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國人痴迷於「養生」

每天我們都能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所謂的「養生」知識,而「養生」被盲目追捧也顯示出目前國人對健康的關注度比以往任何歷史階段都要高。為什麼人民群眾如此熱衷於「養生」,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如此嗎?今天大熊貓跟大家一起聊聊「養生」這一話題的前生今世。

養生的起源與歷史

想要了解「養生」,就一定要從「養生」的起源和歷史說起。與世界其它文化不同,中華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強調人通過修為後可以成仙而長生不死。這個追求長生的過程可以稱之為「養生"。追溯幾千年養生歷程,既有可借鑒之精華,又有慘痛之教訓,如此,才能更好辨別今日養生的海量信息和龐雜的花樣,從而找到適應自己的養生方法。

養生最早可以說是從黃帝開始,《莊子》記載,黃帝向神仙求教長生之法,廣成子答: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正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身。

黃帝終於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於是才有了「鼎湖龍升"的典故和攀龍附鳳的故事。

彭祖用野雞湯治好了堯帝的頑疾,是陶罐發明後第一個用水解食物法的人,是烹飪界的始祖,因其膳食術,導引術,房中術等發明成為養生長壽文化的始袒。因得不到長壽秘方,商殷王要殺彭祖,彭家人四散逃亡。一支至浙閩一帶,一支至西藏,一支至北印度而為瑜珈先驅,一支至中原改姓老,據說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老子就是這一支的後人。

只留下五千字《道德經》的老子恐怕沒有想到身後的巨大影響,更沒想到徒子徒孫們在追求長生中可歌可泣可嘆的前赴後繼。老子雖然沒有專論養生,但莊子在《南華經》中養生主一篇,其「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及皰丁解牛則專論養生。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的東漢順帝年間,張陵於四川大邑鶴鳴山設立道敦,尊奉老子為教宗。除依從老子莊子哲學思想並誦習其著作外,易經學說,陰陽學說,儒家學說,墨家學說,上古宗教,鬼神觀念,巫術等均被吸的,成為龐雜的道家體系。

所以,道教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觀念,去追求實現生命的極限。其修鍊,服石,煉丹等均成為追求健康長壽的途徑。

其間當然不可缺少醫學的介入,道醫的三部經典,第一部《太平經》除符咒外基本就是《黃帝內經》的繼承,東漢時期的《周易參同契》和魏晉時期的《黃庭經》無不閃爍著《內經》思想的光輝。當然道醫內容龐朵,除去針炙藥物外,辟穀,調息,服餌,符咒,巫術,煉丹,導引,房中術等均為其所用。

道家文化對中國「養生」起源的影響,而提起道家養生及歷代道士們在追尋長生過程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慘痛教訓,不得不說我們這個民族淵遠流長的長生文化。

與養生起源相關的文獻與著作

談養生自然離不開理論的支持,與養生起源有關的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的三本重要著作。

其一是周易,《易經》的卦詞和爻辭應該出自周文王,「文王囚而演八卦「。《易傳》則出自孔子,據說孔子撰易曾「韋編三絕「。《易經》是以陰陽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道的各種過程展現,其哲學構思由陰陽運動,天人同構和系統論構成。其達到「純粹思維意識「的高度,為先賢們對一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方法的支持,至今還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意識和行為。其關於「氣」和「陰陽」的論述成為構建中醫理論體系三大哲學基礎的兩大支柱。

第二本是《尚書》,論述了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也是中醫三大哲學基礎之一。必須指出的是《易經》專論陰陽,而《尚書》單論五行,是中醫的奠基性著作《黃帝內經》才把陰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並衍生出重要的新穎的別家不具備的思想。遺憾的是中醫文化的璀璨至今不被人所知,反而處處遭人蹂躪。

第三本是《山海經》,有人說這是中國第一部神話集,有人說是最古老的一部巫書。其中記載著上古時期氏族部落的圖騰文化,大量的山川地理及藥物知識。我要說的是,它還認認真真地記載著一些不死之山,不死之國人不死之葯及不死之巫師。

至戰國時期,齊國燕國的方士們又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傳說:渤海中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安其生和鬼谷子說的不死之葯就在仙山上,誰能拿到仙藥就能長生不死。

《山海經》及方士們的故事大大的刺激了古人們的想像,尤其是求長生慾望更加強烈的帝王們,欲長生必先求仙藥。可是巫師和神仙們手上的仙藥如何才能求得?於是在公元前219年就有了徐福上書秦始皇請纓去東海求仙藥的史實。在徐福一去不復返之後,燕灬人盧生又聲稱能見到仙人得到仙藥繼續欺騙秦始皇,在騙取大量錢財後潛逃。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第一個黑暗時期,460多儒生被殺的「焚書坑儒「事件的發生原因,或許與這二人以尋仙藥為名對秦始皇進行欺騙有著直接關聯。

同在戰國時期,追求長生的人們開始「服石」,我國第一部中藥學《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著多種石頭具有「延年,益壽,輕身,不老」的功效。長生不死的仙藥難求,在「服石」的基礎上方士們又開始自己煉製仙藥一一「煉丹」,並很快風靡全國。

其規模我們可以從秦始皇墓的水銀數量推測一下:後經測算水銀總重量超過一萬六千噸。

轟轟烈烈的「煉丹」沒有促進本該出現的東方工業革命,而是沿著長生不死的歪路百折不撓地進行著。

歷史上長壽與短命的人

「丹藥」成份多為重金屬,吃了要死人的。沒有數據統計有多少方士道士們死於為長生不死而煉製的仙藥上,但大唐盛世從高祖,武則天算起,共有21個皇帝,其中6個直接或間接死於「丹藥」。這些「作死」的皇上們分別是:太宗李世民,貞觀23年(649年)死,葬昭陵;憲宋李純,元和15年(820年)被謀殺,葬景陵;穆宗李恆,長慶4年(824年)死,葬光陵;敬宗李湛,827年被謀殺,僅18歲,葬庄陵;武宗李炎,會昌6年(846年)死,葬端陵;宣宗李忱,大中14年(860年)死,葬貞陵。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傑出詩人杜牧、元稹皆死於「丹藥」。

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歷代皇帝200多人,平均年齡39.2歲。70歲以上12人,佔4%,80歲以上者只有4人,竟沒有一人活過90歲。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歷代高僧571人中,70歲以上者361人,即超過古稀之年的長壽和尚高達半數以上。80歲以上者142人,佔24.9%。90歲以上者42人,佔7.4%。百歲以上者12人,佔2.1%。

部分醫界的長壽者名單:孫思邈,141歲,著《千金方》等。宇陀.寧瑪125歲,著《四部醫典》。張元素104歲,著《醫學起源》。甄權103歲,著《明堂人形圖》等。吳有性101歲,著《溫疫論》。楊濟時99歲,著《針炙大成》。龔廷賢98歲,著《萬病回春》。孫一奎98歲,著《赤水立珠全集》。另:楊上善,王冰、成無己,劉完素,薛雪均超過90歲。

為什麼民眾熱衷於「養生

雖然以上的數據並非嚴謹的統計學數據,不過仍然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國人痴迷於養生,一方面說明生活條件的提升,社會穩定,人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說明醫療環境並未達到民眾的期望,間接刺激了養生市場的生長。

可惜的是,我們以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所被灌輸的健康觀念殘缺不全,半真半假,加上一些商業因素的影響,以至於醫生將一些專業觀點進行正向傳播時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微信每年被轉發量最多的文章就是養生類文章,然而這些海量養生知識的背後,又有多少是「服石」行為?相信我們大家都沒有答案。信息多了,但鑒別信息真假的難度也高了,尤其是面對類似醫學等專業知識,大部分普通人沒有能力辨別真假。

那麼我們如何用最簡單的辦法來鑒別「養生」知識的真假呢?

最佳辦法是信賴你身邊的每一位醫生,在看病與養生這些事情上,他們比朋友圈和百度靠譜多了。


推薦閱讀:

血府逐瘀湯
中醫用來洗粉還真挺好使的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進行體質分型?
漫話體寒,一種不是病的病
五行

TAG:養生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