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陽伐死,因陰建生

「因陽伐死,因陰建生」這句話是陳鼓應先生對《黃帝四經·經法·四度》中佚文的推測,但正是這句推測我認為卻是解讀整個《黃帝四經》(下文簡稱「四經」)的關鍵。

「四經」中所倡導的「黃老之術」源於老學,崇尚順天而為:天要成的,我們就要助它成就,天要滅的,我們就要替天行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因與天成」,也就是在大的歷史趨勢下建功立業,正所謂「因天之生也以養生,因天之殺也以伐死」(「四經」《君正》篇)。然而「因陽伐死,因陰建生」說卻與此正相反,這又是為何呢?

解讀這句話的關鍵在於同段的上文:「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謂逆陰陽之命」。事物發展到鼎盛繁榮之時,必然要開始走下坡路,此時「殺氣」已現;反之,當事物衰落到極點的時候,接下來也必然會迎來新生,此時「生氣」已現。好比一年四季,由春到夏,是正向發展,即「生」;而由秋到冬,是逆向發展,即「死」。前者陰陽正行,後者陰陽逆行,正行接逆行,逆行接正行……以此,天道輪迴不止。所以「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的後一句即為:「當者有數,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這一句明顯意承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此,馬王堆出土了「四經」,史學界由此不再認《道德經》為偽書。)

老子作《道德經》時是春秋末年,雖然彼時周王室已無法維持天下,諸侯開始輪流稱霸,但大家還是守一些基本規矩的,比如不敢擅自稱王(除了蠻夷之地楚國因未獲封而自稱王以外),逢年過節還是要到周天子那裡做做樣子,想干點啥事兒也還總得「奉天子之名」……所以《道德經》還是重點描述「正陰陽」規律,告誡大家做事不要過極,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五十五章),這個思想被後來的楊朱、莊子發展為一套個人修生養性的理論,再後來結合陰陽五行學說發展為中國的道教,也正因為這個淵源,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

老子後學的另一脈卻重視應用「道」來治國匡世。這一脈的傳承關係已無法考證定論,但據推斷,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謀士范蠡可能是鼻祖。范蠡辭官後由越國浮海到了齊國,其學說也在齊地被傳揚。後世齊國的稷下學者繼承發揚了這個學說,並假託上古黃帝之名著述,是為「黃老道家」,而「四經」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四經」成書之時,天下已進入戰國時代,諸侯們早已經徹底沒有了規矩底線,比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綱常潰亂」還要過之。在這種情況下,「正陰陽」已經結束,社會發展進入「逆陰陽」時期,按照「四經」的說法,就是「度」之外,原有的一切規律都已作廢,社會亟需建立新的秩序體系,而這就要靠「逆陰陽」非常之法……這就是「四經」作者提出「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的大背景,而這與「因天之生也以養生,因天之殺也以伐死」並不矛盾,因為「逆順同道而異理」(本段同文下)。

「四經」的作者我們已不可考,但「逆陰陽」一說絕對是對老學的重大申發補充,可以說沒有「逆陰陽」理論,道家的哲學體系是不完整的。而「四經」相對於《道德經》也更重論述「逆陰陽」情況下的各種各種處世治國方法。所以說,理解了「因陽伐死,因陰建生」也就抓住了解讀「四經」的關鍵。

正因為「四經」重視「非常之術」,特別適用於在亂世中強國稱霸,所以「黃老道家」在戰國中期成為了顯學,並直接孕育了「法家」,同時也為後世的孟子、荀子等吸收,從而對儒學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最終深深烙刻在中國人對於「陰陽太極,和諧圓潤」的崇尚中。

有意思的是,本段同文中還有這麼一句:「極陽殺於外,極陰生於內」。陳鼓應先生對這一句是這樣解釋的:「陽氣極盛時,陰氣顯示於外;陰氣盛極時,陽氣萌生於內。」(《黃帝四經今譯今注》商務印書局2007版)但我以為這句話還可以這樣理解,事物鼎盛而衰,大因外部環境變化所致,而事物否極泰來則要源於內在改變。以四季草木為例,夏季草木茂盛,但因氣溫逐漸變冷,日照逐漸減少,枝葉因而凋零。春季草木萌生,雖然需要春風細雨,但能發芽的卻只有種子,石子無論接受多少春風細雨也不會發芽。

「極陽殺於外」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恐龍的滅亡,以至於我們現在常把跟不上時代的組織形容為恐龍,但中國人對此更常說的是「氣數已盡」。什麼是」氣數「呢?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家公司,當其發展到極盛的時候,內部利益交織複雜,達到極度平衡狀態,此時任何改變都會因牽一髮而動全身而無法實施,但外部環境不可能永遠不變。最終,外部環境在變化,但組織無法做出任何改變以適應外部變化,最終只能是不合時宜,慢慢等死。這就好比國民黨敗退台灣前,蔣經國到上海「打虎」,打到最後發現打的都是自家人,蔣介石也無可奈何,徒嘆:不打虎亡國,打虎亡黨。

那麼對待「氣數已盡」該當如何?這就要順應天道,「毋御死以生」了。死亡,本身就是輪迴的一個必經過程。自然界很神奇,「日信出信落」,「月信生信死」,同樣的,死亡也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與繁殖一樣。而生命也正是通過「繁殖-死亡」的模式才能夠擁有進化能力,才能夠不斷的適應生存環境,從而延續下去。假設生命可以永生不變,那豈不如石頭一樣?從這個角度看,也許「端粒」存在的價值就是確保我們可以死亡……「道法自然」,自然的規律如是,歷史的規律也必然如是,所以氣數已盡則是上天必然要滅亡的,人力不可阻擋,反而應該順應天道。

另一方面,「極陰生於內」,新生當首先來自內在的改變。歷史上,秦一統天下始於商鞅變法,大英日不落始於光榮革命,日本近代富強始於明治維新……一個人要想建功立業,也必然要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開始,如果自己不努力,空指望「自然規律」,則如石子,再多春風細雨也無益。

「極陰生於內」這句話還告誡我們,對待新事物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毋止生以死」。歷史總是要進步的,察微知著,「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幫助新生事物成長,自己才能享受其成長帶來的紅利。比如當世,沒有對科技企業的早期大膽投資,又哪有VC們豐厚的回報?

「已逆陰陽,又逆其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殃」,當」逆陰陽「之時,如果不能敏銳的察覺到變故,眼光不準的話,容易採取完全錯誤的對策,即「逆其位」,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自己可能會成為被歷史所淘汰的那個。這種例子也很多,比如諾基亞當初對蘋果手機的不屑一顧,比如「WinTel」聯盟當初不重視移動終端的發展,結果雙雙失去霸主地位……

興盛者應該去聯合,衰敗者應該去打擊,這是常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也是「順陰陽」時該採取的策略。但常人所不知道的是,「逆陰陽」時才是更大的機遇所在。

「順陰陽」之理人人皆知,所以我們看到了,但未必還有機會去做,即便有機會做,收穫也未必大,此時但求不犯錯「保本」而已;「逆陰陽」之理,眾人懵懂,正是我們可以布局的地方。在新興事物尚弱小,尚不為人所知時,就早早介入,這樣,收穫大,成功的概率也大。正所謂:「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治。」(本段同文下。)

但又如何確保獨具慧眼,正確判斷出「生」之所在呢?也許能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就是所謂的得道之人吧……

----------------------------------------------------------------------------

歡迎加入QQ群「禪心閣」 566372024


推薦閱讀:

TAG:陰陽 | 馬王堆簡帛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