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拍照師

知乎上有個挺熱門的問題,叫做「中國到底有多發達?」,我一直都很想回答,道:只需去上國內任何一個景區,盯著人們手中的、脖子上的、背包里的相機看上一圈便知。更精確些說,便是所謂「全幅遍地走,微單多如狗」,尼康、佳能隨處可見,連哈蘇這種高檔貨偶爾也能見到一兩台的水平。

中秋去烏鎮玩,看到第一多的是人,第二多的就是各類長槍短炮,不一而足。一次行至橋頭,只見一男子,格子襯衫,米黃中褲,狀貌好似而立之年;單膝半跪於地,項上一條墨色布帶上,印著的儼然便是「60D」幾個大字;雙手舉於面前,持一單反,鏡頭足有一掌余長;左眼緊閉,右眼湊近取景器,去之不過毫釐;牙關緊咬,眉頭深皺,活脫脫一副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法師模樣——至少在瞧見其拍攝對象之前——小橋流水,白牆青瓦,一對母女手挽手,身著花裙,背對艷陽,倚在欄杆邊,燦燦地笑著,面龐上卻總籠罩著一片陰雲,驅之不散、揮之不去——她們背光了。

要是此人在拍剪影倒也罷,然而觀其神色卻又不很像,真是怪哉。

然而這種情況尚且多見,更有甚者,於晌午光天化日下,打起閃光燈來;或是走走停停,遇到什麼拍什麼,不論是燈紅酒綠,還是摩肩接踵,一通快門按下去,收工走人。這般情境若是讓內行見了,怕是要笑掉大牙,便是我這等半吊子見了,也不由得啼笑皆非。

我每見到了,便拍上一張,留作笑料使。晚上發朋友圈,本欲注曰「人攝橋邊影」,後覺「攝影」二字不佳,體現不出其中反諷的微妙之處,遂改為「人拍橋邊照」,方滿意。起先我還為此沾沾自喜,自比賈島「僧敲月下門」,後來才漸漸發現,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有餘錢的人,還是總愛買台單反,掛在身上到處亂逛;去到景點,還是總愛狂按快門,管他有無審美可言;拍完回屋,還是總愛九張一趟,盡數發到朋友圈上,配上幾句不明所以的話,然後坐在床上等人點贊——就連下面的評論,也充斥著各種「攝影師」之類的褒揚。

我總心裡痒痒,為何那些真正的攝影作品得不到關注,這些率性而為的照片卻大行其道?為何自己用心取景、拍攝、後期的成果無人矚目,這些色彩妖艷、比例怪異的自拍卻頗得眾人叫好?我常常安慰自己道,畢竟大眾審美還跟不上,畢竟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可實際上卻明白得很。

潮流如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有朋友去影樓拍藝術照,讓所謂的專業修圖師做後期。片子拿回來一看,談何專業,過曝的過曝,死黑的死黑,磨皮到不成人形的,強行拉低對比度的,亂加暈影濾鏡的,琳琅滿目。問其故,答曰——這年頭,就流行這種。確實,這些圖片,發到朋友圈,張張都能賺到幾十贊數、若干評論。倘若以此評價這些修圖師的專業性的話,倒也毋庸置疑,畢竟吃的是這口飯——然而再看到知乎「攝影」話題下的熱門問題,看到那裡一片片的「日系小清新修圖」、「電影色調」、「歐式風格」,除了輕嘆外,怕是只剩下一句——現在的知乎,早已不是什麼小眾的專業問答社區了,取而代之的,不過是個學歷高些的朋友圈罷了。

我自然是不願意去做什麼「拍照師」的,寧願評論少一些,關注少一點,總還是想著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卻又往往事與願違。最近,我也開始寫點散文,發到知乎專欄上來了。或許是為了試著掙點小名氣,又或許是為了練練筆發發牢騷,我自己都不很清楚。

倒不是說隨大流就不好,只是心裡總存著幾分無奈。趕潮的人中,為謀生計不得不為之的有,條件所迫脫逃不出的也有,因此反對者也不見有多少優越。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起初有人反潮流,後來反潮流的人多了,其行為本身便也成了潮流了。就像今人說「套路」,又說「反套路」,再說「反反套路」,生生不息。

這種境況下,與其費盡心思去想怎麼跳出三界外,不入五行中,卻不如多追隨自己內心,為己之欲為,至於是否入潮,也不必放在心上了。於我,便說攝影一事,是絕對不會馬虎的。朋友圈如何,與我無妨,知乎如何,亦與我無干,只求問心無愧,樂在其中罷。

推薦閱讀:

迫害妄想症
最深沉的殘酷

TAG: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