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吃到令人髮指的……書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劉姥姥進榮國府吃到的那道茄鯗。

做法是這樣的:

「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子,都切成釘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嚴了。要吃的時候兒,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劉姥姥聽了直咂舌:「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雞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從前看紅樓夢,最饞就是這道菜,一邊看一邊流口水。

然而據說有人按這個食譜做出來卻並不好吃,甚至不少大廚都表示,這道菜根本就是違背烹飪常識的,根本就沒法做。

頓時覺得好煞風景,想像中的珍羞原來並不存在。

再比如少年時代看武俠小說,小說里的女主個個美艷絕倫、清麗脫俗,等這些小說搬上屏幕,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雖然演員不可謂不美,但總覺得離心裡的那份想像有些距離。

可見世間美好之物,其實都需要腦補的。

無論美食、美景、美人,腦補出來的畫面、腦補出來的味道,總是比真實的存在更加誘人。

書中談到的美食似乎比餐桌上的美食色香味更佳,因為腦補給你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那麼這一篇我們就來談談那些比真實的美食更加好吃的……書。

1、袁枚《隨園食單》

這簡直就是一本200多年前的米其林星級餐廳指南。

作者袁枚是滿清乾隆時期的大才子,詩壇盟主,性靈派三大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袁枚不僅愛吃,碰上誰家好吃的還登門求方,或是派自家的廚師去學。這本隨園食單,就是他四十年食遍南北的結晶。

乾隆二十三年,袁枚在揚州程立萬家吃了一道煎豆腐,豆腐兩面焦黃,沒有滷汁,微有蛼螯鮮味(一種蛤),但盤中只有豆腐沒有其他食材了。

袁枚覺得這道菜精妙無雙,但當時因為他妹妹去世要急匆匆回家,沒有來得及向程立萬求秘方。結果過了一年,程立萬去世了。於是袁枚一直後悔了三十年,為什麼不早一點去要秘方。

就這樣,才有了這本《隨園食單》。

看完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菜最近二百年來都沒有多少根本性變化,《隨園食單》里推崇的美食,如今依然廣受追捧。

《隨園食單》文字簡單清爽,非常實用有趣,人人都可照著去做,長期以來被公認為廚房經典、美食必讀。

2、唐魯孫《中國吃》

唐魯孫出身鑲紅旗八旗子弟,1908年生於北平。

他出身貴胄,祖父做過滿清的兵部侍郎、伊犁將軍,外公是河南巡撫、閩浙總督,家裡的兩個姑奶奶還是光緒帝的珍妃、瑾妃。

所以唐魯孫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的各種美食都了要指掌。

1946年,唐魯孫隨國府渡海到台,發現台灣飲食簡直是一片蒼白,粗鄙不堪。於是就寫了一系列回憶老北京、回憶大陸吃食的文章,以解饞蟲。

後來這些文章就結集成了《中國吃》《南北看》《天下味》《大雜燴》一系列談美食的書。

唐魯孫自封饞人,將吃食寫得花團簇錦,十分好看。書中70%談美食,30%談掌故。字裡行間,令人想見近一個世紀前的民國風采。

3、汪曾祺《人間滋味》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很出名的作家,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也很擅長做菜。晚年汪曾祺定居北京,據說很多外地作家進京,都指名要吃一頓汪曾祺親自做的飯。

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和她的丈夫保羅·安格爾來北京,就指名要在汪曾祺家吃一頓飯。汪曾祺給她配了幾個菜,做了一大碗煮乾絲,聶華苓吃得非常愜意,最後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了。

聶華苓是湖北人,煮乾絲是淮揚菜,汪曾祺做這個菜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國情懷。

各位有沒有發現,很多一流的作家天生就是一流的廚師,無師自通,大概創造力就是相通的。

多年前我剛到廣州工作,和幾個大學同學一起租房,基本上每天做飯都是我負責。後來有同學離粵進京,多年後聊天,還一直回憶我一起租住時做過的菜。

只不過現在在我看來,做飯是個極其浪費時間的事,有這功夫我還不如多看兩本書、多寫兩篇文章,於是就不再做了。

順便說一句,我最拿手的菜包括紅燒肉、各種義大利面、炸醬麵。沒辦法,作為一個北方人,對麵食天生敏銳。

4、陸文夫《美食家》

這不是一本美食散文集,這是一本小說。但小說的字裡行間都在談吃,寫盡了蘇州菜的精髓和吳文化的風韻。

陸文夫是江蘇蘇州人,加上上面高郵的汪曾祺,可以想見江浙文化的雅緻與精細。蘇州出了名的有兩個文人,一個是鴛鴦蝴蝶派的周瘦鵑,一個是貪吃的美食家陸文夫。

《美食家》這本書一出,陸文夫「會吃」的名氣斐聲文壇內外。自那以後,陸文夫每到一家飯店用餐,掌勺的大廚聞知陸文夫大名,無不惶惶然,生怕做壞了一道菜,壞了自己的名聲。

5、逯耀東《肚大能容》、《寒夜客來》

又一個江蘇人!

1933年生於江蘇豐縣,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傳統與現代史學和中國飲食文化史。

1991年,在台灣大學開「中國飲食史」課程,《肚大能容》、《寒夜客來》兩本書就是關於飲食文章的結集。

學人談吃,以吃為引,談歷史,談文化,將日常生活中的一餐一飯,由掌故、民俗、詩詞、歷史提升到文化的層次。書中關於飲食內外的八卦很多,蘇州、廣東部分尤其詳細。讀來輕鬆,也滋味雋永。

6、王敦煌《吃主兒》

汪曾祺在《人間滋味》里寫:

「學人中真正精於烹調的,據我所知,當推北京王世襄。聽黃永玉說,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定每人備料去表演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悶蔥,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當由黃永玉負責!」

王世襄做菜厲害,但談吃的文章很少,他的書太多是論玩談藝。

那麼談吃這件事就交給兒子吧。

這本書里記述了作者的父親王世襄先生對烹飪的研究和創新故事以及他家精於廚藝的老家人對飲食烹飪精到的理解,介紹了百多種王氏家常菜的烹調訣竅,不是菜譜卻勝似菜譜。

什麼叫吃主兒呢?

王敦煌說,吃主兒認為,天下吃的,古今中外,只要我認為好吃,我就做,而且我可以愛怎麼改怎麼改。而且吃主兒,做的菜都不一個味,以我為主啊。懂吃、會做才能寫吃。

7、梁實秋《雅舍談吃》

梁實秋愛吃、會吃,但他還夠不上美食家,雅舍談吃更多的是一種文人對生活的體悟,人情和幽默俱在。

溫潤人情浸透書頁,文字優雅妙趣橫生。

8、吳敬梓《儒林外史》

很多人對《儒林外史》的認識就只有課本里學過的范進中舉,然後將這本書目為一本嘲諷科舉、儒生的諷刺小說,其實在我看來,這本書才是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顛覆之作,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的精神,足以與狄更斯、巴爾扎克、塞萬提斯這些人並列。

跑題了跑題了,這裡要說的是《儒林外史》中對吃的研究極為精細,張愛玲在其談吃的文章中寫「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相府,指的是李鴻章家。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而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卻是安徽全椒縣人,後移居江蘇南京,書中飲食,都是近代江南華中一代的常見菜。

試舉一下本書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在杭州的見聞:

「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幾個酒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櫃檯上盤子里盛著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里煮著餛飩,蒸籠上蒸著極大的饅頭。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喉嚨里咽唾沫,只得走進一個麵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肚裡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到覺得有些滋味。」

「上面一個橫匾,金書『南屏』兩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

「吃了兩碗茶,肚裡正餓,思量要回去路上吃飯。恰好一個鄉里人捧著許多盪面薄餅來賣,又有一籃子煮熟的牛肉。馬二先生大喜,買了幾十文餅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盡興一吃。吃得飽了,自思趁著飽再上去。」

完。


微信公眾號:海盜閱讀指南(ID:RockedRadio)

書海浩瀚,想要吸光所有海水是不可能的。 不如做個自在的海盜,享受一場充滿未知和歡樂的冒險。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薦書 | 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