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財識 | 理財意識是怎麼生長出來的?

一、尷尬的境況

為什麼聽了這麼多年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道理,我卻仍然入不敷出?

「你好不容易來一次,這頓我請,把你的錢包收起來,服務員,別收他的錢,給,收我的……」

「買兩件打八折!這一件就要120,我要是只買一件就虧了24塊,買兩件我能省48塊,反正多一件也挺好,那就買兩件吧……」

「這是這個月的第二張喜帖了,孩子滿月也要擺一桌,也真是夠了,唉,又要給份子錢,三百還是五百呢?……」

「一個月存一千,一年存下來連半個廁所都買不起,反正也不可能買得起房,大家都換新iPhone了,我這手機已經破的不行,遲早也是要換的,早買早享受,還可以分期付款,整一個……」

……

二、被掏空的病根

這都是我們日常中常常經歷的場景,就是因為這些擺脫不了的場景讓我們的工資一點點消耗殆盡,還總是感覺束手無策。如同一日三餐,這是我們再正常不過的日常需求,是維持生命延續的底層需求,而以上這些所有描述的場景就如同「一日三餐」一樣是我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也許確實少吃一頓兩頓也餓不死,但是會讓自己難受,大腦也會把它當作自己生活的一個很正常的組成部分,如果不去做反而不正常,這樣因為迴避難受和回歸正常,這些場景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總結起來,一個沒有經過刻意訓練的普通人,是沒有足夠的心智力量,來抵抗這樣三股力量掏空你的薪水,兩股外力——社會關係的牽絆和商家的精明算計,一股內力——與生俱來的內生慾望。

人是社會協作的動物,嚴重依賴如今這個複雜精細的社會分工體系,誰也不能脫離這個關係獨立生存,試想斷水、斷電、斷網,你會有多恐慌,就知道你有多依賴這個社會體系了。親情、友情、愛情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里的一部分,生存依賴它們的幫助,自然也逃不了需要支付的關係維繫成本,這是逃不掉的社會關係的牽絆。

人的生存環境是極速變化,但人本身的進化是滯後的,原始存留下來的思維和心理特性並不適應如今繁複的生存環境,自然就有思維死角和心理弱點。商家為了讓你花的更多,研究透了你的心理弱點和思維模式,比如你明知99.99元100元的差距,但你就是在面對一件標價99.99的衣服時更容易下購買的決策。如果你沒有經過刻意訓練,如何抵抗這防不勝防的小伎倆。

當我們能吃的飽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還能吃的更好,更好的食物這個欲求被滿足後,還希望能吃的更有情調,情調也逐步滿足後,我們又會追逐吃的更新奇……慾望就是這樣一層疊一層的從你的內心湧現出來,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我們不能確定的是,釋放的是天使還是魔鬼,它一面驅使你有所追求,一面又吞噬你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這是我們難以掌控的與生俱來的內生慾望。

三、改變應急反應

我們需要一些刻意的訓練來改變這種局面,這種「應激反應」的局面,在文章開頭所說的每一個場景里,你也許都認真的做過衡量和計算。比如與朋友的關係維護,日後能帶來的幫助,一點飯錢的付出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再比如買多兩件衣服,雖然中了商家的技倆,但確實是比平時正常買省了錢,而且可以下次少買一件,總的來說還是省錢。你一拳我一掌,你一個動作,我一個回應,我在每個局部,都精明計算過,但是,你每一個動作因為缺失目標,都是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堆出來的就是總體的系統的毒素,就是最後看來是一場巨大的荒謬。

有一個關係還不錯的人,突然找你借錢,數目還不少,比如說借一萬塊錢。你覺得咱倆交情沒到那份上,然後就糾結,你這時候的反應是什麼?就是目標感喪失。我又不想得罪這個人,但是我又捨不得把錢借給他,然後就糾結。

糾結的結果是什麼?只可能是兩種。第一,想了半天,還是把錢借了,人家發現你摳摳索索的,你還是把人得罪了,然後錢還沒了。要麼,你就堅決不借,找各種借口,也讓對方看出來,雖然錢省下,還是把人得罪了。所以你看,沒有目標感,最後一定是你吃虧。

一個聰明的有目標感的人會怎麼辦呢?

如果你判定我的目標就是要結交這個人,從此一輩子我當他的恩人,這個目標感一樹立,別廢話了,趕緊把錢給人家,而且還要問一句,還需要哥們兒什麼其他幫助嗎?這人一輩子感激涕零。

如果我就是不願意借呢?那也行,這也是個目標,我的目標立即切換成什麼?就是我堅決不能把錢給他,而且我還不能把這人得罪了。這有的是方法,你就說我實在是沒錢,我老婆也不讓我借等等,找個借口,然後隨後給人打個電話,請人吃個飯。或者借一萬不給,借五百總行吧?五百不要你還了,給人送個小禮物。一旦這個目標確定下來,其實這個關係的損壞是很容易就修復的。

所以大量的人在這種人際關係當中處理不好,本質是什麼?還是剛才講的,沒有目標感。

四、理財意識的生髮

所以,刻意訓練目標感來代替應激反應,這樣的轉換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理財意識」的概念。一個普通人在走上掌控財富這條道時,通常就是從這個起點進入。以上我們所講的是「理財意識」的機制,但很多後來熟練掌握財富技巧的人,並非就真的十分清楚這個機制,而是「誤打誤撞」的找到一種感覺。

「上次別人介紹我買的理財,今天到期了,賺了300塊,可以出去吃頓飯了……如果我把本金擴大十倍,就能賺到3000塊,3000塊,我一個月的飯錢也夠了……要是每個月都能有這麼多錢,我不工作也勉強夠過了,我也能有底氣的把辭職信丟老闆臉上了……我要怎樣才能達到每個月收益3000塊呢?」

很多人「理財意識」的萌發就是在一次小小的體驗後,不斷放大對「錢生錢」的想像,把這種想像帶來的滿足感強化到腦子裡,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目標,在每次面對要支出花銷時,都會在「花掉這筆錢」和「省下這筆錢做理財可以賺到收益」之間進行衡量計算,後者占上峰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去省下來,如此日積月累,理財的習慣就自然形成。

又或者還有的人是因為買了房欠了貸款,讓每一次花銷都和房貸壓力進行PK,最後大多數時候因為還房貸,省下不少錢,理財的意識從這裡萌發。

不管是怎樣的「誤打誤撞」,都是建立了目標感,替代了應激反應,從此萌發了「理財意識」。

- end -


推薦閱讀:

富人賺錢必殺技,中億行淺析你不知道的秘密
有財識 | 風險意識至關重要,它是怎麼回事?
娃本位——兼談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看過太多碎片知識,現在該系統的提升財富力了

TAG: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