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減20斤告訴你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 關於自控力、自我接受和道德許可

Incremental change is better than ambitious failure. —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持續的改善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吉姆·洛爾/托尼·施瓦茨

很抱歉做了標題黨。如果不以減肥這個羞辱過自己多次的主題吸引注意的話,那麼本文會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雞湯,然後無視。既然手抖點進來了,那就要對大家負責。文中的一些建議,經實踐證明非常有效。而且本文內容以心理學為理論依據,並不是灌輸人生經驗,倚老賣老地強姦大家三觀。

一、關於習慣養成的誤區

1.你是否認為養成運動的習慣、戒煙、戒網癮,需要自己比以前擁有更強大的意志力?

絕大多數人都會這麼認為。那麼這裡有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壞消息是:多數人的意志力是恆定而有限的,這一生幾乎變化不會太大。好消息是:讓你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變得更規律、更健康,和強大意志力並無關聯。請回憶一下早上起床時,還有點意識模糊的時候,你走到洗手台前刷牙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剛從睡眠切換到清醒狀態,你的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雖然意志力是最充足的狀態,但還未完全開始調動它,腦袋還感覺有點沉。你依然很困,甚至想睡個回籠覺,但是又要控制自己不要回到床上,而是去刷牙。這個過程中,其實你並沒有任何自控方面的精力支出,你的身體似乎是自動幫你執行了刷牙的操作。這就是routine,慣例的力量。同樣的道理,當你養成了運動、閱讀的習慣後,你做這些事情,也是不支出任何意志力的,身體會幫你執行。

這種現象是有生物學依據的。在最初建立習慣的時候,大家會感受到很多挑戰、不舒適和抗拒。而大腦為了完成目標,會調動應激反應。在應激反應下,腎上腺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系統會讓你的身體開足馬力,心率上升,而控制衝動的前額皮質則會被關閉,因為大腦某種供能機制的調配,讓你得以全力應付眼前的困難。當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嘗試到初步成功的成果後,你對困難的適應性已初步形成,與應激反應相反的一種反應叫「三思而後行」反應則會掌控身體,副交感神經系統發揮作用,心率降低,前額皮質層開始工作,成功抑制衝動。同時,焦慮感降低,開始變得更平靜。經過近一個月反覆地成功抑制衝動,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讓觸發良好習慣的神經元之間建立了強連接。此時,你執行習慣時,就不再依靠自制力,而是變成了一種自發的慣性行為。某成功學教練總結出改變的四個階段,無意識無行動、有意識無行動、有意識有行動和無意識有行動。第四個終極狀態說的就是習慣的力量。

2.你是否認為對自己苛刻有助於養成好習慣?

大多數中國人都是這麼想的。其實這個問題,潛藏了兩個方面的巨大危害。

一是會給自己施加壓力過大,無法接受偶爾的失敗。壓力和幸福感的關係是呈二次貝塞爾曲線的,即無壓力時和高壓力時幸福感都很低。壓力適中時,幸福感最佳。有助於形成習慣的壓力度大致在每個人的延伸區。如果你對自己期望過高,設立了很高很嚴格的習慣養成標準,就等於將自己置於恐慌區。一旦遭遇失敗,受到的打擊是巨大而極易反覆的。長期如此,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降低興趣,喪失信心。長期的高壓力,不注意恢復,不給自己犯錯的機會,還會讓自己長期處於應激反應。這種狀態下,前額皮質層不開始工作,就無法養成習慣,甚至會損害健康。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和應試教育下長大的中國孩子,基本都認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是超越別人,實現目標的不二法寶。這種心態本身並沒有什麼害處。但當這種心態把偶爾的失敗和罪惡感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變得有害。有一種心理效應叫「那又如何」,指的是從放縱、後悔到更嚴重的放縱的惡性循環。誘發這個循環的,無一例外就是因為偶爾的失敗,然後覺得自己放縱、墮落,產生了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而打破「那又如何」循環的,卻是自我諒解而不是自我批評。因為自我諒解能夠消除失敗時的羞愧和痛苦,從而擺脫失敗後的低落情緒。在習慣養成過程中,難免會被客觀因素打斷一兩次,例如有應酬,或者身體不舒服,或者實在有點累,今天不想運動了。沒關係,不要有罪惡感,接下來繼續保持就行。如果計劃連續被打亂,那就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是否科學,重新調整計劃。

另外,對外宣稱自己要開始運動了產生的自豪感、以及因偶爾打破慣例產生的羞恥感也會一定程度上幫助自控,建立習慣。但自豪和羞愧的情緒畢竟是大腦皮層的情緒區在工作,而不是前額皮層。前者一旦宣稱的沒有做到,就會因為承受不了外界的負面評價而失去激勵作用;後者在反覆經歷後,更可能會引起自我傷害。

二是將養成習慣這件達成某種目標的手段道德化。造成這個局面的是「習慣」前面的形容詞—「好」。很多人認為,壞習慣是很容易養成的,往往和懶、墮落、放縱、不自覺等掛鉤。而好習慣是很難養成的,有一個好習慣,這個人似乎就擁有了一個好的品質,某種美德。然而並不是。習慣僅僅是一個機械性的重複行為,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不應該給其好或壞的評價。一個你認為擁有毅力、很能堅持的馬拉松愛好者,也許在繳稅或者做家務方面有拖延症呢。再比如,一個有著固定時間閱讀習慣的人,如果遇到出差,他也許會在本該閱讀的時間刷手機來拖延。

道德化還會使習慣養成受到阻礙。以下幾個心理學效應都是習慣養成時經常會遇到的陷阱。「道德許可效應」會讓你做善事的時候,感覺良好,從而放棄控制自己的衝動。最糟糕的是,它會誘使你做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目標釋放」指的是,當你取得進步的時候,你的大腦就停止了追求長遠目標的思維進程,而暫時被壓抑住的需求就會出現在腦海里,產生去滿足的衝動。「光環效應」則有點類似道德許可和目標釋放兩者的疊加。舉個栗子,某天你下定決心辦了張游泳卡。第一次,游完1千米後,感覺良好,此時體內血糖降低,大腦會發出想吃甜食的信號。而道德許可讓你覺得去DQ點杯暴風雪獎勵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然後你站到稱上,看到掉了1斤體重,感覺很有效果,於是目標釋放,你就跑到DQ點了最大杯的暴風雪,還加了巧克力。第二天出現在單位,你感覺自己似乎戴上了游泳健將的光環,於是很開心地約著同事去喝酒,然後游泳就被無限期擱置了。

二、幾個習慣養成的建議

1.一次只養成一個習慣。有一個實驗,選了兩組人做試卷,試卷的題目很難,在設定時間內幾乎沒人能做完,但測試結果能顯示出答題者為了解答題目付出了多少努力。第一組在進行實驗前,被安排到一個房間等待,房間里放了一盤剛烤出來的香噴噴的曲奇餅乾,然後測試者被告知等待的10分鐘內,不可以吃桌上的餅乾,這是為下一組人準備的;第二組的桌子上則放的是胡蘿蔔,也被告知不可以吃。大部分測試者都經過了這10分鐘的食物誘惑考驗。那麼在接下來的試卷中,你覺得是抵禦了曲奇誘惑的一組成績更好,還是抵禦了胡蘿蔔誘惑的一組好?答案是胡蘿蔔這組成績更好。原因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一件事情消耗了意志力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許就不會堅持很久。那麼重點來了,養成routine的這個動作,是要耗費巨大的意志力的,只是在養成之後不再需要。所以,在企圖建立某種習慣時,我們最好是一次只建立1個習慣,一定不要同時超過2個。多了你的意志力儲備不足以完成任務,就會連累所有的習慣養成失敗。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家的新年願望單總是實現不了,科科。而建立一個習慣的周期則是21-30天不間斷,在這期間,努力做好一件事就好。早晨是意志力儲備最充足的時候,所以建立早上的某些習慣會輕鬆一些。從運動開始建立習慣也很好,運動的好處太多,下周的文章會講到。需要注意的是,當routine的時間被打亂時,例如出差,休長假,則要建立一些替代的事情來保持習慣,避免陷入無序拖延。

2.循序漸進,從自己延伸區出發,開始建立習慣。例如,一個一年沒跑過兩次步的人,一上來就要跑5公里,是難以堅持的。可以從快走3公里,到慢跑3公里逐步進行。(題外話,戒掉成癮的習慣,則需要將自己一步拉到恐慌區,這期間需要一些專業醫護人員或者家人的幫助才能成功戒除。)

3.接受自己為人,允許自己偶爾的失敗。人不是機器,生活又總有意外。遇到偶爾失敗,不要陷入自責,肯定自己之前的成績,相信自己正在持續做出改變,並調整計劃繼續保持。

習慣之路,就在你腳下。Good luck。

以上,參考《自控力》、《哈佛幸福課》、《拖延心理學》、《精力管理》。

第一時間更新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anShowa


推薦閱讀:

「說睡就睡」是一種基本能力
幫助普通人迅速成長的7個學習工具(下)
如何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轉載】【純技術貼】一塊乳酪的時間管理實踐
忍不住想看肥皂劇和綜藝節目怎麼辦?

TAG:習慣 | 自制力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