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建周

卷三 周公封建

周公建周

誰建立了周朝?

對於凡是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當然是周武王了。

可惜,這是一個錯誤的答案,我們的教科書錯了。

並非教科書的編者有意爲之,而是他們被歷代的史家欺騙了。

稍微推理一下,就會發現,武王建立周朝是不可能的。

首先,周,是商人對夏人的稱呼,而夏人的自稱是夏。

既然商人給夏人起綽號,來而不往非禮也,夏人也給商人起綽號。

殷,是夏人對商人的稱呼,而商人的自稱是商。

特別是當商和夏進入敵對狀態之後,殷和周,這兩個來自於對方的名字,就顯得不那麼容易被接受了。

舉一個現代的例子,日本稱呼中國爲支那,中國稱呼日本爲倭國。

支那這個詞本是音譯,談不上什麼貶義,但中國人至今也不能接受。

倭這個字,本身就具有貶義,日本人當然也不能接受。

場景,而不是字/詞的本義,最終決定了褒貶。

但這種貶低對方的嘴皮子上的功夫,只能起到激怒對方的作用而已。

後世的周人,可以帶著鄙夷的目光稱他們的戰敗者商人爲殷人。

但商人同樣是今天中國人真正的祖先,以殷來稱呼我們的先人,作爲後人來說,如果批評如此稱呼有悖人倫,顯得過於嚴重了,但最起碼也是非常不妥當的。

而當代的專家們張口閉口動輒殷商、殷墟,實在是非常不嚴謹的。

與其去祭拜子虛烏有的黃帝炎帝,不如去糾正對我們真正的先人不敬的稱呼。

而在當時,夏商對立的情況下,武王怎麼可能拿敵方給自己的稱呼,來作爲自己建立的王國的國號呢?

其次,周,也是周公的封號,武王不可能用自己弟弟的封號來作爲國號。

如果追根溯源,周公這個封號很可能也是來自於商人。

文王也好,武王也好,都不可能把這樣一個封號封給自己的至親。

把這個封號加於周公的,也就只有商人了。

當夏人戰敗,商人任命倖存的夏人首領來管理周原。

武王繼承了文王西伯的封號,而商人同時又封爵周公和召公。

這樣的推論顯然是合理的。

即使拋開周這個名字來自商人這個因素不談,武王也絕無可能用自己弟弟的封號來作爲國號。

在此之前,商人沒有一個商公。

之後,秦倒是有一大堆公,例如:秦穆公、秦孝公,等等。這些公都是秦國的國君。而秦始皇可並沒有封過什麼秦公。

再往後。

劉邦被封爲漢中王,之後建立漢朝。

楊堅被封爲隋國公,之後建立隋朝。

李淵被封爲唐國公,之後建立唐朝。

這些都是先受封爲王公,然後反叛做了皇帝。

既然是要自己做領導,拿弟弟的封號來做國號,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對於武王來說,作爲國號,周,肯定是絕無可能的。

夏,雖然是夏人的自稱,但也是有問題的。

夏人進入文王時代,掌握了文字。

於是,文王建立了宗法制度。

按照這個宗法制度,夏的衣缽應該由文王的嫡長子伯邑考一脈來繼承。即使伯邑考死了,也應該由伯邑考的嫡長子來繼承。即使出現最壞的情況,伯邑考沒有兒子,也要從族人中過繼一個兒子來承繼香火。

伯邑考這一支,稱爲姒夏。姒夏作爲夏氏族的大宗,負有世代守護夏人香火的責任。

而武王、周公,都是文王庶子,稱爲姬夏。姬夏是夏氏族的小宗。

按照文王的宗法制度,除姒夏一宗之外,文王其他兒子的小宗最終都要脫離母體,生成新的氏族,最終形成諸夏的格局。而不能成長的小宗,雖然可以繼續留在氏族內,但也永遠只是小宗而已。

姬夏當然也不能例外。

所以,夏,這個名字,是姒夏一宗的專利。

之後,雖然因緣際遇,最終姬夏替代姒夏掌管了夏氏族,但姒夏一族依然存在,夏這個名字遲早還是要還給姒夏的。

但是,夏,作爲一面反商的旗幟,由文王二年開始樹立起來,換掉這個名字,可能會對反商同盟產生不利的影響。

直到武王克商之前,夏,這個名字雖然有問題,也只能先用了。

而克商之後,旋即東征,之後定都、分封,建國初期,千頭萬緒。

國號之事,本不急在一時。

然而,武王克商二年而崩......

武王崩,如果是按照後世史籍所載,成王繼位,周公攝政。那麼三監爲什麼要反?

《尚書·周書·金滕》云: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周公爲什麼要不利於成王?

按照司馬遷歷史小說《史記》的說法。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云: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武王分封的諸侯,齊國和姬夏是世代婚姻之國,其他大部分諸侯,都是文王的兒子。

只有一個武庚的商國可能叛亂而已。

那麼周公在恐什麼?爲什麼要擔心諸侯反叛?

而周公攝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管叔、蔡叔等人又有什麼可疑的呢?然後還就叛亂了?

開什麼玩笑。

歷代的史家和大儒都在遮掩,不敢承認周公稱王。

周公繼武王位,登基爲王,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嗎?

那時候可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武庚在任何時候反叛都可以理解,他要復國,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

東夷跟著武庚反叛也可以理解,東夷要擺脫姬夏的統治。

而如果是周公稱王,三監之叛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

按照司馬遷所說,三監都是文王的嫡子,而且管叔還是周公的兄長。

司馬遷雖然在《史記》中語焉不詳,但是,按照這個邏輯推演下去,就能夠明白管叔發動叛亂的原因。

武王崩,如果不是成王繼位,也就是說不用父死子繼的規則,而是採用兄終弟及的方式,那麼,繼承武王王位的應該是管叔,而不是周公。

既然周公稱王,是搶奪了管叔的繼承權,那麼管叔起兵,當然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作爲孔聖人的信徒,司馬遷又不敢明言周公稱王,於是,才出現了《史記》中語焉不詳的描述。

即使按照司馬遷編造的這個說法,仍然是問題多多。

管叔等三監是文王嫡子,只是司馬遷一家之言,周初史籍都沒有記載的事情,神奇的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而且司馬遷還編造出了一個爲文王生了十個兒子的英雄母親。不是絕對不可能,只能說是,幾無可能。

按照周初史籍的記載,武王、周公、康叔,三人,是親兄弟。

按照《保卣》銘文的記載,召公是文王庶子。

今天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普遍認爲,管叔等三監也是文王庶子。

當然,周初史籍都是出自勝利者之手,並不能完全排除管叔等三監是周公親兄弟的可能。

但即使管叔等三監是周公的親兄弟,而管叔又被周公搶奪了繼承權,三監之叛的理由仍然是不充足的。

武王分封並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封建社會。

《古本竹書紀年》云:文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爲殷牧師。

文丁封王季爲牧師,商王當然也可以封其他的方國。

只是商王分封的是外族,而武王分封的是親屬。

這是武王分封相較於商王的進步,但仍沒有擺脫城邦社會的模式。

武王的權利遠遠比不上後世的周天子,與後世帝國的皇帝相比,更是天差地別。

周天子的權威是基於周公的宗法制度,而不是文王的宗法制度。

當時武王的權利並不會比諸侯國國君的權利大多少。

爲了並沒有多多少的利益起兵反叛,而反叛的目標直指自己的兄弟,反商之時並肩作戰的戰友。這樣反叛不論結果如何,一定會使親者痛,仇者快。

而最後落得殺身殞命的下場,難道管叔不明事理嗎?

那麼,導致三監之叛的根由到底是是什麼呢?

合理的解釋是,周公用自己的封號,周,替代了,夏,這個國號。

也就是說,周公建立了周朝。

而周朝的第一任君主,當然是周公本人。

夏,這個國號,是遲早要還給姒夏的。

但是在夏人眼裡,周公以周爲國號建國,意味著周公搶奪了武王克商的勝利果實。

說得嚴重一點,是一種對諸夏的背叛。

那麼,周公爲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建立周朝呢?

周公以其封號作爲國號,未必沒有私心。

但是,夏,這個國號一定是要替換掉的。

武王去世而更換國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既然要換,與其用其他的名字,不如用自己的封號。

這是周公對自己實力的自信。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周公看出了文王宗法制度和武王分封的弱點。必須要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國家制度,才能保證天下的長治久安。

是爲周公制禮。

這個設想要到周公六年才能實現。

通過周公制禮,天下成了姬周的家天下。

實際上就是宗姓集權。


推薦閱讀: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
廣東文化的包容是從哪裡開始的?地球知識局
【老秦人的故事】51、野心膨脹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周本夏人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