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糖友皮膚有益的B族維生素 ——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

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在體內像朋友一樣互幫互助,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他們的重度缺乏並不多見,但是輕度缺乏較常見且容易被糖友忽視。

缺乏的表現有哪些?

維生素B2(核黃素)是體內氧化酶系統不可缺少的輔酶。維生素B6(吡哆素)主要是以吡哆醛、吡哆醇和吡哆胺三種天然形式存在,以輔酶的形式參與人體內多種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如氨基酸、膽固醇。人體缺乏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後,許多代謝酶的活性都會降低,影響體內物質代謝的順利進行,導致皮膚、黏膜受損。

維生素B2缺乏症早期表現為虛弱、疲勞、口腔疼痛、眼睛灼燒感和發癢,嚴重時引起皮膚、黏膜損傷,常見臨床癥狀有陰囊皮炎、口角糜爛、脂溢性皮炎等。陰囊瘙癢在夜間更加劇烈甚至影響睡眠,陰囊皮膚還可能出現紅斑、濕疹、丘疹等改變。口腔癥狀可能表現在嘴唇、口角、舌頭各處:下唇紅腫、乾燥、皸裂;口角糜爛、張口疼痛;舌疼痛,吃酸、辣、熱的食物時更疼。眼部癥狀主要是怕光、流淚、灼燒感,視物模糊容易眼疲勞,角膜和結膜的連接處可發生水皰。維生素B2還會影響鐵吸收和利用,有研究報道補充維生素B2可以改善血紅蛋白,增強鐵補充的效果。

維生素B6嚴重缺乏較少見,輕度缺乏多見,而且這種缺乏對幼兒和兒童的影響要比成人大。嬰幼兒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如煩躁、嚴重驚嚇反應、癲癇發作等)和胃腸道(如腹脹、嘔吐、腹瀉),還可能出現貧血、周圍神經病變和皮炎。成人缺乏的癥狀主要是眼、鼻和口腔周圍皮膚脂溢性皮炎,少數患者有神經精神癥狀,如易激動、憂鬱和人格改變。

什麼導致缺乏?

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主要是從食物中補充,人體不能自給自足。它們的缺乏主要由於兩個方面:一是來源少,即食物里含的少;二是機體不能好好利用,如吸收不良、利用障礙、代謝紊亂等。經濟條件差、偏食、不合理素食是導致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來源少的主要原因;慢性消耗性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長期低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容易干擾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的利用或代謝。

診斷方法是什麼?

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皮膚和黏膜損傷是一種臨床癥狀,很多原因(如缺乏鐵、鋅、煙酸)都可導致,如果糖友出現了這些癥狀不可自行補充維生素。確診維生素B2缺乏症最靠譜的是人核黃素試驗生化檢查,檢查方法是一次口服維生素B2 5毫克,收集4小時尿樣,測定維生素B2排出量。缺乏檢查條件的基層醫療單位可以試用維生素B2進行診斷性治療,如果服用維生素B2一定時間後癥狀緩解則可以確診。目前無有效的維生素B6狀況直接評價指標,需要測定多個指標綜合評價維生素B6狀況。

公眾平台「糖尿病家庭調養」溫馨提醒:

食物來源

對於缺乏嚴重的患者來說,適當吃些補充維生素的藥片能較快改善缺乏癥狀,可是對於沒有缺乏症的人來說,從食物中獲得維生素是更好的選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食物多樣化是改善人們營養狀況的首選方式。這是因為食物中的營養元素種類多,共同補充能讓他們互幫互助,維持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推薦的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中適合糖友食用的主要為蘑菇(種類很多,如大紅菇、羊肚蘑、冬菇、松蘑)、黃鱔、小麥胚芽、木耳、黑豆(如表1)。對需求量較大的人群,如孕婦、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重體力活動、高溫作業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口服複合維生素B製劑。

維生素B6的食物來源廣泛,包括肉類(如雞肉、金槍魚)、全穀類產品、蔬菜(如西紅柿)和堅果(如花生、葵花籽)。動物性來源的食物中維生素B6的生物利用率優於植物性來源的食物,但是在蒸煮和儲存時,植物性食物中的維生素B6比動物性食物中的更穩定。

多多益善嗎?

維生素雖好,但不應該過量補充。目前為止,還沒有維生素B2攝入過量導致中毒的報到。維生素B2中毒的可能性小,首先是它在腸道的最大吸收量是25毫克,即使吃得再多,吸收量也不會增加;其次血液里過量的維生素B2很快經過尿液、汗液排出體外;最後一點,維生素B2的溶解度較低,即使是靜脈注射也不會導致它大量進入細胞和組織裡面。由於不存在安全性問題,美國食品和營養委員會沒有規定維生素B2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所以,它是一種「安全」的維生素,但是糖友在補充維生素B2的時候量也不沒必要過大,要想著它有最大吸收量。

維生素B6就沒有這麼安全了,研究表明長期大劑量(500毫克/天)使用可發生神經毒性和光敏感性反應,如步態不穩、腳發麻、腱反射消失等。美國食品和營養委員調查結果顯示,通過食品攝入維生素B6不會引起相關的不良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高攝入量沒有潛在的副作用,由於維生素B6的不良反應數據有限,建議通過維生素片補充的糖友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內容來源:《微量營養素食品強化指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翻譯版)》)


推薦閱讀:

你知道從醫生視角看糖尿病管理app,會有怎樣的認識嗎?
2016北京國際創面及糖尿病足論壇圓滿結束
白樺茸的故事:從「樺樹之癌「到「森林鑽石」的蛻變
糖尿病無法治癒?事實和研究結論是如何證明的?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熱愛吃糖?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