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相對較多的語言,這有什麼好處?

先說我想到的,如使網路內容更加豐富,參加百度百科編輯的人更多。


好處當然多啊!

從自然語言處理(NLP)的角度來講,我們中文擁有僅次於英文的巨大語料庫。@羅大睿 有什麼數據支持你所說的「中文語言並不是那麼豐富」么?你憑什麼斷定大多數都是垃圾信息?你有任何數據支持中文垃圾信息比率高於其他語言么?你的論斷和我從論文中得到的結論相悖。

有了這麼多語料庫,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一些中文語言研究,比如建立機器翻譯模型,建立文本分類模型,建立語言模型,進而為中文用戶產生更智能的產品。很多NLP的論文都會同時在中文、英文上一起做。其他語言,只能羨慕了。

當然語言使用人數排名並不必須和語言價值質量排名相關,但毋庸置疑中文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價值。


舉一個例子,比如你有疑問,在百度知道上一找,不用自己問,已經有人問過了。一個語言用的人多,好處可見一斑。


好處太多啦。

  1.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我不用學習外國語言就可以閱讀許多的世界級名著,閱讀許多的世界流行讀物。因為漢語使用者基數大,所以需求多,而願意去滿足這些需求的人就更多了,像是《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這類暢銷書的翻譯速度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例證。市面上各類的讀物基本都比較全面。與那些小語種相比,母語是漢語者不需要學習更多的外語就可以獲得許多閱讀資源。

  2. 其次,對於喜歡旅遊的人來說,你在960萬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土地上去旅遊都可以只用漢語普通話與人進行交流。這裡的十幾億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省去了很多的學習成本。上大學時,海南的同學、新疆的同學、四川的同學可以和黑龍江的同學說同一種語言交流而沒有任何障礙。
  3. 豐富的語料庫。見@jxitc回答。

說好處而已,不要拿英文更牛巴拉巴拉所以漢語不行什麼的,就題答題。


雖然沒有考證,但是我大概可以認為漢語漢字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也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文字。

而談語言肯定是離不開文字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一種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還有就是我們的漢字,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看大家都在關注「今天」的橫向,忍不住想要展望下「昨天」和「明天」的縱向。

漢字有超時空性。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較強,二是具有溝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漢字的超時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獻中的漢字,今天我們照樣認識,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漢字本身,而是古今語素意義的變化。雖然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古今漢字結構方式、結構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對應關係相同,即都是記錄語素(在古代同時又是詞),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貫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國歷史上宋、元、明、清時代的小說,我們今天閱讀起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同時代的用拼音文字記錄的文獻,今天一般人就很難看懂了,只有專家才能看懂,因為拼音文字要隨詞語讀音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拼寫(當然不是絕對一致,比如英語單詞know中的k今天就不發音了,但拼寫沒有調整)。

漢字有超空間性,具有特殊的溝通方言的作用。漢語方言複雜,有七大方言,如果細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間的差別特別大。口頭上,不同方言區的人根本不能進行交談,如果談話,就好像是在同外國人說話,互相不知所云,除非用雙方共通的中介語(如普通話),否則就不能進行溝通。可是書面上用漢字筆談,就出現了非常奇妙的情況:無論你是上海人、廣東人,還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間毫無障礙。假如沒有漢字,不同方言間的交往怎樣進行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當然,漢字的這種溝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處在於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雖然漢語方言眾多,但各個方言的語法結構特點(詞的特點、句子的特點)是一致的,語素意義差別小,不然,同樣也是看不懂的。用漢字記錄的日語,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卻不能看懂其內容,而學習漢語方言,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試想有一天,時空穿越的技術實現了,當我們回到曾經,暫時不考慮我們會改變未來這種事情,我們可以很低障礙的和我們的祖先對話!而且是如此廣闊的一片土地!不知道為什麼想想就覺得很熱血~


和美國同學兩個人去巴黎開會,去咖啡廳想蹭wifi聯繫他的法國朋友,結果咖啡店裡沒有人會說英語,我兩都不會說法語。後來來了個中國服務生,我兩用中文交流把事情解決了。

P.S. 類似場景在巴黎發生了不止一次…


一條你的母語信息,單在這個區域網內就可以影響世界22.4%的網民。這難道不算影響力?

還是說,要除以100?

政治正確,呵呵。

百度百科編輯人數多當然是優勢,它的問題不在於玻璃心審核,在於管理和糾錯機制不成熟。這個國家的G點雖然不少,但只有紳士才老拿G點說事。

中文使用的人數越多,你獲取外語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學習外語的預期收穫就越小。畢竟這個國家存在如此之多的官方民間翻譯者,讓你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各種各樣視聽資料,難道不算好處?

這個世界上有超過5000種語言,可以愜意享受冰火、三體和E-hentai的有幾個?


好處就是漢語是一門無法被忽視且具有極強生命力的語言,雖然目前由於整體教育和互聯網屏蔽的原因,百科發展比較緩慢,但是百科的發展還是會越來越快的。

以下數據來自維基百科,發展速度加快主要來源應該是大陸對維基的解禁。當然,許多條目的質量仍須加強,但我對中文的未來很看好。因為這個語言的使用者很多,且進步的空間很大。

400000 2012年2月8日 21天增加5000條,平均1天增加238條

500000 2012年7月14日 1天增加5000條,平均1天增加5000條

600000 2012年11月2日 15天增加10000條,平均1天增加667條

700000 2013年6月13日 56天增加10000條,平均1天增加179條

說實話,幾年前用維基百科的時候,感覺和日語詞條差距好遠,希望有一天能追趕上。雖然現在仍沒有追趕上,但是差距已經大大地縮短了。(當然提升詞條的質量也很重要。)

另外日語使用者也很多,所以也很有生命力,要是日本人口縮減一半,生命力一定大打折扣……


  • 在馬來西亞,跟越南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盜夢空間。他在美留學多年,英語使用毫無障礙。齣電影院時,問我看懂沒有。我回答,看懂了。他很驚異,他自認英語比我好,沒理由我懂了他沒懂。我攤手說,有中文字幕。
  • 在日本,住在隔壁的美國女生對我能夠看懂絕大多數日語漢字羨慕嫉妒恨。
  • 許多學過韓語的人表示,對母語為漢語的人來說,韓語是所有語言中最容易學的語言。

以上。


用中文的人多,發布的新產品就願意有中文版


很多年前還沒有安卓和蘋果的時候,我有了第一部手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知道了網上有一類論壇是關於手機的,這些論壇大多都是按照機型分門別類劃分子論壇。

我興奮的流淌在我手機型號所對應的子分區里,每天都看,有時候解答別人的問題,更多的時候,是從論壇里學到一點有關我手機的知識,雖然知識很雜很沒條理,但我知道我喜歡這種感覺。

慢慢的我發現,使用的人多的手機型號,相應的子論壇就會很活躍,手機資源也會很多。經常會有大牛做出一些有趣、有用的軟體,或者放出自己美化的手機系統供別人下載。

直到,當我因為手機上網流量窘迫而別的手機已經有人研究出來免流量上網技術的時候,暗暗下了決心,下一部手機,一定選使用的人最多的那款!

使用中文的人那麼多,我暗自慶幸出生在中國。有人說出生在中國相當於玩電腦遊戲選擇了 hard 模式:生不易,活不易。其實,更重要的在於,這裡比easy模式有更多經書供你練招,有更多道具供你娛樂,有更多怪供你升級!


某一種語文使用的人數越多,維護和發展這種語文的成本越低。


大多數文學巨著都有中文翻譯,99.99%的外國熱門電影都有中文翻譯字幕(觀影1000部左右,至今沒看到過搜索不到中文字幕的電影)。


互聯網時代對很多意想不到的人與人的連接居功甚偉。漢語雖然可能從將近兩千年前就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如果漢語各個方言可以認為是一種語言的話),在互聯網時代前的漫長歲月里,這主要有助於中國的國家傾向於統一,以及形成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市場——雖然這方面語言統一未必作用很大,因為直到60年前大多數國人不識字,除了鄉音也不會普通話,說話外地人也聽不懂,而諸如近代歐洲雖然各國語言各異,貿易和文化交流倒是一點都不少。

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後,龐大的漢語使用人口就意義非凡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大大加深。在這個時代之前一般來講超出每個人生活區域的人際交往,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非個人性的,比如一個在北京教書的老師和一個在上海生活的服裝廠工人,可能北京老師穿著這個上海工人參與生產的服裝,上海工人的師傅是北京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但是她們很難相互有對話機會,二者所存在的關係也不需要基於雙方都懂的語言,那個上海工人如果聽不懂北京話不礙事的。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所有上網的人都存在和接收陌生人發出的信息的機會,其所發出的信息也會影響到陌生人。比如Web1.0時代,一個門戶網站有多少人看,就是受制於其使用語言的使用人口的,而這個門戶網站底下的評論區里,使用該語言的互不相識的人會讀、會寫,形成實質性的思想交流;在BBS和各種論壇里,使用一種語言的人能和多少人互動、能遇到多少潛在的朋友,也是受其使用語言影響的。到了Web2.0時代,各種SNS平台上,比如人人網、豆瓣、知乎,起內容產生量和活躍程度,更是明顯依賴於使用語言的人數,韓國或者德國雖然上網普及率可能比中國高很多,但是韓國哪怕有類似知乎或者豆瓣的網站都不可能有知乎豆瓣這樣的內容積累深度和廣度。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中國最突出的網路應用就是微信,如果漢語的使用人口比現在少幾倍,微信上公眾號的豐富程度和質量比現在差的不會是同樣的幾倍,而是幾十倍幾百倍。現在大家都知道,微信公眾號如果文章長期閱讀量做到十萬加,就比較有廣告、投資價值,現在假定中國有5億人看微信公眾號,那一篇文章十萬人閱讀,只需要這5億人中每5000人有一個人看到;而如果講漢語的人縮減到1/5,那樣就恐怕只有1億人看微信公眾號,那要做到十萬加,就需要用戶中每1000人就有一個人看到文章,難度大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了。這大概就是除了中國(漢語)和美國(英語)之外,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搞出微信、twitter或者facebook這樣級別的自媒體平台的原因吧。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中文使用人數之多,也讓中文使用者中眾多的小眾(或曰長尾)人群的生活空間大大增加。這一點,從微信公眾號也可以觀察到。微信公眾號里幾乎多麼小眾的圈子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打開腦洞去搜索,除了有些會被404的領域除外。知乎、豆瓣等等平台也同理。而有一些不那麼小眾但也確實是少數派的人群,則因為漢語使用人數之多,可在中國以成為影響世界的群體。比如中國的LGBT群體,雖然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在中國長期幾乎不可見,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今天中國的LGBT群體,尤其是男同群體,已經形成了全球最龐大的社交網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因為在中國少說有3000萬男同志,說漢語的青壯年男同志人口一定超過1000萬,可能除了說英語、西語、阿拉伯語的人口外,其它語言的使用者中全體青壯年男性人口都沒有說漢語的同性戀青壯年同志人口多。所以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不但中國的同性交友App Blued拿到了一輪輪巨額投資現在攻陷了海外諸如東南亞地區的市場,廣告做到了巴黎地鐵站台,而且男同志形成互幫互助的人際網路,在中國也是最有希望的,而這也在慢慢形成輪廓:任何其它語言覆蓋的地區,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多的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而中國的這些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幾乎都有百萬以上的中產階級青壯年男性,這其中就算按自然比例的3-5%計算(實際肯定要高,因為大城市吸引外來LBGT人群是世界普遍規律,越大的城市這個比例越高),每個千萬人口的漢語區大城市恐怕有50萬甚至更多的中產階級男同志,人多了,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當然會存在性方面的過度放縱,會出現疾病的傳播(近年確實出現的問題),但是也會促成積極的變化,讓其中越來越多的人遇到興趣相投的人,遇到三觀一致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擺脫寂寞的宿命,也讓更多的在這個小群體內部的人在生活、職業發展等方面相互幫扶、共同促進。今天很多漢語地區的男同志,都認識在散落在中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州的「基友」,每天在各種QQ群微信群里和四海之內的各種好基友日常聊天,講英語之外其它語言的基友,恐怕就很難有這種體驗了。

這個歷史進程正在發生,雖然漢語世界的絕大多數人尚未有所察覺,但是應該不久之後就會震撼世界。相比之下,很多北歐西歐國家在這個領域大眾思想解放比中國早幾十年,但是他們每個語言區的人太少啊,一個國家只有頂多幾千萬人,也就意味著這個語言區所有的男同數量也就和中國一個特長大城市的差不多,那能夠形成的網路就比漢語地區小太多了。人類幾千年文明史,數以億計的同性戀者曾經生活在人類文明中,但是在工業時代之前卻並沒有出現明確認定同性戀者群體及其權利的平權文化(某些社會比如雅典、後期的羅馬帝國、中國從春秋到明清的某些時候和地區比如明朝的福建等存在某種廣泛認同同性性或者戀愛關係的文化,但是往往其模式所涉及的並非是兩個完全平等的人,而且也往往並不存在對以同性為性和感情對象的一類人的專門認定),有一個原因是關鍵:在非工業社會裡,由於通信、交通方式的簡單、昂貴和不可靠,絕大多數人的一生交往範圍僅限於生活的社區或者聚落,而古代最大的社區撐死了也就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這樣的古代城市裡確實性愛文化的豐富程度和多元化會相當突出),這樣的城市每個千年也就屈指可數的幾個,幾乎全部的古代人口都生活在幾百到幾萬人(幾萬人在世界大多數地方的古代已經是大城市!)的聚落里,這樣的人口規模意味著社區里存在的同性別同性戀者的數目已經極少,而相互遇到更是極為困難,就算這樣的人偶爾遇到幾個同類,他們很可能根本沒法意識到自己這樣的人在人群里以3-5%的穩定比例存在,就算能意識到自己這樣的人的天然存在,也極難在社會上有任何發聲和影響。同性戀者的社會性解放運動,從歷史上看,最早開始於二戰前的德語區,然後在二戰後的英語世界的主要區域美國開花,而美國同性戀運動的緣起是怎樣呢?二戰,很多同性戀者被應徵入伍,在軍隊里發現了自己人,而且在戰爭中形成了信任,戰爭結束後集體到紐約和舊金山這種地方居住,慢慢形成了男同社區,直到1960年代的石牆酒吧事件之後才開始廣泛影響美國的司法、政治和媒體。很顯然,和所有群體一樣,人聚集起來,人多,才能促進這個群體里個體的覺醒、聯合和進步。話說,這話怎麼講得像是十九世紀歐洲無產階級怎樣聯合起來的...好了,該打住咯。


它是活著的圖騰,永恆的星辰。在文字領域,它是全人類唯一的奇蹟。——余秋雨

覺得挺有道理,引用一下。


比較使用人口,不如比較使用人口素質。

人多不一定能辦大事。工具好用不一定技術過關。

牙籤剔牙好使,但不能天天塞牙縫。

好處:自我滿足感。(從一開始我知道這句話,到現在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感覺。)

目前看來,非要說好處,我覺得是基於人口數量優勢(龐大的消費群體),而不是相反的。

還有:這句話在知乎討論之後,覺得國人雖不必氣餒,仍當自強。

破鼓萬人捶,還是靠大家的創造。

另外,「中文/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這句話很含糊,中文≠漢語(嚴格的說),漢語≠普通話。基於漢語方言的產品很多嗎?

互聯網影響力、文本翻譯、語言處理等等,工具性都很強大。相關產品里,創造者使用的工具不同於使用者的工具。

------------------------分-----割-----線-------------------------------

補充

抬杠?

問題本身問得廣泛,答題者當然可以很廣泛。

講到好處,是相對來說的。

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一門語言,有什麼好處?

對於母語是英語的人,這個事實對於他們有什麼好處?

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人,這個事實對於他們有什麼好處?

對於習得多種(包括英語)的人,這個事實對於他們有什麼好處?

……………………

母語是英語的人,按地域可以細分:英國/美國人、菲律賓人、印度人、香港人、日本人………………

按職業可以細分:國王、官吏、商人、作家、農民、教師、醫生…………………

……………………

大家各有關注點,所以回答應當是豐富的。

那麼,為什麼我不能關心」中文/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這種事實對於深山居民意味著什麼?

憑什麼深山居民不能對一本正經的回答表示他們自己都驚呆了?

難道沒有人發現個人質素(天啊,我為什麼不早點說香港中文)很重要嗎?

還有人認為書同文等於語同音………………在這個問題上,為什麼不一本正經地討論」中文/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這句話的含義?


作為科學研究記述,中文的語境和名動詞是最令人頭疼的,比日文還糟糕~要說優勢的話還是簡短,劣勢就是簡短的容易讓人誤解曲意~所以中文文檔撰寫校對成本比英文還要高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