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食記(零)——寫在開頭

吃和下廚大約都是我人生最愛的事情之一。從幼時起,我就非常喜歡閱讀蔡瀾先生和唐魯孫先生的著作。兩位先生都是愛吃會吃之人,更善於行文著筆描述所見所嘗之味,讓讀者也看了高興。食物和人一樣有情緒,有性格,要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在下年幼且見識淺薄,品嘗過的食物與去過的地方都上不得檯面,又想將所見所嘗之味撰寫為記,故名為「粗茶食記」。從米其林三星到街頭巷尾之攤販,從鮑魚海參到泡麵煎蛋,見無不談,權當茶餘飯後之樂。

在吃這件事上,恐怕我是從小受了家人的影響。皖南傳統人家做菜一般偏重油鹽,而我父母做菜則喜歡模仿酒樓菜式,做菜風格多樣層次分明。出門赴宴或待客見到新的食物菜色總是很感興趣,回家之後都要自己做來一試,常常贏得赴家宴的客人滿堂喝彩。小時候常常和祖母住,祖母是一位非常精幹的婦人,愛跳舞愛交友,愛帶著我隔三差五齣門「下館子」或者「吃宵夜」,更是善於烹飪徽菜和江浙菜。身居江南水鄉蕪湖,家中也不乏親戚養著蟹蝦雞鴨一類,偶爾也能品嘗一二野味,給兒時的記憶里增添許多驚喜。後來求學出門,自己愛好出行嘗試新鮮事物,也總是對美食抱著良好的期待。

說來慚愧,痴長二十年,旅行的足跡也只寥寥數國,好在祖國地大物博,飲食多彩多樣,讓我也有幸領略了一點不同的味道。那麼,就從我的家鄉安徽蕪湖說起吧。

一說起徽菜來,臭鮭魚和毛豆腐就成了人們心裡固定的搭配,似乎安徽人不吃點兒油膩膩的臭味食物就不正宗。事實上,徽州文化是指古徽州府轄下的一府六縣(歙縣、績溪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婺源縣),對於安徽其他城市影響不多。而蕪湖作為長江巨埠,近三百年來的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其實隸屬於吳語區,在味道和語言上更有點像長江下游的另一個城市——南京。蕪湖之飲食佔據了江水之便,吸收了皖南的清秀,江浙的鮮美,名菜小吃舉不勝舉,總的來說菜品以清淡鮮美為特點,並無太多的煙火氣。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朋友們或許會記得其中提到的蕪湖美食蝦籽面、小籠湯包和「刀板香」鹹肉,都是以鮮美芳香著稱。

蕪湖是青弋江匯入長江之處,盛產各類河鮮江鮮。如今著名的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刀魚已經在長江絕跡,河豚易於養殖倒不用擔心,鰣魚雖絕跡但也有海里的表親海鰣魚來充數。唯獨長江刀魚,成了絕唱。如今市面上的大刀已經價達3500元人民幣一斤,成了名副其實的珍品。

在我幼時,年代距今並不久遠,大約在2003年前後,刀魚可並沒有如今這樣珍貴。那時蕪湖人把刀魚叫做「茅草葉子魚」,一是因其體型纖薄悠長,二也可見此魚常見如茅草,在早晨的菜市場常見無比,價格也並不高昂。農婦們帶著籃子進縣城賣魚,刀魚就用稱盤放在一起賣。刀魚肉質鮮嫩而刺軟,賣不完的極容易爛肚,怎麼辦呢?就捕撈之後用指甲在魚的下頜處掐一小口擠出內臟,旋即直接晒成干品,金黃色一團團的刀魚乾是菜市場最常見的乾菜,和一團一團的梅乾菜幾乎在人們心裡是差不多的地位。印象中,因為刀魚雖易得但卻纖細,那時鮮刀魚家鄉人都是像小雜魚一樣清理乾淨,裹一層薄薄的麵粉炸著吃,皮酥骨軟肉鮮,著實是伴啤酒的好菜。我的伯伯是一位善於烹飪的饕客,常常買了刀魚乾回來,用溫水稍浸泡,待魚肉恢復了彈性之後下鍋僅僅加少許油和鹽,爆香出鍋就是一道鮮美無比的好菜,伴著飯吃要鮮得吃掉舌頭。刀魚骨軟,吃起來都是整條連頭吃的,無需吐骨。如今刀魚如此高價,人們自然捨不得再做油炸刀魚或是刀魚乾,都是一盤寥寥數條大刀清蒸品其鮮美,價格高得驚人。去年回家,父母樂呵呵端出一盤刀魚,詫異問之來源,答曰出行直接從漁船處買回,因已是清明之後入夏,刀魚變瘦,價位合理。於是再次吃了一次油炸長江刀魚,工序簡單粗糲,滋味卻依舊是印象中的鮮美,若是日本人拿去做了天婦羅可能要驚為天人吧。

今年是刀魚捕撈的最後一年,法定捕撈期也只有一個月。但願刀魚這種本來親民的食材可以有機會繁衍生息,重新以「茅草葉子魚」的形象歸來。但是,大口嚼刀魚喝啤酒的美味大概只能留在蕪湖人的記憶里了吧。

粗茶食記系列盡量保持每周一更新,不求全面細緻,寫一點自己覺得好吃的食物。願各位有個好胃口。


推薦閱讀:

怎樣吃能達到最大幸福點?
如果音樂、影視、小說、動漫、軟體需要收費,沒有盜版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聆聽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嗎?
作為公眾人物,發表以下言論是否合適?
冬季採暖如何做到效果好又經濟省錢?

TAG:美食 | 生活 | 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