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揭批神壇下的醜陋
「調查性記者憑藉資源和自主獨立,尋求真相,讓當權者為罪行負責。「
——奧巴馬,於2016年度白宮記者晚宴上提到《聚焦》,並向四位記者致敬。
《聚焦》不僅講述了聚焦團隊在對真相的追尋和報道上的擔當和堅持、對道德的維護,更運用調查線索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了神父性侵孩子的驚人現實。這部電影雖然敘事很平靜,卻讓觀影的我久久不能平靜、反覆落淚。它讓我原原本本的體驗了真相的銳利、驚人和難以估量的影響。
已觀影者可放心食用。鑒於尊重未看過此片的讀者,若不想被劇透,請先別閱讀此文;若想了解整個故事,或想看懂影片的,可以繼續閱讀。(我個人認為講述影片故事是有必要的,不僅理清故事線,還能更好的為下篇感想做鋪墊,不然讀者在不了解劇情的情況下很難理解一些觀點,而闡述情節又會佔用篇幅,故我直接準備了這篇,即保證正篇不劇透,也使想了解故事的讀者能了解。)
影片故事,事實真相
影片的頭兩分鐘,就帶入了那個引起一切的事件:吉歐根案。1976年,神父吉歐根因猥褻了兩名兒童,被短暫關押在審訊室。沒有傳訊,只有無記錄的私下解決。這個開頭的情節既是對故事的鋪墊,也是對當時現實的還原——不僅讓我們看到神父輕易地逃脫法律的制裁,而且了解到處理這種事件的過程:不作記錄的私下解決,說明有暗處勢力為罪行開脫......
「一個報紙想要運作成功,就必須保持獨立自主。」
——馬蒂·巴倫
2001年,7月。
老領導卸任,新領導——馬蒂一走馬上任就把《波士頓環球報》記者艾琳·麥克納馬拉所寫的有關吉歐根案的專欄稿拿出來說事兒,並希望能解封那些被封存的該案律師米奇所說的能證明勞主教早就知情的文件。(波士頓環球報曾報道過吉歐根案,還有與之類似的波特案,但都沒有後續報道,很草率地搞出了動靜,卻很快不了了之。)
聚焦是由羅比領導,與薩莎、麥克和馬特組成的四人團隊,直接向小本·布萊德里彙報工作。馬蒂專門找到本和羅比,希望聚焦團隊能選擇這個事件進行調查報道。同時提交了動議,向法院申請解封文件。
接受後聚焦團隊從現有的兩個案子入手,並調閱報社檔案室里所有類似神父性侵的報道剪報:1、吉歐根案(吉歐根神父在1976——2001年這30多年間性侵了84個孩子。上訴原告共84人),受害人代理律師:米奇·加拉貝迪安;2、波特案(1991年波特神父在福爾河猥褻了幾十個孩子),受害人代理律師:埃里克·麥克利什。
羅比提醒薩莎、麥克和馬特要比以往更謹慎
「教會勢力強大,所以最佳策略是向媒體曝光這些案子,但受害人通常不願讓媒體介入。米奇又不招人喜歡。」
——麥克利什,在談到自己應對波特案時的說辭
麥克利什告訴羅比和薩莎,起訴的第一道坎就是時限問題(3年時限),很多受害者都是在多年以後才尋求法律幫助,因為案發時他們才是孩子,自責、內疚、難以啟齒,沒人會願意承認這件事。就算能繞過這道坎,根據慈善豁免法規定:索賠金額不得超過2萬元。
一切解決途徑都是受害者與教會以及雙方律師私下進行,根本沒有任何形式的記錄(法院、警局裡都查不到有關記錄和案卷)。受害者必須簽署一份保密協議才能獲得賠償,律師抽取1/3的傭金,教會就這樣擺平了一切。可律師要從多少個受害者身上賺夠錢才能良心發現?正是麥克利什這類律師的做法確保了對性侵行為的掩蓋。
「這不止發生在波士頓,也不止在全國,而在全世界都有!......他們(指神父)不搞性別歧視,特別是實施性侵的時候,而且跟是不是同性戀毫無關係,就是簡單的利用神父身份來強姦孩子......所以你藉助酒精、毒品來麻痹自己,如果無法解脫,就跳橋自殺。這就是我們稱自己為『倖存者』的原因。「
——菲利·薩維亞諾,在談及SNAP(Survivors Network of those Abused by Priests)由來時如是說
薩莎從有關波特案的剪報中找到受害者組織:SNAP,並聯繫受害者菲利·薩維亞諾加入調查。他不僅告知團隊他掌握13名性侵過孩子的神父的名字,他還聯繫其他倖存者配合採訪,並把一名專業從事精神研究的神職人員——理查德·賽培介紹給了團隊。賽培告訴團隊,他在教會治療中心(專收那些醜行敗露的神父)工作期間專心從事這一研究,並稱某地域內全體神父中的6%會對未成年人下手。而波士頓共有約1500名神父,6%得出的結果是90人!
「教會讓民眾相信那些只是少數的害群之馬,但實際上情況嚴重的多。根據我的研究,我會把它定義為可辨認的精神病現象。神父們下手的孩子都很類似:來自低收入家庭,沒有父親,或父母離異。像吉歐根這些傢伙對孩子下手,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偏愛,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很窘迫,開口的可能性很小......得從教士獨身制來真正弄清是這場危機:50%的神職人員未婚,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與其他成年人有性關係。可事實是這造成了一種秘而不宣、容忍甚至保護——戀童癖。」
——理查德·賽培,在電話中向團隊闡明自己的研究結果
當賽培從電話里告訴他們,13名聽起來太少,應該是總體的6%。上圖是四人得出波士頓有90名後的驚訝之情。(左起:薩莎、羅比、麥克、馬特)下圖是本得知90人的反應
「如果有90個這樣的人渣,民眾早就知道了吧?!」
——小本·布萊德里,在聽到有90名神父這個數量後的反應
當得知涉案神父的數量由13增加到90時,不僅是團隊震驚的說不出話來,看到這的我更是無言以對。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廣泛的現象了,這是人盡皆知的一種醜行!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行動?還是大家什麼都不說?
羅比提出通過檔案館地下室的神父調度細節花名冊來逐條尋找「因病離職」、「待分配」或頻繁調任堂區的神父(吉歐根和波特在犯案時就是有這種行為模式,故羅比認為找出符合相同規律的神父就有作案嫌疑)。雖然這種原始方法很耗時,但四個人很仔細地去尋找——
不止在辦公室,在酒吧——
在車站——
在辦公大樓的閱覽區、休息區、檔案室——甚至是圖書館——
最後得到了所有符合規律的神父的名單,包括其所在堂區的年份和名稱,共有——在整理出名單後,羅比執意要見麥克利什。但是麥克利什卻對羅比表現出了不滿——你們當年幹什麼去了?他說當年受理波特案時,就把他掌握的20名神父的名單寄給了波士頓環球報,可是這份名單卻被置之不理……他當年就採取了措施,而聚焦沒有。但是,
第二天,麥克利什向羅比電郵了一封含有他調節的針對45名涉案神父的名單。麥克利什對羅比說當年的名單被置之不理。
即便失望,麥克利什仍寄希望於聚焦。因為這個真相需要聚焦。
當馬蒂聽完團隊的情況彙報後,他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他認為,如此多的神父性侵孩童,勞主教一定知曉,這才是更為重要的新聞,比那50名確認的神父還要重要。如果只報道波士頓有50名戀童癖神父,那波士頓環球報又會陷入當年報道波特案的窘境——雖然一時間引人關注,可並未促成任何根本上的改變。必須在報道時突出機構,而不是單個神父。如果這真的是從高層向下授意,那就用報道去揭示出教會操從整個體系讓這些神父一再逃脫懲罰,揭示出教會一次又一次的把這類神父安排回堂區工作,揭示出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系統性的行為。
「聽起來我們要揭批勞主教。」——本,在聽完馬蒂的意見後
「我們是要揭批這個體系。」——馬蒂,本話音剛落,馬蒂立刻闡明自己的立場
然後團隊又進行了大量的走訪,有不願配合的,也有深度交流的。薩莎甚至採訪到了一名曾性侵過孩子的神父——帕奎因。神父並不否認他曾經「胡來」過,對自己的行為有一種莫名地合理化,並表示他的行為與強姦有區別,因為神父自己就被強姦過。
而羅比在名單中發現一名神父——塔爾博特,是羅比上高中(波大附中)時的神父。學校中的7名受害者之一是較羅比小好多屆的校友——凱文。在與校長和兩個校友的會面中,羅比對他們提到了他與凱文會面的事:「我昨天去了趟普羅維登斯,和一位塔爾博特的受害者談了談。他當時是校冰球隊的。他現況很好,有妻子孩子,還一份好工作。可談了十分鐘後(指談到當年經歷時),整個人就崩潰了。你能想像嗎,他止不住的哭。他說他一直都想不明白,當初神父為何會對他下手。神父塔爾博特是當時冰球隊的教練。——所以,我想咱們只是走運而已。」
——羅比,對同樣平安度過高中的校友皮特說到。羅比曾在田徑隊,皮特是橄欖球隊的。
一直在和米奇·加拉貝迪安聯繫的麥克,從米奇處得知他個人處理的案件中,他會向法院提交一份動議,附帶著14份封存的文件,而一旦動議提交受理,那麼14份文件就屬於公開文件了,這意味著雖然團隊需要的封存文件無法全部拿到,但是這14份已經可以調閱了。米奇告訴麥克,這14份文件是證明勞主教知情的鐵證,團隊只需要這14份文件就足夠了。
在調查正在由展開眉目進入到探究真相的階段時,9·11發生了。麥克被調往外地進行報道,正好趕上米奇重新提交動議。麥克為了搶在其他媒體之前拿到14份文件,加緊完成報到,第一時間趕回波士頓。當天碰巧趕到下班的時間,在櫃檯前待了整夜,並在有關法官的協調幫助下拿到了14份敏感文件。在火急火燎的趕回辦公室後,麥克向其他人閱讀了幾封由受害孩子家長寫給勞主教的信,說勞主教看過這些信卻置若罔聞,現在就是時候報道故事揭露勞主教的醜行了,不然別的報紙就會介入報道,然後教會又能掩蓋,團隊的功夫就白費了。羅比極力反對,堅持聚焦的一貫立場:不對所調查的事件進行操之過急的報道。
幾個星期後,法院傳來消息,法官判波士頓環球報勝訴。(這一判決在當時是言論自由的重要體現,而且是罕見的天主教法官判決教會敗訴)。不過教會提起上訴,雖然文件是解封了,但距離拿到手還要等幾個月。羅比此時把麥克之前拿到的14份文件拿給馬蒂和本看,希望能再多給點時間深挖故事,不要對報社勝訴進行任何報道,以免其他報紙嗅出了苗頭就倉促報道搞砸一切。聚焦要做70名神父的報道,而不是單純的報道勞主教的失職;坐實70名神父的行徑,再加上14份文件,就是鐵證,這就是整個系統。羅比能拉攏一個教會「那邊」的人——吉姆·蘇利文(教會的代理律師,羅比的老相識)——來證實70名神父的可靠性。麥克開始著手寫稿,其他人也在加緊工作。「是時候了,羅比!就是現在!他們(指教會中的人)早就知情,卻縱容其發生在這些孩子身上!明白嗎!那可能發生在你身上,也可能是我,會是任何人!我們得揭露這些人渣!我們得讓大家知道,沒人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不管他是神父,還是主教,哪怕是他媽的教皇!」
——麥克,當羅比拒絕麥克立刻報道的請求後,麥克對羅比吼道。
聖誕節將至。因為人們還需要有信仰支持他們度過9·11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本提出在新年後發表報道。下圖為薩莎和SNAP成員交談,應該是薩莎準備她的那篇報道。(文末有原報道的網址鏈接)
一名受害者在採訪時泣不成聲——
麥克抽空前往教堂看孩子們合唱——
凝視孩子的麥克——
羅比前往吉姆家,懇請他放下保密協議,為他證實名單里的神父確有罪行。然而吉姆的反應和麥克利什如出一轍,責問羅比為何現在才行動。吉姆雖然埋怨羅比,但還是圈上所有名單上的名字。
在定稿前,六個人(團隊四人,本,馬蒂)說起了後續跟進和這些律師。本和麥克認為律師也一定程度的幫助了教會,說他們知情卻無動於衷,若多年前挺身而出便能挽救許多人。羅比反駁,那我們呢?我們有各種線索,有薩維亞諾、吉歐根,有地下室的花名冊,可當時又在幹什麼?儘管這次調查開始時只有一個神父,可當年麥克利什寄了20人名單。羅比坦白,薩莎找到了報道在都市板塊的麥克利什20人名單的報道,93年12月,但是沒有任何跟進,而當年正是羅比負責都市板塊。當時剛接手板塊的他根本不記得有這一茬。「有時我們很容易忘記,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黑暗中遭受磕磕絆絆。突然間有亮光了,大家卻相互指責起來(指責怪別人磕絆自己)......我認為這個報道會給我們的讀者帶來直接的、難以估量的影響。對我而言,這種報道正是我們干這行的原因。」
——馬蒂·巴倫,在得知20人名單的故事後,對其他五人講道
幾位記者把報紙提前拿給了自己的家人或其他參與調查的人,讓他們首讀(圖為薩莎的奶奶在讀報道——)
加拉貝迪安詢問麥克能否留下這份報紙——麥克臨走時看到加拉貝迪安的接待室里又有兩個孩子,加拉貝迪安說倆孩子都被性侵過。他還鼓勵麥克繼續報道下去——等到報道正是發表的那天,整個社會都轟動了。影片選擇了記者們的角度來展現報道引起的影響——專欄熱線不斷來電,全是受害者打來的。(羅比和麥克進入辦公室,看到全是通話中的同事,十分驚訝——)
片末附上字幕——
無論是神父孌童的事實,還是影片本身的故事,都很「驚爆」。我在看《聚焦》時,並沒有過多關註記者們是如何堅持道德和良知、恪守職業道德的,而是去關注整個事件,受害者在回憶、講述自己的過去時所傳達的痛苦和折磨,代理律師的身不由己和良心上的煎熬,記者們早已掌握名單和證據卻如被蒙在鼓裡、遲遲不行動。
電影不僅展現了新聞本身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更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擔當與良知。
下篇我會闡述更多我的感受。
——2017年2月6日,夜
PS:以下鏈接均無需翻牆:
當年(2002.1.6)的報道:Spotlight Church abuse report: 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s for years - The Boston Globe(《聚焦》:教會多年容許神父實施性侵行為)(這是「上」篇報道,麥克執筆的長文報道,也是影片中展現的那篇。這裡是我找到的「下」篇,由薩莎執筆的短篇報道:Geoghan preferred preying on poorer children - The Boston Globe(《聚焦》:吉歐根偏好性侵窮家孩子)
《波士頓環球報》有關《聚焦》電影背後故事的特別報道:Boston Globe - The story behind the Spotlight movie(《聚焦》背後的故事)
《波士頓環球報》 - 《聚焦》專欄地址:Spotlight Reports - The Boston Globe
推薦閱讀:
※這部關乎生命和尊嚴、夢想和真愛的電影獲獎無數,看過後都被震撼
※奧斯卡頒錯獎,居然是排版惹的禍? #018
※奧斯卡提名內地遇冷,中美主流電影審美早已分道揚鑣
※54歲憑藉16分鐘的演出獲奧斯卡影帝,他卻自嘲是走路搖晃的小人物
※奧斯卡烏龍了,但我們心中早把獎頒給了《月光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