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建築很多追求輕薄?以及這種追求的意義所在?

很多國家雖有自己的特點,但也很多樣化。而日本幾乎傾倒性地體現輕薄的特點。有些甚至做到柱子0.3mm的極致 想知道為什麼日本顯現出這樣大的傾向。

1、社會因素

我覺得主要的社會因素大概是當時東京的地價,很貴差不多是房子的造價的十倍左右可能還不止。帶房子的地塊反而沒空地好賣 伊東的早起代表作中野本町之家就是這麼拆掉的。所以與其建造個不好拆的 還不如建造個非常容易處理掉的建築。

2、文化與藝術傾向

其實認真看一下日本古典建築,他那邊主要的使用材料是木材、紙這種輕質的材料,以及屏風與光影的混合作用,讓其空間有一種消融的感覺。這其實和中國古典建築有著很大的不同。另外就是對白色和輕的藝術傾向了,這點在藤本壯介和石上純也體現的尤為徹底,建築就是直接從藝術品轉化而來的。另外啰嗦一句不要給Tschumi貼上解構主義標籤。。老爺子建築雖然不是很出神入化,但是理論還是非常有啟發性的。

3、歷史特點。

我覺得在利奧塔和哈貝馬斯,提出後現代時,這些基本的都是後工業文明危機,然而這些在日本是不存在的,他們的工業文明是被強制截停的。東京轟炸和原子攻擊比通常意義上的過剩和經濟危機更能投下日本人心理陰影,而且面積茫茫大。其現代建築理念本身在繼承禪宗的無常、「浮世」、侘寂美學等等傳統之外,對於地震、戰爭、全島沉沒的隱憂也時刻顯現。純凈美好而不可長久的審美,從來都影響著這個民族的藝術性格。

4、總之,以上來說就是其追求的原因,當然其中的複雜性還是比較強的。



我覺得本質上是日本建築學對當今社會哲學的一種應對。 試著主要從時代脈絡和日本社會文化兩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


第一點從時代背景談起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與「工業時代」形成鮮明對比的「後工業時代」 工業時代 以商品為基本單位 時代特徵:「確定性」或「一元性」 後工業時代 以信息為基本單位 時代特徵:「不確定性」或「多元化」 信息時代最大的特徵便是信息數量的泛濫,於是乎每個信息被人關注的時間變短了,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加劇。

第二,在形形色色的信息流中,我們發現自己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談談後現代主義 首先我們得弄清楚,後現代主義並不是建築學領域內的專有名詞。20世紀中葉,在歐美大地上,發生了一場藝術、哲學、建築等各個方面的變革,這才是我們經常談及的「後現代主義」。

建築界的精英們也深切的關注著這種正在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他們試圖把這種生活和文化的特徵在建築上反映出來。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建築反映時代精神。

最後我說下,在日本 與此同時,日本的建築師也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西方的後現代對處於西化學習的日本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著名的「新陳代謝派」即強調事物的成長,變化和衰亡,同時極力主張用新技術來解決問題。成長、變化、衰亡表明建築師們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即「不確定性」的特徵,但是早期的日本建築界企圖用新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在方法上出現了錯誤。這種空間秩序消解的結果往往導致形式上「漂浮」特徵的出現。



日本古典建築中的材料如木材,和紙這種輕質的材料,以及屏風與光影的混合作用,讓其空間有一種消融的感覺。這其實和中國古典建築有著很大的不同。另外就是對白色和輕的藝術傾向了,這點在藤本壯介和石上純也體現的尤為徹底,建築就是直接從藝術品轉化而來的。


推薦閱讀:

使用 V-Ray for SketchUp 處理單面玻璃燈罩
如何正確的畫作品集前期分析圖!
別抄我了,行嗎?
弗蘭姆普頓:抵抗建築——巨構景觀的世紀
@所有人,壓箱底的分析圖啊

TAG:日本 | 留學 | 建築 | 建築學 | 日本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