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作洛
周公作洛
現在是實現武王遺願的時候了。
營建洛邑的工程本身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故事,雖然商遺被強迫從事勞動,但是並沒有出現什麼消極怠工的情況,也沒有出現什麼孟姜女之類的人物,工程進展順利。
《逸周書·作雒解》對洛邑有比較全面的描述,可以參閱。
從周公二年起,周公離開宗周。
周公二年,克商;周公三年,東征。
這兩年,周公和他的成周八師在外征戰,是不可能回宗周的。
即使東征結束之後,應該回到宗周舉行獻俘儀式,但史無明文。
或許周公曾短暫地回到宗周,但成周八師應該駐扎衛地,監視商遺。
周公四年,封建諸侯。
周公分封諸侯,最可能的地方也是衛地。
可以說,從周公二年起,周公就沒怎麼回過宗周,基本上也沒有和小子誦打過交道。
既然周公已經和召公達成協議,在天下安定之後,致政小子誦。
那麼,周公和小子誦這種冷漠的關係,肯定是需要被打破的。
周公是當時的王,小子誦是未來的王。
周公又在《大誥》中,把小子誦說得一無是處,雙方都需要一個台階。
此時,召公出現了,召公充當了調解雙方矛盾的和事老的角色。
召公拉近雙方關係的努力,都記載在《尚書·周書·召誥》中。
召公在周公五年三月初五日,抵達洛邑。
《尚書·周書·召誥》云: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
大意是: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邑相宅。在三月初三丙午日。到了第三天,三月初五戊申日,召公早晨到達了洛邑,卜宅。
朏字從月從出,本義是新月初現光輝。周人曆法定義爲每月初三日。
周公也在三月來到洛邑。
《尚書·周書·多士》云:惟三月,周公初於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大意是:在三月,周公初次前往新邑洛,誥戒商朝的王臣。
洛邑,又稱成周、新邑、新邑洛。在周初青銅器上,多被稱爲新邑。
周公初於新邑洛,很多人都理解成洛邑已經建成。
其實,此時洛邑的建造工程尚未開工。
召公先來相宅、卜宅。
施工方,商遺和三監遺民麇集於此,等待開工。
《召誥》云: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大意是:過了七天是甲子日,周公在早晨發佈命書,命令眾殷民,侯、甸、男各諸侯,開始營建洛邑。命令既已下達到眾殷民,眾殷民開始大舉動工。
營建洛邑的工程由此才展開。
既然《召誥》說,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那麼,召公當然比周公先到達洛邑。
召公來到洛邑別有目的,什麼相宅、卜宅,這些都是幌子,召公真正的任務是協調周公和小子誦之間的關係。
在《召誥》中,召公強調了兩點:其一,小子誦是武王的元子,也就是嫡長子;其二,小子誦重用德高望重的老臣。
小子誦確實是武王的嫡長子,而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周公建立封建社會的核心制度;小子誦也確實是重用了老臣,召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周公把召公之言詔告天下,這就是《召誥》。
既然小子誦是周天子的不二人選,周公也只能順水推舟,玉成此事了。
於是,用召公之言告知天下,小子誦將要繼位爲王了。
周公五年,借用相宅、卜宅,把卜兆報告小子誦這個藉口,周公與小子誦互致書信,主要是討論王位的交接問題。
周公把這些來往信件,以及年末小子誦來洛邑祭祀的情況匯總,詔告天下。這篇誥文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尚書·周書·洛誥》。
《洛誥》一文,清楚地向我們解釋了,周人爲什麼沒有遵從武王遺囑,將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
《逸周書·度邑解》云:定天保,依天室。
《何尊》銘文云: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民。
大意是:武王既克大邑商,乃廷告於天,曰:我住在這中心之城,由此而往,伐罪安民。
這是武王選擇洛邑作爲都城的理由。
定都洛邑成了武王的遺願。
在《召誥》中,周公和召公再次對遷都洛邑達成一致。
那麼,小子誦爲什麼不願意遷都呢?
對於小子誦來說,當時的周公太強大了。
武王時代,諸夏部落有三支實力強大的軍隊。
分別是,姜太公的氏族部隊,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
另外,實力稍弱的軍隊還有召公、康叔和三監的氏族部隊。
現在,姜太公被封到齊國。
而且更重要的是,姜太公在三監之叛中,採取了中立的立場。
因爲,姜太公不願參與諸夏氏族的內部爭鬥。
可以預測,以後諸夏氏族的內部爭鬥,姜太公依然不會參與。
宗周八師,作爲武王的遺產,是掌握在小子誦手中的。
但是,小子誦並不具備領兵作戰的能力,只能依靠召公代替他領兵作戰。
表面上,是小子誦重用前朝老臣召公,實際上是不得已的選擇而已。
反觀周公,在克商和東征之後,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成周八師,作爲周公的本部,是一支久經戰陣的常勝之師。
在克商之後,周公把商人的氏族徹底拆分了。
殷民六族分給魯公伯禽,殷民七族分給康叔封。
周公的嫡長子和周公的親弟弟,當然在任何時候都會追隨周公。
剩下的商遺,此刻在周公的統領下營建洛邑。
作爲曾經的敵人,當下的被統治者,商人的軍事實力並不能很快爲周公所用。
但是,商人的經濟實力卻可以毫無保留地轉移到周公手上。
而戰爭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的強弱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止是商遺,東夷諸國臣服的氏族,也極大地加強了魯國的實力。
更重要的是,三監氏族的遺民,一部分交給了康叔,一部分被周公帶來和商遺一起營建洛邑。
三監的氏族本就是諸夏的氏族,大不同於商遺和東夷臣服的氏族。
三監之叛,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三監裹挾的叛亂。
在三監的各個氏族中,未必會對製造諸夏氏族的內部爭鬥有多大的興趣。
因此,三監氏族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一併落入周公手中。
三監的軍事實力,一部分加強了周公的成周八師。
另一部分加強了康叔衛國的氏族部隊,此後迅速成長爲威名赫赫的殷八師。
這當然也是周公的核心部隊。
在商周之際的歷次戰爭中,周公都是親臨戰陣,不管是作爲武王的將領,還是武王死後作爲三軍的統帥,累積了超卓的人望。
即使是在武王的成周六師之中,周公也是深孚眾望的。
而小子誦卻沒有參加過一場戰爭,連他弟弟唐叔都不如。
一旦小子誦和周公鬧僵,連他的親弟弟也未必就會選擇站在他這個無用的哥哥一邊。
至於周公和召公一直就是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尤其是在周召同盟形成之後。指望召公站在小子誦一邊去反對周公,基本上就是癡人說夢。
小說家司馬遷以爲召公的實力足以匹敵周公。
這只是司馬遷的臆想而已。
《史記·燕召公世家》云: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這句話,沒毛病。
問題是自陝以西,除了宗周還有什麼?
而自陝以東呢?齊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之外還有洛邑。
即使燕國會跟隨召公,自陝以西和自陝以東就能談得上什麼可比性了嗎?
相比於周公,小子誦基本上就是孤家寡人一個。
如果和周公鬧僵,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和三監那樣軍事對峙的局面。
周公如果隨便找個藉口殺了小子誦,他也只有引頸就戮這唯一的選擇。
小子誦所唯一能夠依侍的只有他的出身,他是武王的嫡長子。
小子誦之所以拒絕遷都洛邑,並不是害怕周公害他。
周公要是有這個意思,小子誦可以說只能束手就縛,毫無反抗的餘地。
小子誦真正害怕的是周公對他的管束。
在宗周,畢竟只有一個召公,而且召公還不能過分違拗他的意志。
可一旦到了成周,周公不但是他的親叔叔,而且非常強勢,一定會干預他所有的行動。
不自由,毋寧死。
與其處處受到周公限制,不如抬出武王來和周公鬥法。
寧死也不遷都,寧死不去成周繼位。
反正小子誦是橫下一條心,看你周公敢把我廢了。
周公也拿小子誦沒了辦法。
於是,周天下最終形成了宗周和成周兩京相望的格局。
推薦閱讀: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大保簋銘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定都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二】:遷都
※2018,第四個戊戌年,歷史在輪迴中前進!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