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布隆伯格的自傳《我是布隆伯格》?

對於美國政壇來說,布隆伯格似乎已有些過氣了,搜一搜有關他的新聞,最近的還是12月初的,彭博:布隆伯格稱周一已與特朗普交談,向他表示祝賀;

特朗普在一場公平的選舉中當選。但對於中國新聞界來說,這位老先生可不光是前紐約市市長,人家還是彭博社的老大吶。

身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對這位媒體大鱷可稱是聞名已久,雖不得見面,但看看人家的傳記見賢思齊還是可以一試嘀。

正如一位民間哲人所說,有時一本爛書不用看幾頁就知道是本爛書,正如一坨狗屎不必品嘗既知是一坨狗屎。此話是何等的重口味啊,在掩面默記以備日後罵人之餘,還得說,好書也是這樣的。比如說這本書吧,雖然只看了幾章,個人就敢以一本好書的名義來寫筆記了。

行文之初,先來一大段引文:

引文:毫無意義的講話沒完沒了。執委會已經決定把所羅門兄弟公司的資產賣掉。這筆交易已成定局,這次會議只不過是走走程序而已:就像一場法庭審判,目擊證人看見被告扣動了扳機,沒有證據能夠減輕他的罪刑,法官指示陪審團仔細商議之後做出裁決。所有陪審員走進陪審團會議室,領頭的那個問道:「他犯罪了嗎?」

12個陪審員馬上同時回答:「有罪。」

「那我們回去吧。」

「不行。我們必須考慮充分。我們坐下來再討論1小時吧。」

那天在塔里敦,我們也這樣討論了60分鐘。我們是所羅門公司的人。我們是嚴肅認真的。有人詢問了有關企業文化的問題,有人詢問收入前景,還有人提出了關於管理結構和員工職能重複的問題。

可是,我的內心仍然無法平靜,以後如果再提起公司,那將是討論別人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它一直也是我的公司。如果他們說:「我們有另外一個工作崗位給你」——然後打通阿富汗辦事處的電話——我會在一秒鐘之內接受這份工作,就像1979年我的職業發生轉折一樣,那時比利·所羅門和約翰·古特弗倫德讓我放棄負責銷售業務而轉行去管理計算機系統。

我在看到上面那段時就確信這本書是我的菜,這種派去阿富汗的含而不露、意味雋永的幽默風格正是我最喜歡的。

好了,說到細節,個人的真實經歷一如上面的引文一樣搞笑且在富於戲劇性方面勝出,雖然段落大意上非常豐富,但中心思想無非還是會做不如會說,辛苦做事不如努力做人等等濫觴到老套的東西。但所謂讀書人對現世生活的處理總是那麼富於書卷子氣,在個人如相聲灌口樣的長篇大套後,有人默默的給我推薦了這本書。

尤其是書里的很多段子,請注意,下面將有大段的引用:

比如:作者早出晚歸,以廠為家,愛廠如家。順便省下買報錢,重要的是,和領導搞好關係是多麼重要。

我乘坐地鐵去上班,到公司之後讀辦公室里的《華爾街日報》,好省下在報攤買報紙要花費的15美分。我每天早上7點鐘到辦公室,除了比利·所羅門之外,比其他任何人到得都早。如果他想借個火或者聊聊體育比賽,我是交易室里惟一一個另外的人,所以他就跟我聊。在26歲的時候,我成了主管合伙人的「哥們」。除了約翰·古特弗倫德之外,我每天下班比其他任何人都晚。當他需要有人在非工作時間給那些最重要的客戶打電話,或者聽他抱怨那些已經下班回家的人,只有我在場。而且我可以免費搭他的車回家,他可是公司的二號人物。讓我自己隨叫隨到並不是個苦差事——我喜歡我所做的事情。而且,不用說,跟那些掌權的人保持一種密切的工作關係,也不太可能會損害我的職業生涯。

比如:作者做為一個哈佛畢業生,第一份工作一開始的工作內容只是當小工,後來還要每天給大家削鉛筆。

1966年6月,我走進了位於華爾街60號的老舊的所羅門大樓,我在那裡的第一個夏天是在「囚籠」[美國著名的科幻電視劇《星際旅行》最初試播劇集的名字——譯者注]里工作,用雙手費力地一張張數那些證券。對於一個哈佛畢業的MBA來說,這樣的起點相當低。在一個沒有空調的銀行地下室里,我們穿著內衣像奴隸一樣地苦幹,偶爾來一箱六瓶裝的啤酒,讓自己感覺好受一點。我們每個下午都要數出幾十億美元的債券和股票憑證,然後送到各大銀行作為隔夜拆借貸款的抵押品。然後,第二天早上,那些需要交給客戶的憑證被一些衣冠不整的老頭送回來(下曼哈頓的街上到處都是這樣的老頭,負責在各家公司之間運送「持票人」債券和股票),我們核對之後再把它們重新入賬。到了80年代,這種做法就已經像馬車一樣稀奇了,已經被信息時代的電腦淘汰掉了。然而,那個時候不是。

執行我在公用事業部的另一項任務後來卻把我害苦了——或者是把我拯救了,這取決於你怎麼看。我還擔負著一個重大職責:每天早晨在他們到達的時候把6支削尖的2號鉛筆放在伊拉面前、6支削尖的3號鉛筆放在康妮面前——也可能鉛筆類型正好相反。反正有一天,為了緩解厭倦情緒和表現我自己,我故意把鉛筆放錯了,而且還把筆尖弄斷了。康妮沒有怎麼樣,而伊拉站起來沖著約翰·古特弗倫德尖叫,說我應該被炒魷魚。鉛筆對伊拉很重要。

再比如作者那看起來深已入骨的勤奮精神和無可救藥的對工作的瘋狂的愛,這麼說可能不太對,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我從來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其他人不這麼做——讓工作離不開他。我讀研究生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間的那個暑假也是這麼做的,當時我在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哈佛廣場的一家小房地產公司工作。學生們到城裡來就是為了找一個9月份可以搬進去的地方,他們總是很著急,很迫切地希望能儘快回去過暑假。我們在報紙上刊登了三、四個租金水平不同的廣告,每個廣告里我們列出了20套公寓。每天,那些新來的求租者起得很早,抓起賓館裡的報紙,看房地產版,然後打電話,跟「下一個有空的經紀人」約好時間去看那套聽起來比較合適的房子,然後回床上睡覺。當天的晚些時候,他們才會出門去看房。

我早上6點半去上班。到7點半或者8點的時候,所有來到坎布里奇的潛在租房者都已經給我們公司打過電話跟在那兒的人約好了看房時間。當然,就是我,我是惟一一個願意不辭勞苦地這麼早來接電話的人:那些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成年「專職人員」(我只是個「打暑期工的學生」)9點半才上班。於是,一整天,他們都坐在那裡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接一個的人走進辦公室找布隆伯格先生。

說實話,因為這書信息量太大,斷斷續續,幾天的時間才看完,說是幾天看完,是因為這本書實在不適合在睡前、飯後一類的閑適時間看,內容太正了,全書通篇職場勵志范兒不說,比如主人公說:

伍迪·艾倫曾經說過:人生中有80%的時間都不過是讓自己到場而已。我相信這句話。你永遠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存狀態。你無法選擇你起步時擁有的優勢,當然也無法選擇你天生的智力水平。但是你可以控制你工作的勤奮程度。我相信在某個地方有某個人足夠聰明,不用努力工作就可以「胸有成竹」地獲得成功,但是我從沒遇到過這樣的人。你幹得越多,就幹得越好。就這麼簡單。我總是比別人工作得更加勤奮(如果我不是這樣做的,那現在就會是別人在寫這本書了)。

尤其是下面這個段子,好吧,我知道書里說的都不是段子,是事實。只不過這種勵志事迹太有段子之嫌了。當然,推薦人之所以著重讓俺看這一節也主要是為了讓咱學習下人家這種沒有抱怨、只有奉獻的精神,雖然俺看了差點兒來了句,臣妾做不到哇!汗了。

關於耐心的回報,最好的例子(也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我認為我應該被提升為所羅門兄弟公司合伙人的時候卻沒有,而我依然沒有放棄。

我被僱傭之後的六年里,一切都進展得非常順利。我就是那個金髮男孩,華爾街最具發展潛力的公司里最引人注目的部門裡的大宗交易超級明星。我是公司兩位高層管理者的寵兒。我迎接所有來訪的重要客戶,接受所有重要報紙的採訪,我還經常在社交活動中扮演華爾街最具實力的經紀人的角色。比「我自己心目中的傳奇人物」更加傳奇。當其他頑皮的年輕人坐在一起討論誰會獲得被提升為合伙人這個終極獎賞的時候,我被他們排在第一位。

錢不是問題。我早就還清了我的貸款,過著即使不算奢華也是相當體面的生活。我坐地鐵去上班,到中央公園聽免費的音樂會,我最浪漫的約會是深夜和女朋友在斯坦頓島的渡輪上喝啤酒、吃比薩餅(來回船票5美分,食物和飲料另算)。我在同一個小單間里住了10年,也不想買車給自己添麻煩。我從不花很多錢,但我也不記得我曾經需要什麼東西卻不能毫不猶豫地出門就買。美妙的時光、要好的朋友、熱愛的工作,大把的現金:這一切我都擁有了。

不過,對我來說,合伙人這個名聲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都要重要。那相當於驕傲地向世界宣布:我是最好的,我在競爭最激烈的環境之中登上了頂峰。這個商學院畢業的年輕人運用他的才智和技能努力奮鬥而飛黃騰達。我有資格成為合伙人,而現在,我希望自己的價值這一次被公眾永遠地承認:我是大池塘里的大魚。可能這是我自己腦子裡想出來的一切,是我複雜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但是,毋庸置疑——成為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一名普通合伙人是我長久以來的神聖夢想!

終於,那一天到來了,1972年8月的一天。新合伙人的名單公布了——而我不在其中!每個人,其他每個被預期的人都在上面。所有那些不如我有資格的人都在上面,甚至那些根據公司里的小道消息根本沒有機會的人都在上面。這麼多人都被認可了,而我卻被忽視了、被羞辱了。這太糟糕了,甚至沒有一個其他人也被剩下來跟我同病相憐。我被荒廢了。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解釋過為什麼我沒被選上。

我眼裡含著淚水,開始的時候無法相信這是事實。然後我開始考慮瘋狂地報復計劃。我要找一個人為此負責。「我要辭職」,我開始嘟嘟噥噥地自言自語。「我要殺了他們。」「我要自殺。」我怎麼有臉再去面對其他人?他們都會看著我,然後在背後嘲笑我。我知道我不應該那麼高傲自大。該死的,我從來就沒學過。

很幸運,我下班之後像平常一樣在黃昏時候沿著河的東岸跑步,讓我把怒火發泄在了堅硬的路面上,而不是管理層身上。第二天早上,我去上班,並且做成了到那時為止公司最大的一筆交易。我給每個i加小點,給每個t劃橫線。我專心致志。我認真工作。我面帶微笑。我撥打電話。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堅強嗎?沒有人能跟我比。即使沒當上合伙人,我也要跟我原來以成為合伙人為目標的時候做得一樣好。「讓他們好看!」

就先引用到這裡吧,再引下去就要引文比正文還要多了,當然以上這些個人深以為是絕對辦不到的。雖然書的後半本寫的一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或者說主人公個人年度述職報告體。而且作者對它家的機器說了這小半本書的內容吧,但個人對這套終端系統還是有點兒似懂非懂。問專業人士,專業人士也不能完全說清,當然,也許這能眾另一個角度證明這本書真的是作者親筆寫的,因為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這些東西,從文風上看絕不是代筆能達到的。

我看過許多許多的職場書,雖然都沒什麼參考價值,只能算課外讀物,不是說書不是好書,只是現實一般都和圖書有出入,很大的出入。點頭,就好像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回家和家人訴說時,總先要有一大堆背景解釋,然後通常得到一堆不靠譜、或者沒有任何可行性的答案,因為單位里那些藏在日常工作表面背後的事情通常都是一言難盡,人情之細微只有用心體會,無法用寥寥數言概括全面。所以家人在收到一堆錯誤信息後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經歷觀點去套,自然也不可能給出你正確答案。活人尚如此,何況是死書,所以個人覺得那些脫離實際的職場小說也就睡不著覺的時候看看得了,不脫離實際的可供參考,也僅供參考,原因非常簡單,知是知,行是行,理論不等同實踐,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天下無敵。



推薦閱讀:

在美國或西方國家也是憑關係辦事兒嗎?
如何評價《冰與火之歌》中的奈德·史塔克?
大陸和台灣為什麼要統一?
宋代的理學與當時環境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
怎樣看待朱鳳芝說救台灣觀光業大陸不能坐視不管?

TAG:文學 | 人物傳記 | 歷史 | 如何評價X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