以不可逆的趨勢越來越臟,最終成為 「靜寂」 狀態。

再比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今天,人口飛速增長,資源急劇消耗,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這是世界走向無序的 「熵增」。

如果我們能夠採取必要的行動,環境就會得以改善,這也是外界能量的進入。若是放任不管,則後果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沒有資源可用,成為 「靜寂」。

人們常說 「冥冥中自有定數」,這個 「定數」,其實就是 「熵」。

從悲觀主義的角度看來,這是一條十分可怕的定律,一旦世界的 「熵」 達到最大值,將會就此消亡。

那麼,有沒有辦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答案是:有的。

1969 年,比利時學者普里戈金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 「耗散結構理論」。他認為:

當系統離開平衡態的參數達到一定閾值時,系統將會出現 「行為臨界點」,在越過這種臨界點後系統將離開原來的熱力學無序分支,發生突變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穩定有序狀態;若將系統推向離平衡態更遠的地方,系統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穩定有序結構。

相比悲觀消極的 「熵增定律」,「耗散結構」 則帶來更多的勇氣和希望,簡述一下就是:

我們的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外界能夠產生能量交換的開放性系統。

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改善由 「熵增」 引發的不可逆結果,將原本的無序轉為有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會逐漸衰老,這意味著人類本身就處在 「熵增」 的狀態。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種 「耗散結構」。

飲食可以看作開放性的能量儲備,能量又會轉化為營養和脂肪。合理飲食是為了獲取適度的能量,鍛煉身體則是為了消耗多餘的能量,以期達到平衡的 「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 的意義在於一個系統要想有序地發展就必須有所消耗,在消耗的同時才能趨向有序、平衡。

這個理論同樣還可以用在自身的成長,因為知識也是需要被消耗的,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判斷知識的 「耗散結構」 是否平衡的標準其實很簡單:

1. 是否持續大量地輸入?

2. 是否持續大量地輸出?

輸入與輸出相輔相成。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會造成知識體系不牢,只顧輸出而沒有輸入則知識儲量很快見底。

古語云:「學以致用」 就是因為大腦儲備的知識需要通過耗散去實踐。這種耗散可能是自己去做,也可能是教於他人。總之,唯有用起來才能夠融匯貫通,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在這之後,又會反過來倒逼輸入。

就像健身塑型,耗散脂肪成為肌肉。甩掉臃腫的肚腩,獲得健美的身姿。又由於感受到健碩身姿的美,於是更加熱愛健身。這就是平衡的 「耗散結構」。

此外,「耗散結構」 還可以用在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錢上。

李笑來老師曾經在《有些錢真不能省》寫過:

買書的錢、買工具的錢以及事關安全、終極體驗、知識產權的錢都不能省。這種 「節省」 可能會伴隨著很高的隱性成本,或者在將來造成很大的負擔 —— 今天看起來省了,可將來卻要因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我們有了錢,如果只是一味地攢著,不去理財、不去看世界、也不用於投資自己,很快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就像一個臃腫的大胖子。

若我們拿錢去 「耗散」,用於理財、學習、成長,雖然看似錢是不斷減少的,但伴隨而來的是 「複利」 一般的平衡狀態。

「耗散結構」 對於個人而言,還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思考:

1. 開拓視角

現代管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同一崗位上最好不要超過四年。

互聯網時代,我們必然會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觀點。也就很自然地會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意味著我們會獲得大量的輸入。

由此,我們更應該大膽嘗試新事物,持續輸出,與外界交互。

2. 厚積薄發

瘋狂地輸入是為了當機遇降臨的時候可以從容地輸出。畢竟誰也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什麼時候會用到。

李笑來老師在小時候學編程的時候,大概也沒想過編程可以幫助自己寫書吧。

機遇難求,一旦遇上合適的機會,平日里積攢的能力就能夠派上用場,否則就只能哀嘆:技到用時方恨少。

所謂厚積薄發,就是持續輸入,找機會大量輸出,再利用輸出時接觸到的新的知識體系來完善輸入,打造一個平衡的耗散結構。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焦慮,以至於不自覺地去尋找一種舒適的安全感。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無論過去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要保持一種警惕的心理,因為過去所取得的豐功偉績都會讓你深深地陷入舒適區,難以擺脫。

放縱於舒適的人生,會由於 「熵增」 而走向無序、混亂,因而有約束的自由才有意義。

真正的自由從來都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讀書、寫作、健身、唱歌,這些都好。

從今天起,請做一個主動、自律的人。

下載新生大學APP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謝邀,由於最近較忙,回答晚了。

不過這也算不上是回答,更多是自己在同懶惰小人鬥爭中的一些心得,而且這鬥爭遠未結束,因此共勉。

由於是心得,所以不很成體系,有多少說多少吧。

  • 做減法:品味專註的力量
  1.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更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事都去涉獵。適當的時候,可以有一種「關我毛事」的態度。
  2. 20歲是一個一切都有很大可能的年紀,如果樓主還在大學,不妨認真思考,自己究竟最想要的什麼,是地位,是金錢,還是悠閑,或是別的什麼。

  3. 確定了最想要的(可以動態調整,但在一定時期內應保持穩定),直奔主題,採取最有效的方式去達到目標。舉一個也許不很恰當的例子,比如樓主下周有一門英語考試,那麼你想想是採用做真題的直接方式複習,還是採用看美劇的間接方式呢?
  4. 我們在生活中,太多時候貪多嚼不爛,還以以上看美劇為例,當然英語已經很好的大牛除外,否則,或許應該確定關注點究竟是哪個,是觀片的快感還是學習英語的積累,在同一個時間點,不可能有兩個重點。
  5. 關於做減法,推薦樓主可以看看有關「斷舍離」的文章,很有啟發。
  6. 簡而言之,做減法的目的在於集中力量在一個時間段專註做一件事情。
  • 做加法:工夫在詩外
  1. 這點是和上面相互補充,避免走極端。
  2. 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理科中物理數學都是不可分割的,文科中文史哲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便文理之間,也並沒有鴻溝,多少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即可見一斑。
  3. 至於在日常經驗中,就更多這樣的例子了。
  4. 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都說的如此。
  5. 筆者已經而立之年,愈發感到,有時候當時下的一步閑旗,也許以後會有大用處。
  6. 即便暫時看不到實用,只要是自己確定的良好嗜好,至少可以得到愉悅不是么。
  • 走出comfort zone
  1. 這是筆者自身近期的感受之一。
  2. 人的慣性太強大了,明明有壯志凌雲,卻也可以在很容易地成為一個沙發土豆。
  3. 怎麼辦,別讓自己太安逸了。網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別在可以奮鬥的年紀就選擇了安逸。
  4. 這裡的奮鬥自然做廣義解釋,但實質是統一的,如何讓自己更好,如何讓世界因為自己變得更好。
  • 三思而後行,思和行都很重要
  1. 行動重不重要,不言而喻。
  2. 但如果行動了,細節上也沒有問題,但還是沒有看到目標,甚至感到漸行漸遠,那麼可能是,方向錯了。
  • 再堅持一會
  1. 方向的問題很難有完美答案,因為往往時過境遷後,才能看出一件事情,至於自己的意義,但人總是要向前走的。
  2. 所以,如果堅持方向沒錯,或者說就喜歡走這個方向,也沒有問題,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也請不要輕言放棄。
  • 最後說一句吧,也算是送給自己,樓主說自己拖延症很重,自制力很差,其實誰不是如此呢?拖延也好,自制力也罷,只是考驗究竟有多想達到目標,或者目標對自己有多重要。如同呼吸,是不是如果圖省事,這一呼一吸的動作也不要做了,但那會翹辮子的,因為重要,所以即使你鼻子不通,用嘴也要呼吸。想想吧,有時候不一定是你拖延或者自制力差,或許是因為這個目標不是你真正在意的。


thanks yao,本來想說很多,不過覺得知乎上有更好的類似答案,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堅持做一個星期早餐試試吧


你簡單提了一個問題,字數較少,表達不清晰,讓我感覺到你似乎想改變,但是改變的決心只是那麼一丁點,以至於你自己都可能看不見。

我說幾個點吧,詳細的話太複雜了懶得寫。

1.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想要改變的決心

2.被動提醒是早期最主要的好幫手:手機鬧鐘

3.鬧鐘設定的時間點不可忽視:整點與散點

4.從最最細微處訓練:例如打響指

5.排除和避免干擾源:他人是最大的干擾源

6.手機軟體可以幫助你隔離手機:例offtime

7.逐步提升難度,不要一步升天

8.放大對訓練成就的感受:讓你容易接受訓練

9.身心健康是最本質的要求:保持正常作息


  1. 提前安排好了時間表,一個一個去落實
  2. 看看別人的行動
  3. 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跑步機上快走1個小時,20分鐘的時候就會有跟不上的情況,我會不自覺的看時間,轉移自己注意力,能緩解內心那種堅持不下去的感覺)
  4. 21天養成一個習慣,加油吧,一點一點的改變


推薦閱讀:

看過很多的 GTD 的書,下過一些軟體,感覺還不是能十分成功的實施時間管理和真正的 Getting Things Done,是我的方法不對嗎?
如何避免給別人講笑話或者自認為很有趣的事情的時候不停地笑?
為什麼自己白天和晚上想法不一樣?
晚上不想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TAG:自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