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袁闊成評書《三國演義》有感 | 楔子

*本文系公眾號「羅水筆記」原創文章,作者現供職於國內大型健康產業投資PE,曾經服務於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四大」)。該公眾號主要記錄工作和生活的思考和見聞,歡迎關注和分享,如欲轉載請留言!

原文鏈接:聽袁闊成評書《三國演義》有感 | 楔子

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聽袁闊成播講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共計三百六十五回,聽下來氣貫長虹,非常過癮,在哄小孩睡覺的時候我給我們家小寶還複述了幾段,什麼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效果極佳,小孩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反正他也不知道爸爸在講什麼。

該評書錄製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花了大約五年的時間才錄製完成,根據袁先生生前的採訪,評書原本有大約七百回,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政治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才形成現在這個版本,最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看《三國演義》,同時又有電視劇版本,故事精彩紛呈,家喻戶曉。孔明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出山後,保著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然後舌戰群儒,促使孫劉聯合,在赤壁大戰以少勝多擊敗曹操,接著巧借荊州,襲取西川,建立了西蜀。

但是厚厚的一本三國卻總是看不完,往往讀到赤壁大戰就會歇一歇,而後再讀到「關羽走麥城」又讀不下去了,等讀到夷陵大戰的時候,就覺得《三國演義》算是完了,一切都完了,這麼大一個劉備,還是諸葛亮保著的,就這樣被江東一個書生陸遜給燒了,這故事還怎麼往下講啊!

殊不知後面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魏延反叛、姜維九伐中原、司馬懿殺曹爽、鄧艾鍾會二虎鬥和攻取西川、孫浩弄權,最終三國歸一,精彩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前半部分,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在羅貫中「揚劉、抑曹、平孫」的基調下,《三國演義》看不到白帝城託孤?我想應該不少,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畢竟小說有著很明顯的感情色彩。小說頌揚的主角劉備、孔明,歷盡千辛萬苦建立了西蜀,但是相比雄霸中原沃野千里的曹魏和虎踞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東吳,西蜀只是三足鼎立中最弱小的一股力量,自然,等劉備一死,特別是孔明殞命五丈原之後,讀者就沒有多大動力繼續讀下去了。

袁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克服了這個障礙,基調也不再是「揚劉」,也不「抑曹」,而是採用相對全面、客觀的態度處理各個主要角色的地位,讓人聽了不覺得有所輕重,而是真的像聽故事一樣,時間跨度一百年,數百個人物,幾條主線,跟著一張嘴,讀者不知不覺就聽到了三國歸一。

比如,原小說略帶褒獎地描述劉備多次流淚,為了說明劉備重情重義,而到了袁先生口中,卻帶了一絲戲謔:劉備別的不會,哭倒是很在行,他是想要以此來籠絡人心。簡單一句話,直擊要害。

再比如,原小說中的大奸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臣、實為漢賊」,而到了袁先生口中,曹操變得立體和豐滿起來,更加逼近歷史上真實的原型:

他創造了建安風骨,寫下了不朽詩篇,是個了不起的文學家;他掃平群雄,統一北方,為全國統一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是個有才能的軍事家;他錯殺了呂伯奢一家,同時把呂伯奢本人也殺了,氣得陳宮離他而去。後來,曹操為報父仇,血洗徐州,殺了楊修,殺害了華佗,他又是個殘暴的統治者。

袁先生口中的曹操相比原小說中那個性情殘暴、喜歡猜忌、自以為是的奸雄來,更具有歷史邏輯,更能讓人接受。

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也正是因為袁先生的評書相對小說有所取捨,感情更加中立,故事線索更加直觀,加上袁先生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演繹,促成了該評書的廣泛傳播,大受好評,成就了這一評書史上的泰山之作,不光是居廟堂之遠的普通老百姓,就連中央領導很多也是該評書的粉絲:

1986年12月26日,當時的中央領導同志王震、薄一波、宋任窮、胡喬木、鄧力群親切會見了袁闊成,並稱讚他播講得好,反映了中華民族要大統一、大團結、長治久安的願望……

原想簡單的寫一個引子,沒想到一寫就寫多了,乾脆單獨成文!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來自公眾號「羅水筆記」!

推薦閱讀:

TAG:三國演義書籍 | 袁闊成 | 評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