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後 |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溈山和尚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

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註釋】

①溈山和尚:唐代溈山靈祐禪師,為溈仰宗初祖。俗姓趙,法名靈祐。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棲止潭州大溈山凡四十年,大

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法嗣有仰山慧寂等,慧寂於仰山宣揚師風。靈祐與慧寂之法脈,世稱為溈仰宗。溈,讀音「規」。(摘自《佛光大辭典》)

②頓悟:有一類大心之眾生,直聞大乘,行大法,證佛果,此為頓悟。初得小果,後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漸悟。又自初雖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漸成佛道,為漸悟。速疾證悟妙果,為頓悟。但以初義為通說。(摘自《佛學大辭 典》)

③無始曠劫:生死無始,故云無始 ,經久遠年劫,故云曠劫。曠, 讀音「況」。(摘自《佛學大辭典》)

④ 習氣:吾人之思想及行為生起後,熏習於心中之習慣、氣分、習性、餘習等,稱為習氣。如由納香之篋中取出香,篋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稱為正使),尚存習慣氣分。若唯識家依現行熏種子之義,以習氣為種子之異名,含藏於阿賴耶識中。(摘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⑤現業流識:「業識」,依根本無明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據《大乘起信論義記》說,相當

於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摘自《佛光大辭典》)

【譯文】

唐代溈山靈祐和尚主張頓悟還要漸修, 他說:「如今初初悟得自己本具性德的行者,雖由種種因緣而一念頓悟妙理,

但仍然還有無始劫以來薰習累積的煩惱習氣,無法在頓悟之時就馬上斷除淨盡;須教他從日常生活中,徹底除盡那些從無明業識中起現行的種種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是修行;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修行方法能教他究竟不退轉。」溈山和尚這些話,若不是真正覺悟的人是說不出來的。現今修行稍有覺悟的人,就自以為這一生的道業已修學圓滿了,為何是如此呢?

附:禪宗修行的三個境界

推薦閱讀:

佛教怎麼看待滅佛(三武一宗)?是報應還是受保佑?
易經和佛教的區別?兩本大作誰更適合當今中國社會?伏羲和釋迦牟尼誰看的遠?
我以菩薩道為恥。我想問問,幫助別人入滅是菩薩道嗎?
自己走不下去也走不通的道路,是否全部都是道路的問題?匿名回復包裝的言語無法觀察其言行能信任?
佛教從古代傳入中國社會在中國人的世俗生活中增加與改變了哪些觀念與影響?

TAG:佛教 | 禪宗 | 禪宗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