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秋天到了,楓葉紅了,秋燥也出現了。
燥邪,簡單的來說,就是局部地區的水少了,出現了乾燥的癥狀。比較典型的癥狀,口乾咽干鼻乾等等等等。說到燥的反義詞,大家都會想到潤。於是,處理秋燥,就是各種補水,各種潤燥。潤燥,也對,也不完全對。
燥分兩種,有溫燥有涼燥,是不一樣的。
溫燥,是在初秋的時候,天氣還比較熱。經過了一個夏天的暑熱,容易傷津,同時也有傷津的表現。這個時候的燥,確實是水少了,需要潤燥。比較經典的方劑是桑杏湯,出自《溫病條辨》。桑杏湯中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身熱咽乾咳痰少,辛涼甘潤燥能醫。我把它分成三部分:桑葉、杏仁、象貝;梔子、豆豉;沙參、梨皮。第一部分,桑葉用來清燥,杏仁、象貝宣肺化痰;第二部分,梔子和豆豉,梔子豉湯,因為是一個熱燥,會有一些心煩等胸膈熱的癥狀,是用來處理這個的。第三部分,沙參和梨皮,是用來養陰的。但是用這個來統一處理燥邪,就會有問題了。
這就說到了涼燥。
在《溫病條辨》中治療涼燥的方劑,是杏蘇散。杏蘇散用半夏苓,前胡枳桔橘皮從;甘草生薑與大棗,涼燥咳嗽立能停。這個方子比較大,可以把它分成兩部分:蘇葉、前胡、杏仁;桔梗、枳殼、橘皮、茯苓、半夏、甘草、生薑、大棗。後面這幾味葯,陳皮、茯苓、半夏、甘草,就是二陳湯,原方是加了生薑和烏梅。其實很多方子裡面都包含二陳湯,放在其他方子裡面的二陳湯一般都把烏梅變成了大棗。在這個方子裡面,二陳湯就是一個打底的,加上桔梗和枳殼,組成一個方子,叫枳桔二陳湯,就是在化痰的同時加上理胸中之氣。第一部分這些葯(蘇葉、前胡、杏仁),因為本方是一個治涼燥咳嗽的方子,有一個肺氣不宣的狀態,所以需要加上這三味葯宣肺止咳。這個方子治的是涼燥,而為什麼用的葯又全是燥葯?
我接觸過一個道醫,講望診,是從風水學的角度講的。一個病人過來了之後,從這個病人的臉上你需要看什麼東西?他講的第一是要查龍,就是看一個人的龍脈怎麼樣,說的比較邪乎。其實就是看一個人的體格、體型、耳廓大小什麼的,看他的先天腎精怎麼樣。第二是看水,一個是看津液分布怎麼樣,津液是不是充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這個人的津液的後續的力量怎樣。如果說一個人表面看起來津液比較充足,但是說幾句話口就幹了,或者說稍微活動一下,燥的傾向就表現出來了,那也是有問題的。回到這個方子,治療的是涼燥。為什麼會出現涼燥邪氣?到了秋天,草木都乾枯了,就是燥的表現。但是,這個燥是缺水嗎?這種情況下,只給它澆水,植物還是一個燥的狀態。秋天這個涼燥,不是缺少津液,是一個津液分布不足的狀態。所以這個方子就是「燥淫與內,治以辛溫,佐以苦甘」,用的是「辛以潤之」,辛味「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也就是是把津液布散出去。這時候,如果還用潤葯,繼續澆水,草木乾枯的枝葉並沒有得到水的補充,反而根部太澇。「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也是這個意思。
說了這麼多,關鍵點在於,出現了燥,不能一味的補充津液。口乾鼻乾咽干,同時舌苔膩,再加一堆養陰葯,包括自己做的秋梨膏等等,就會出問題了。
推薦閱讀:
※古人觀世界(二)不正名實,何以問天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進行體質分型?
※血府逐瘀湯
※漫話體寒,一種不是病的病
※同氣連枝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