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不殺魏徵?

不殺魏徵是出於很多層面綜合考慮的,畢竟歷史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成王敗寇、一個集團的失敗必將殃及其追隨者或者門客,真的是一榮俱榮、一歲俱損的狀態啊!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下李世民不殺魏徵的原因:

第一:李世民剛剛通過玄武門之變,除掉太子,逼迫父親李淵禪位,即將進入權利中心的頂層,這個時候國家層面人心難免混亂,不適宜大開殺戒,否則只會使得狗急跳牆,太子黨或者其他勢力聯合造反,為了穩定人心,他便採取了一系列赦免和開恩政策,而魏徵曾是太子黨的重要人物自然是需要籠絡的!

第二:魏徵其人呢,也是非常有個性、有才華的,這樣的人是有利於國窖社稷和人民的,所以留下他可以為自己所用也是正確的選擇;至於魏徵曾是太子黨的事實雖然難以抹去,他之前無論怎樣對自己也是出於對自己主子的利益作出的決定,而此時太子也已經不在了,此外籠絡魏徵也會讓自己深得人心,彰顯自己的明君形象!

第三:李世民本人留給後人的形象也是不錯的,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和他的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開明治國有關:他認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用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他任用的人才中,除了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勸其殺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宰相;之外,還有馬周,「孤貧」,本不知名,後官至中書令;秦瓊,原是農民起義的將領;阿史杜那爾,原突厥降將;阿倍仲麻呂,日本留學生。

這也使得唐朝是一個文化經濟繁榮、思想開放的國家,並且對於少說民族也是非常友好,成為了備受人們擁戴的天可汗!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魏徵就是李世民的那面鏡子啊,所以怎麼能殺他呢!



歷史上的明君都是如此


齊桓公公子小白的宰相管仲,當初輔佐對手公子糾,為了奪得王位,管仲用弩伏擊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臨陣裝死才躲過一劫。

通過詐死,齊桓公公子小白戰勝了公子糾成功繼位後,不計前嫌,重用自己仇人的老師,管仲為宰相,最終成就天下霸業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自古氣量狹隘之人,不過匹夫之勇而已,成就不了大事


推薦閱讀:

你知道關於鍾馗的民間傳說嗎?
恐怖廣播第一章講了什麼?
毛澤東得知哪位黃埔一期生犧牲後連嘆:可惜 可惜?
333.讀歷史9~茱萸
對越反擊戰揭秘:噴火兵奪高地噴油12瓶殲滅越軍22名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