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簡單理解供應商規模的邊際效應
不迷信權威,不偏聽專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第一標準。
第二部分 小白----摸索供應鏈管理方法階段
第二節 簡單理解供應商規模的邊際效應
有生長,就有衰落,沒有永恆的將軍
在宏觀經濟學中,經常碰到一個詞,「邊際效應」,而我們也能倒背如流的片語,「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因為經濟學畢竟不是我的專業,所以我也難以用專家的方式解釋。
我們來做一個十分簡單的比喻,當你餓的時候,你吃一個漢堡,感覺開始得到滿足。再吃第二個漢堡,覺得很不錯了。然後再吃第三個漢堡的時候,你就有點吃不下去了。再給你吃第四個漢堡,你可能就會吐了。這就是最簡單的邊際效應遞減。
「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
這個和我們經常看到的供應商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做sourcing尋源的時候,要去開發供應商,尋找供應商,我們看到的供應商有大有小,這個時候,潛意識裡都是供應商越大越好,越大顯得越有規模,就越能彰顯實力。
其實,前面我們討論過,所有的供應鏈模式要和商業模式配合,所謂配合,就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來選擇。我們分為長期協作供應商、自我供應能力發展和開發供應商三個模塊說起。
【1】 長期協作供應商
有些時候我們合作過一些比較不錯的供應商,可能一個系列的產品線里,某些供應商有自己特長的工藝,會在特定的產品裡面比較專業,價格更具有競爭力。後來隨著合作關係深入,我們更希望投入成本,從穩定供應商那裡開發更多的模具,去生產更多的產品,也給供應商進一步帶來利潤。
當我們從一個產品開發到十個產品,對於不確定性的訂單有了更好的把控,多品種採購,利潤差價補貼等等多種方式去完成訂單,尤其是需要配套採購的零配件,極大程度減小了交期不穩定帶來的風險,風險控制源減少。
隨著這種模式的成長,大家都逐漸嘗到了甜頭,於是增加投入。就這樣又持續了一年。行業波動時有發生,出貨量開始減少了,而且產品的型號也更有了多樣化,繼續投資,有點力不從心。訂單量從一千多萬縮減到兩百多萬,陷入了很兩難的地方。幸好供應商本身還有一定的銷路,可以維持著正常運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我們之前合作過得供應商,當年投機器,投模具,為供應商的老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後來設備生產的產品型號和樣式已經滿足不了多樣化的需求了,訂單逐漸走了下坡路。其實這也是邊際效應,當投入在不斷增大,人力成本,廠房面積需求,水電費,材料費等等都在增加,利潤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中被壓縮,從一個小步快跑的羚羊,變成一個緩慢移動的大象。
【2】 自我供應能力
自我供應也是一個道理,當一個公司處於小公司階段,總是想擴大規模,因為體量太小,無法實現更高的回報率,擴張資本永遠是資本家唯一的哲學。
當企業能力擴大後,廠房的需求,人工需求,都會逐漸上升,我們來做一個形象的例子。
加入我們生產序列從1到8,起訂量MOQ為5個產品,生產成本是10,產品售價160元,利潤就是售價減去成本。好了,這個非常好理解。當我們投入更多生產設備,生產更多的產品,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生產數量也在上升,當大批量生產的時候,我們的價格也在下降,已獲得更多的銷售。再看我們產品的總利潤,居然到達1800元的時候開始下降!
這是一個粗獷的例子,現實的成本分析和價格定位不會這麼簡單,這裡只是做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我們再來看看利潤的曲線。
我們發現,是一個拱狀的曲線,也就是說在某一個理想的產品生產規模的時候,利潤是維持最大化的。企業一般到了這個關口,可以選擇外包戰略,建立品牌,打包發展。然而現實中並不是可以完全如此主宰命運的,盲目擴張,兼并重組,走了一條龐大複雜的重資產之路,弊病累積,想再賣動一步,都是極其緩慢,很難小步快跑了。
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大有大的難處」。
【3】 開發供應商
有時候經理需要採購手上有它個二三十家供應商,可以提供自己選擇。其實這是一個極端的想法。我們必須考慮兩件事情,我們的數據處理可以處理多大的體量?我們有多少的訂單可以分配給這些供應商?
供應商,供應商,最基本要有供應關係,我們才能算的上供應上了產品,光是知道信息是不夠的,而是要形成有效目標的合作,達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供應商,但是要確保每個品類,都有堅實穩定的供應商,否則只是擁有很多信息,並不代表是你的供應商。或者你像沃爾瑪一樣,每年都有很多想和你合作,找你報價。一般來說,體量巨大和訂單極度分散,是非常考驗處理供應鏈複雜度的企業的,複雜度是供應鏈的一個試金石。
對於供應商開發,也可以參考邊際效應。並不是越大的供應商就代表能力越強,年輕的時候跑得快,老了未必就能跑得快,有的供應商雖然體量龐大,但是流程,審批那一套走完以後,黃花菜都涼了。要是碰到有期貨原材料的,每個月更新一下價格,得把人急死。關鍵是,先合作起適合的供應商,慢慢轉化,再同時負責尋源開發的人找到更高性價比的供應商,慢慢提高供應商的轉化率和合作的穩定性。
最先合作的供應商,往往具有對比作用和標杆效應,也不是越小的供應商越好操控,之前碰到做注塑產品的小廠房,環境衛生,設施,生產能力都比較堪憂。這種產品,如果後期發生退貨投訴,那麼成本會非常高昂。供應商一般都不會在市中心,一趟物流拉下來,就損失幾千塊錢,可能銷售的這一單子,都沒有提成了。如果你有一個很大的採購量,選擇供應商還是應該從實力強勁的供應商入手,強強聯合,達到一定規模,不僅是利潤了,品牌的效應也是高度重視的,大的供應商的好處,就在於品牌的保證能力強,風險的控制能力強。
邊際效應,這樣理解,應該會很容易有一個初步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哲學,過猶不及,見好就收,選擇更好的道路。
歡迎分享給一起前行的朋友,探索學習之旅,共享歡喜憂愁。為一份信念,點一盞亮燈;為一個遠方,譜幾點詩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