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的啟示1

針對知乎上的問題:讀罷《法華經》,未覺其「妙」,反覺有「自賣自誇」之嫌。是我敷於文字,未解其「義」,還是其本就不「妙」?

我做了一篇針對法華經的回答,其實,即使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法華經依然是一個迷,充滿了未知和奇妙,值得我不斷的去探索和領悟。我本身也是沒有什麼資格講法的,隨便記錄一些心得,只為分享、只為引玉。原答案如下:

1.

說實話,初讀法華時的感受和提問的朋友很像。整本讀下來,好像一直在期待什麼,因為經典裡面總是在說誰誰講了法華經,又沒說具體講了什麼內容,讓人看著干著急。

所以很期待後文馬上出現一個讓人醍醐灌頂的章節,告訴我那就是法華經的「經眼」與核心奧義,可惜看到最後也沒發現。這裡面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講什麼,才算是講法華呢?所以,對於這麼一部看不懂的經,我的目的一直很明確,就是在法華經中找「法華」。

大家時間都很寶貴,閑言少敘,彙報一點微不足道的體會吧。

我個人讀經喜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去看。比如阿含部經典,宏觀上就是教人斷除煩惱和我執,終極目標是成就阿羅漢,細節上講解了四聖諦、四念處等等具體的修行方法;般若部經典,比如金剛經,宏觀上就是教導已經成就了羅漢果位的聖者,發起渡盡眾生的菩提心,終極目標是成就菩薩,細節上教導菩薩即要渡人不輟,又能夠不執著渡人之相的方法等......

而這部法華經,從宏觀上看又是說了什麼呢?

個人認為,這部經實際上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成就整個佛道的願景,或者說是一組清晰的成佛圖像。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經如此像舞台劇的原因,因為了解點現代管理學的都知道,願景這個東西,真的是越清晰越好。

其實作為願景,法華經顯然比管理學高明多了,管理學願景多是結果願景,而法華經則給出了一個人從初入佛緣到最終成佛的「完整的願景」。

這一點從彌勒菩薩在佛光中看到的圖像里就可見一般,各種修行人處於修行的不同階段,看似區別很大,但都屬於這個完整過程的一部分。而成佛之後又是什麼樣呢?可以看看從地湧出品,每一尊佛都伴隨著無量無邊的菩薩和廣大無邊的凈土,也真是蔚為大觀,看到這個願景,你是否也有點心動......心動你就著相了,哈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經反覆強調:即使在開始階段只做了指甲畫佛、泥土捏佛的小事,也預示著最終成佛無疑這個事實。對內心涌動激情與渴望的眾弟子,更是直接進行授記,要知道授記也算是件大事,釋迦本師自己對燃燈佛授記一事也是念念不忘。

這到底是想要說明什麼?

如果只能用四個字來表述,我覺得這四個字還算貼切,那就是:「花果同時」...

個人認為把這四個字作為法華的經眼可能都不為過,當我在宣化上人的講稿里領悟到這點時,真有種豁然開朗之感。因為以這四個字為主線來讀這部經,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為什麼叫妙法蓮華經呢?想一想,其他的花不是先有花後有果,就是有花無果或有果無花,唯有蓮花,在開花的時候,它的果實也已經成形了......

就像一根線,從線頭走到線尾,你其實並沒有離開過這根線的身體,佛道也是一樣,發心即是成佛(都在一根線上),或者說怎樣才能有效縮短從線頭到線尾的過程,就是法華經反覆開示的道理。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因為眾弟子心中有了成佛的渴望,因此後面才會出現一個遙遠的佛果,而佛的授記,不過就是把這個結果提前說了出來。這裡面有一個經典中沒有明確闡述的內在邏輯,那就是先有願,後有果!願果同時!

2.

從我國禪宗的角度看,這是明顯的頓教法門,為什麼對待法華經的學者,六祖能夠做到「一句亡」,善知識可以自己來思考,所以,也推薦朋友們讀讀壇經,這對理解法華絕對是大有幫助的。

說到這裡,其實從細節上看也很明確了,那就是法華經並不是教你怎麼修,而是告訴你,修行有成者是個什麼樣子。

不管你用什麼辦法,如果你能夠讓自己直接向那個樣子靠近,那麼你不成佛誰成佛?其實佛也不過是一個發了大願,即:使眾生都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並能夠矢志不渝開展工作的平和、慈悲的修行有成者而已......

就比如龍女當下成佛那一品,為什麼她能當下成佛?「志意和雅」這些品質大家注意到了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問問自己,自己是否足夠志向堅定、意念真誠、足夠平和、雅緻......

當我想明白了這點之後,自己的變化確實很大,比如當我反思到自己的易怒習氣後,我以憤怒為修行的「專門對手」,展開了一輪自我歷練和轉變,身邊的朋友都看到我的脾氣變好了,但他們看不到的是我生命的內在改變和提升,只是看懂了法華經中的幾個字,就能改變人生,你說法華妙還是不妙?

3.

然後說說關於讀經時有時會感覺聖人好像不夠謙虛的問題,一個人怎麼能說自己的東西深邃難思議呢 ?這其實涉及到了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咱們中國人不管幹什麼都要先謙虛一下,行也說不行,聰明也說愚蠢,這是一種減少不必要尷尬的古老智慧。

但印度的聖人並不是如此,他們往往在言語中會展現真正的「直道」,好就是好,深就是深,難思議就是難思議,這種直道是難能可貴的。要知道,咱中國人因為嘗到了謙遜的甜頭,有時謙遜的都有點假了。謙遜是優秀的品質沒錯,但如果用過頭了也是一種諂曲。

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法華經文字總量的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一部要講多少多少大劫的經典,怎麼就那麼薄薄的一本。這個問題其實在華嚴經中也存在,雖然華嚴的文字量要大的多,但用心讀上幾十年還是能看完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因為佛的講法內容,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是區分了不同層次的,比如在佛入定時,一般眾生可能就是看到一個和尚在那裡靜坐,但如果是在層次夠高的菩薩看來,那已經開始講法了。所以,無論是法華還是華嚴,我們娑婆世界未悟道的眾生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只不過這一角畢竟也是冰山上的,不是雪糕上的,如果真正領悟了還是很了不起的。

不再劇透了,先到這裡吧。法華經是一部大經,有些聖賢修了幾十年還說自己剛入門呢,知乎是快餐沒法展開講,實際上我也講不了,具體的精彩還需要善知識一品一品的親自去「品」了。希望深入學習的朋友可參考宣化上人的《妙法蓮華經淺釋》。

說的實在太膚淺,也談不上任何經驗,班門弄斧一大堆,只是希望與善知識一同分享,一同進步。

最後祝各位同修都能將經典融入生活,得大利益!得大自在!


推薦閱讀:

TAG:佛道修行 | 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