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車的下場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大家在聊起汽車的時候,日系、美系、德系都能做到脫口而出,法系也都知道有標緻雪鐵龍,韓系有現代和起亞,包括瑞典的沃爾沃,義大利的菲亞特等等,甚至咱們自主的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品牌也都如數家珍,可是唯獨說起英系車,很多人都面面相覷,似乎這個老牌兒資本主義帝國的汽車工業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實際上英國汽車工業曾經無比的輝煌,只不過現如今都不在屬於英國人了而已。

曾幾何時,英國自稱為「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的由來很簡單,就是無論何時太陽都會照射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這個比喻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當時英國的殖民地曾經有多麼的廣闊。英國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著所謂的「兩強標準」,兩強標準就是說英國海軍作為世界第一海軍,其實力必須維持在比第二和第三之和還要強大。一個如此強大的大帝國,它的汽車工業都去了哪裡呢?下面為大家簡單盤點一下。

勞斯萊斯、MINI——寶馬集團——德國

賓利——大眾集團——德國

路虎、捷豹——塔塔集團——印度

蓮花——寶騰——馬來西亞

MG、羅孚——上汽集團——中國

沃克斯豪爾——通用集團——美國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大名鼎鼎的羅孚其實就是今天上汽旗下的榮威,只不過在當年幾度易手的過程中被雞賊的福特搶走了羅孚的商標權,所以上汽不能直接生產「羅孚牌」汽車,不過好在這點小伎倆是根本難不倒咱們中國人的,上汽索性直接換個新名字,只不過把商標和品牌的中文發音都做得跟羅孚很像而已。

看了以上的這些盤點之後大家應該就知道曾經的英國工業有多麼的強大,原來那麼多如雷貫耳的知名品牌都是英系車,可是為何這些紅極一時的品牌如今都沒有掌握在英國人手裡呢?究其原因鄙人覺得有兩個,一個來自主觀,一個來自客觀。

先說說客觀的吧,英國政府對英國車企太溺愛了,導致了英國車不思進取。當然了,這也跟英國的一貫國策有很大關係,英國由於是一個島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再加上它本身的強大,所以它為了維持它的歐洲霸主的地位,一直執行「光榮孤立」的政策。所謂「光榮孤立」就是英國從不和歐洲的其它國家結盟,誰強大了,我就敲打一下它,所以英國在當時一直在進行非常變態的高關稅保護,外國車企的產品由於價格太高,根本無法撼動本國車企的地位。

但是這種政策在歐共體沒有成立的時候是可以實行的,但是歐共體成立之後,英國迫於國際形勢不得不加入歐共體,因此高關稅也不得不取消。高關稅取消之後,失去了政策保護的英國的本土「小綿羊們」根本無法抵擋外國「豺狼虎豹」的猛烈進攻,形勢異常嚴峻。於是英國「小綿羊們」集體抱團合併為了一家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超大型汽車集團,利蘭汽車集團,這家汽車集團幾乎囊括了當時英國所有的一流汽車品牌。只可惜就算再多的「羊」聚集在一起依舊不可能是「狼」的對手,英國政府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吸取教訓,反而還在跳出來保護這個已被寵壞了的「孩子」。上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正式將利蘭汽車集團收歸國有,但是持續的巨額虧損導致英國政府也撐不住了,撒切爾夫人上台之後正式決定放棄對利蘭集團的保護,於是這個看似很龐大的超級怪物瞬間便分崩離析,被各大車企兼并收購。

說起主觀原因,恐怕得歸結於英國人的性格,英國人有一種先天的優越感。可能因為它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帝國之一,後來又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強國,英國人時至今日依舊覺得自己是現代文明的起源。英國人的確有自己的貴族榮譽,但是英國人又有一種無法擺脫的高傲、固執以及些許的刻板,成就英國車的是這些因素,導致英國車失敗的其實也是這些因素。

英國車當年之所以那麼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它獨一無二的設計感,那種獨具一格的英式古典設計,拿到今天也不會覺得落伍,反而覺得是一種時尚。另一方面就是英國人一直堅持的手工造車,英國人不太喜歡那種流水線式的造車方式,他們覺得那樣就失去了車輛的靈性,手工造車的確有手工造車的方式,當時的英國車確實都是一輛輛的藝術品。

但是不管您再怎麼驕矜,您也得與時俱進,別的車企都已經在用大工業、流水線和機器人的方式來造車了,但是您還在用您的效率低下且成本極高的手工工藝造車,就算您的車再精緻再細膩,老百姓需要的依舊是實用性和性價比,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阿斯頓馬丁和邁凱倫(好像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兩個還純粹掌握在英國人手裡的英國汽車品牌)。

還記得近幾屆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高手如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的大球星卻總是不斷的輸球。鄙人一直覺得英國車是最具有獨特設計風格的車系,它的衰落讓很多英國車迷都感到感傷。不過我們從英國汽車工業的衰落中至少能吸取到兩個道理,第一,固步自封最後換來的只能是顧影自憐。第二,溺愛永遠無法幫助你的孩子,最後的結局只會導致他變成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 「車市白話文」(微信號為cuixiaocsbhw)原創,請各位讀者或媒體人不要惡意轉載,如需轉載必須註明轉載自「車市白話文」並附加微信號,否則必被追究法律責任,原創不易,請您尊重,謝謝。


推薦閱讀:

4,閃電戰紀實
3,噴火魔法
26,米特福德一家的悲喜劇
十七歲的新娘
關於沃特豪斯被曼城美術館下架一事

TAG:英國 | 汽車文化 | 英國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