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社交媒體去私人化及基於地理位置共享的思考

近來背了一個單詞叫「Mawkish」,意思大概是肉麻。在人們還用貼吧和QQ空間時,廣大網友們都擁有著引以為傲的「個性簽名」,其中就不乏此類「mawkish」的句子;有一句比較經典的是「佛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句話如今已經很少人用了,可能是廣大網友的鑒賞力提高了,也可能是現在人們擦肩而過的時候都在低著頭看手機;如果擦肩而過的倆人都分別看著自己的手機,那佛的這句話就不那麼有吸引力了。

我們都能意識到,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已經成為隔離現實中人際交往的主要原因;但回首信息傳遞的發展,其效率仍是穩步提高:信息從人們口口相傳,到變成文字以報紙雜誌等媒介傳遞,再到以錄像和電視節目播出,直至如今人們隨時觸手可及的朋友圈,微博,直播平台等社交媒體——其中各種媒介的演變趨勢可以總結為效率越來越高,人為修飾越來越少;兩個主要決定因素為:信息的傳遞效率,及信息的傳遞方式。

傳遞效率包含信息的客觀性,信息的新鮮感,信息的詳細程度;傳遞方式則主要取決於人們接受信息的舒適度;就此分析,信息的最佳,即最舒適的傳遞方式是朋友間私下面對面的交談,當然這種交談是有其局限性的,但目前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用盡一切技術可實現的方法努力模仿這種交流方式:無論是snapchat的閱後即焚功能,還是朋友圈的封閉式環境,都源於人們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然而,面對面交流的局限主要在於信息源的有限性,人們不可能永遠在交流時滔滔不絕,面對面交流的高效更縮短了信息傳遞的時間,所以人們總會遇見沒話找話的尷尬境況,於是便掏出手機開始瀏覽新的信息——這也正體現了社交媒體的優勢——信息流的源頭活水。

當你和你的朋友在等地鐵或者吃飯時不約而同地拿起手機,對新信息的渴望便戰勝了一切對信息傳遞體驗的執著;社交媒體的信息傳遞效率很高,可以解決時間及空間的距離,即一個遠房親戚可以翻看你三年前發的朋友圈(如果你沒有將其屏蔽),Facebook的主打功能之一Memory也可歸於此類跨越時間空間的信息傳遞新體驗,例如昨天驚現在facebook首頁上我2014年orientation表演唱歌跑調的視頻。但是,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局限於私人設備,無論是個人電腦還是手機,都是私人化的終端,有別於可傳閱的雜誌報紙或可分享的電視節目;而且,目前社交媒體的目標是個體,即單個用戶,所有的信息流都局限在非分享性的私人空間。這也是今天社交媒體的頑疾所在。

我們可以確切地感受到一個斷層,一個源自社交媒體與真實世界的斷層。社交媒體在模模擬實世界的社交方式時卻忽略了真實社交的單位——「多人關係內部的信息傳遞」;如今社交媒體的形式更似於「單獨個體對他人信息的攝取」;這兩者的根本差異也是社交媒體超越真實社交的區別——時間和空間的非同步;非同步的信息傳遞會減少社交參與度,例如發出微博或朋友圈後,有人會點贊評論,但更多情況是被忽略而過,其主要原因是發朋友圈的人和刷朋友圈的人行為是默認為非同步的;如今的社交媒體互動效率也不是很高,且互動方式有限,朋友圈的點贊只能傳遞出模糊的社交信息,文字評論功能的公開性也讓人踟躕。增加共同參與感是社交媒體的下一項任務,當我們和朋友一起談論某人發的朋友圈時獲得的樂趣比單獨刷出新動態的樂趣要大得多。同步的信息交流所帶來的參與感不容忽視,從如今直播平台的風聲水起便可看出端倪。

直播平台與傳統社交媒體相比的優勢是同步性和高參與度,直播作為一對多的視頻與真實社交場景更為相近,且跨越了空間的屏障使效率在一些方面高於真實社交場景。然而,其問題在於交流效率不高,社交場景單一,無非唱歌表演或表達曖昧;並且一對多的場景里主播和觀眾的明顯地體現了表演者和旁觀者角色的不同,每個參與者的話語權也不同,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可圈可點的社交模式;理想環境下,當信息在多人關係里傳遞時,其過程應當是同步的,並且話題當為此關係圈裡的人所共享,所以下一代社交產品當推出以多人關係為基本單位去私人化的信息流。

去私人化的目標不在於取代針對單個用戶個性化的推薦,而是要增加一種針對多人關係的個性化推薦,使得社交活動以關係網為基本單元展開,推送內容為關係網裡每個個體共同設計。

這種基本單元的形成有多種可能且大有發展潛力,可以是成員動態移動的大關係網,也可以是十分緊密的朋友關係網,甚至是火車車廂里去往同一個目的地的人。基於真實場景地理位置的社交會將會得到發展,類似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的信息分享模式將重新回到主流,而非今天的每個人看著自己的手機。

實現此類場景的限制主要在於硬體設備,手機作為私人終端與社交的環境衝突,當一個人看著手機的時候我們會默認其處於繁忙狀態,哪怕是在刷著低效的社交軟體。結尾預測,可穿戴增強現實設備成熟時,社交平台也將發生上文所述的變化。總之,輔助真實社交場景的社交功能將值得期待。


推薦閱讀:

如何借力社交媒體,提升職場身價?

TAG:社交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