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愛情觀是不是也是緣起性空?

與愛人的愛情只不過是緣起的緣故,她的出現恰好使我產生了愉悅的感覺?而我只是貪愛自己的這種感覺才選擇在一起。

換句話說,無論男女,只要感覺到位,愛情自然而言也就來了。

所謂的山盟海誓,只要緣滅,愉悅感缺失,愛情也就隨滅繼而向更高級的親情邁進?是否從始至終,愛情這東西從未出現過,出現的僅僅是緣。

緣起性空這樣理解是否可行。


諸法因緣生。

因緣盡故滅。

沒有什麼的產生和消亡不是因緣來的。

愛人就像高速公路上並行的兩輛車。有因緣就一起開一段兒。

過了收費站各自該幹嘛幹嘛……

情是攀緣心的產物,面對外緣的時候自己情緒和感情的波動。

執取五蘊的結果而已,友情如是,愛情親情亦如是。

問世間情是何物?廢物!


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佛告迦摩。

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

眼 識明色 可愛 可意 可念。長養欲樂

如是耳鼻舌身 識觸。可愛 可意 可念。長養欲樂

是名為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慾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

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

佛告比丘。

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複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理觀耶。諸菩薩等云何應學。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

觀一切法自性息滅。若如是觀。名如理觀。

觀諸法自性寂靜。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畢竟空寂。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入平等性。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畢竟無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畢竟不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畢竟不起。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觀諸法畢竟寂滅。是則名為如理正觀。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是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

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


緣起性空,如果能理解得來,那這個理解是不是也緣起性空?所以說到底,啥是個緣起性空?不要鸚鵡學舌,照書上的邏輯或所謂大師的話術順坡下驢,那是書上的大師的,不是你的,沒有實修實證的現量覺受,說什麼都是紙上談兵。


問:佛教的愛情觀是不是也是緣起性空?

答:佛教有【愛情觀】?

問:與愛人的愛情只不過是緣起的緣故,她的出現恰好使我產生了愉悅的感覺?

答:是啊,前世的緣+今生的無明慾望。

問:而我只是貪愛自己的這種感覺才選擇在一起。換句話說,無論男女,只要感覺到位,愛情自然而言也就來了。所謂的山盟海誓,只要緣滅,愉悅感缺失,愛情也就隨滅繼而向更高級的親情邁進?

答:是的啊。用佛法的必須來說,都是各人的【業力+緣份】。

問:是否從始至終,愛情這東西從未出現過,出現的僅僅是緣。緣起性空這樣理解是否可行。

答:不錯不錯,你挺有慧根,是個【中觀的好料子】!讚歎隨意你。

不過,這句話不太正確【愛情這東西從未出現】。最好是改成……【愛情這東西是虛假的世俗觀念,是無明愚痴的執著】。您看如何?

呃,你想不想學中觀派?想不想拜個……中觀派的,出家幾十年的老師?

去我的老師的學習QQ群,去說【我是來學中觀的,誰不肯教我,誰就犯戒!】


不要管什麼緣起性空,愛時心無旁騖全然在愛。不愛時心無一絲眷戀與留戀、不舍。愛與不愛並非重點,重點是你愛的時候能不能沒有佔有慾,能不能沒有貪念,能不能內心沒有衝突與糾葛。不愛時內心也能放下這段感情,沒有不舍,沒有糾葛。


第三科說到「生雜染」,這個「生」就是生命,由業、煩惱兩種雜染為因,所得的果報色受想行識;業、煩惱是染污的,所以染污的因,得到的色受想行識的果報,也是染污的,也是苦惱的,所以叫做「生雜染」。

什麼叫做「生艱辛」呢?「如薄伽梵說」,像世尊所說的,是「汝等長時馳騁生死」,就是你們這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長時期的「馳騁生死」,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光陰非常的迅速,像是「馳騁」似的跑來跑去。「身血流注,過四大海」,這身體裡面的血流注出來的,如果把它積聚在一起,能超過四大海的海水那麼多,可見生死有多多,生死太多了。

「云何」叫做「生雜染」呢?我們從〈五識相應地〉開始,一直到現在這裡,都還是說一些令我們背塵合覺的事情,勸我們不要迷惑顛倒,能夠覺悟世間之苦,能夠發道心,這一類性質的佛法。現在到「生雜染」,也是這樣意思,也還是叫我們覺悟的意思

未五、緣起次第難(分二科) 申一、別辨(分三科)

酉一、順次第說(分二科)  戌一、問難

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說?

這是第五科「緣起次第難」,前面是第四科「緣起差別」。

這個「生流轉」那裡一共是分九科,現在是第五科「緣起次第難」。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分三科,第一科「順次第說」,後邊還有「不順次第」。這「順次第」分二科,第一科是「問難」。

這是「問:何因緣故,無明等」,問難這個「難」也還是問的意思,就是提出來一個困難的問題,叫你回答,就是這個意思。

什麼理由這個「無明等諸有支」,作這樣的次第宣說出來?先說「無明」而後說「行」,而後說「識」乃至最後說「生、老死」,這個次第為什麼這樣排列呢?

這樣子問。這底下回答。

戌二、答釋(分三科) 亥一、第一差別(分二科) 天一、釋(分十科) 

地一、無明緣行

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彼發起邪行。

回答裡面,「答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差別」。一共分三段、分三大科,這是第一科回答。回答分兩科,第一科是「釋」。這個「釋」這一科,分十科,第一科先解釋「無明緣行」。

「諸愚癡者」,就是很多的這個凡夫都是愚癡的人。

「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彼發起邪行」,為什麼要先說無明呢?十二緣起裡面,這原因就是,一切凡夫的眾生,他一定要先不明白所應該明白的事情。所應該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那麼這就是叫做「無明」。

「所應知事」是什麼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受想行識,而不是…不必說山河大地,主要是自己的生命體。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呢?自己不明白,糊糊塗塗的。不明白了,還認為自己明白,所以這個「無明」並不是說這個人是很笨的,像牛那麼笨的,不是這麼意思。當然笨也包括在內,也包括於世間上特別有知識的人,都在內。都是「於所應知事」而不明白,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道理,他心裡面不認為不明白,他會作種種的妄想、作種種的分別,於是乎就有種種的行動。「次即於彼發起邪行」,他就會發動種種不合道理的行動。

這個眾生問題是什麼呢?都是不明白道理,但是他心有所求,都是心有所求。通常的道理應該是所求的事情,對自己應該是有利益的,應該是這樣子。

但是用佛菩薩智慧的觀察,我們眾生不是!眾生所做的事情是對自己有傷害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無知」,就是「愚癡」。

「愚於所應知事」他糊塗啊!對於所應該知道的事情他不明白,所以做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做糊塗的事情傷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就是「無明」,所以這個最先的、一個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無明」。

「次即於彼發起邪行」,不合道理的行動。發動的事情當然是很多,可是若是歸類的話,就是一個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就這三件事。發出來這麼多的活動,這麼多活動裡面,沒有一件事是對自己真實有利益的,都是苦惱的事情,所以叫做「邪行」,不是一個解脫的事情。這是解釋這「無明緣行」這二個。

地二、行緣識

由邪行故,令心顛倒。

這是第二科「行緣識」。

「由邪行故,令心顛倒」,我們做了這種事情,做了福行、或者做了非福行、或者是不動行。你做了這樣事情以後,不是白做的,它會發生作用。這個業力、這個「行」這個業力,就使令我們這個心糊塗了。

原來我有一個想法,什麼想法呢?比如這一個人他多少生,假設都是作男人,做了五百世的男人。但是五百零一世的時候就做女人,男人變成做女人了。做女人,我們比如說這個男人他生存的時候,他總是認為自己是男人,沒有忽然間認為自己是女人的,沒有這回事。但是他若是死掉以後,他若還是做人的話,去做女人的時候,就是從中陰身的時候就開始了,他那個心情他認為自己是女人了!他就不自認為自己是男人。這件事是很…我最初自己想這件事,聽這個法師講課的,講那個《四教儀集註》就講到這個地方,我心裡很奇怪。後來我就提出這問題,老師說: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這個「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因為那「業力」使令他心顛倒了,他自己不知道他原來是男人,他不知道了,他認為他是女人了。

比如說這個女人她在生存的時候,她會說我是男人,我看不會這樣想。可是造這個業力,就使令他糊塗,「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就糊塗。

比如說這個我也講過,這人下地獄的時候,到這個猛火的地獄去,為什麼會到猛火的地獄去呢?就是臨死的時候他的身體非常的冷,凍得厲害。凍的厲害,他心裡面就希望有火,到火那個地方去身體會煖,所以他心裡要求有火,忽然間看見火了,心裡很歡喜,就到那裡去了,到那裡去就是到地獄去了。

所以這件事是「由邪行故,令心顛倒」,所以這個業力啊…真是不可以造業啊!造了這種業,這個業就使令你糊塗。

而在《大毗婆沙論》上說到這個初果須陀洹,初果須陀洹到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的,那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他心裡面明明了了、正念分明,不糊塗!為什麼?因為他得到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了。這也是業,但這是「無漏業」。

這個「有漏業」是邪行,使令你糊塗;「無漏業」不是,無漏業使令你心裡明了、明白、不糊塗,還是有這種事情。「由邪行故,令心顛倒」。

地三、識緣名色

心顛倒故,結生相續。

「由邪行故,令心顛倒」,這是「行緣識」,就是你造了這個業,這個業就令你心裡麵糊塗。當然這裡面初開始造業呢?這個「業」是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是種子,並沒有現行去得果報。但是得果報的時候,這個種子就發生作用了,使令你心裡糊塗,就會有這種事情。

當然這個「心顛倒」,如果明白一點說,就是「中有」的最後一剎那的心。「中有」投胎的那個時候的一剎那心,心裡麵糊塗,沒有正念,當然也就是有煩惱,有愛煩惱或者瞋煩惱。如果沒有煩惱不能投胎的,不能受果報,他不能得果報的,不能去得果報。

就是說是這個初果聖人和二果,因為他還沒能夠入無餘涅槃,他還在人天裡面,他去受果報的時候也還是有愛的,因為他這個愛沒有斷。這個三果聖人呢?三果聖人這個欲界的愛是沒有了,但是還是有色愛,不過不是欲界的愛就是了。

所以煩惱沒有斷,若是有這個有漏業,這是個問題,所以「由邪行故,令心顛倒」。那麼這就是「行緣識」,行為識作緣,那這樣說呢?若在種子來說,這個「識」當種子講的話,由於你這「無明」發動出來的「業」,為識種子作因緣,這個「識」的種子從那裡來的呢?從你自己的「行」創造出來的。

「心顛倒故,結生相續」,而現在這裡是說「現行」。造的那個「業種子」現在發生作用了,叫你去得果報的時候,你心裡麵糊塗、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心裡面不是愛煩惱,就是瞋煩惱,有這樣顛倒的煩惱的緣故就「結生相續」了,這個「結」當個和合講,當和合講好了。就是這一念明了性的「識」,和父母的遺體相和合了,那麼這個生命體就出來了,叫做「生」,「由結而生」。這時候就是前一個生命雖然是滅了,後一個生命相續下來,沒有斷。雖然有生滅,但是沒有斷,又相續下去了。一個果報、一個果報的相續下來了,那麼這就叫做「識緣名色」,這是第三科「識緣名色」。

這個時候呢?就是有「色受想行識」都具足,當然有阿賴耶識,還有個「識緣名色」。「識緣名色」,這個「識」,阿賴耶識的種子,也就是阿賴耶識為名色作因緣,是這麼樣意思,所以叫做「結生相續」。

在「識名色」這個時候,六根還沒有成就。這個時候成就的就是意根和身根有了,眼、耳、鼻、舌還沒有。還沒有這個時候,這個受胎的、投胎的這個人,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還認為是一個有生命的形體的,有正常的身體的樣子,在一個地方住在那裡。他心裡面也照常的有種種的妄想,所以也是有色、受、想、行、識都具足的。

受想行識就叫做「名」;另外有那個父母的遺體、就是「色」;再加上阿賴耶識,就是這麼多東西和合起來,叫做「結生相續」。在十二緣起裡面說呢?就是「識緣名色」。

地四、名色緣六處

生相續故,諸根圓滿。

這是第四科是「名色緣六處」。這個生命體成就了,這個生命相續下去了,沒有中斷。那麼「識、名色」成就了以後,加上由母親的滋養,加上自己的業力的關係,他就逐漸的增長,所以叫做「相續」。相續到一個階段,叫「諸根圓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圓滿了,六根都成就了,這時候就叫做「名色緣六處」。

地五、六處緣觸觸緣受

根圓滿故,二受用境。

這是第五科,就是「六處緣觸,觸緣受」。這個「根圓滿」,當然這時候是約人、約胎生來說呢?當然就是出胎了。

出胎了以後,這個「根圓滿故,二受用境」,這個「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圓滿了,那麼他就會和色、聲、香、味、觸、法去接觸,接觸就有識,就會有識。這個「根」和「識」這二個,這「二受用境」,這「二」就是根和識,根和識去「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那麼這裡面就是有「觸」,也就是有受,有觸、有受。所以這是第五句「六處緣觸,觸緣受」。

地六、受緣愛 

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

這是「受用境故」,因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和六識,要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的關係,受用境界的時候,當然境界有滿意的、有不滿意的。若滿意的境界就耽著。這當然指現在,現在接觸到滿意的境界,就愛著這個滿意的境界,這貪心就來了。貪心了,就捨不得和這種愛著的境界分離。就希望…「若希求」,就希求繼續有滿意的境界,為我享受,那麼就是未來的了。「若希求」,指未來的所愛的境界,是這樣意思。那麼這是第六。第六科「受緣愛」,有受就有愛。

地七、愛緣取

由希求故,於方覓時煩惱滋長。

這是第七科就是「愛緣取」,因為這個貪心是愈來愈大,所希求的也是愈來愈多,老是不感覺到滿足,總是感覺不夠,有匱乏苦,追求、不斷的要追求。追求的時候「於方覓時」,追求的時候,這個「方」和「時」,一個時間、一個處所,就是在隨時隨地各…周遍一切處去追求。追求的時候,這個時候「煩惱滋長」。原來這個愛煩惱,也包括瞋煩惱,一切的煩惱都在內,繼續的增長廣大,那麼這就是「取」。在內心裡面愛煩惱增長,叫做「取」,而實在這裡面是有行動的,但是只在煩惱這一方面說就叫做「愛緣取」,這樣意思。

地八、取緣有

煩惱滋長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

這是第八科「取緣有」。這個煩惱愈來愈厲害,「滋長」就是生長故。那麼同時也就是有行動,就「發起後有愛非愛業」,就會發動出來,招感後來的果報的「愛非愛業」,或者是愛的業、或者是非愛業;也可說是福業、非福業,也可以這麼說。當然是由自己的愛來推動,你想做善業也是自己的愛,你想做不動業也是自己的愛,不然的話這件事不能做。你不歡喜這件事,這件事是不能做的。那麼由煩惱增長就去造業,造業這個時候就是由前面「無明緣行」那個所造的業,由現在的「煩惱滋長」的這個「愛取」,使令以前造的業的力量大了,可以招感後來的生命果,招感後來的果報,後來的果報不是愛,就是非愛。

地九、有緣生

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

這是第九「有緣生」。由於自己,不是上帝,也不是別的東西,是由自己的身口意,主要是內心所發動出來的這個業。由煩惱的滋長的力量,這個業的力量也大了起來,所以在五趣中、「五趣生死」裡邊,這個苦果就現出來了。現在的生命一結束,那個苦果就來了,就來了。在「五趣」裡面,也就是在「生死」裡面,那個苦惱的果報就現出來了,那麼這就是「有緣生」。而那個「生」是什麼東西呢?也還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還是這個。

地十、生緣老死(分二科) 玄一、標說

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這是第十科「生緣老死」。「生緣老死」分二科,第一科是「標說」,第二科「釋苦」。 這是「標說」。

「苦果生已」,這個苦果已現前了,就是「識名色」已現前了,繼續的增長,那麼就有老死的這麼多的苦惱,「有老死等苦惱」。

爵士貓:玅境長老 瑜伽師地論 卷10 T100---T108 第五科緣起次第難 第一部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過去的我 正法念處經 地獄罪人心驅使他想佔有女人 想獲得性慾的快樂 受了那麼多的苦 不肯捨棄這一念欲心

爵士貓:過去的我 正法念處經 地獄罪人心驅使他想佔有女人 想獲得性慾的快樂 受了那麼多的苦 不肯捨棄這一念欲心?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過去的我 正法念處經 地獄罪人心驅使他想佔有女人 想獲得性慾的快樂 受了那麼多的苦 不肯捨棄這一念欲心

爵士貓1 天前

過去的我,就是如此。

那地獄罪人感受這樣被燒的痛苦,是什麼原因讓他被燒呢?就是他內在有一種邪淫的慾望,這個心驅使他想佔有女人,想獲得性慾的快樂。就為了滿足這一個念頭,受了那麼多的苦,他還是不肯捨棄這一念欲心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 地獄品第三之二

又復如是。閻魔羅人。取地獄人。置刀葉林。刀葉甚多。火炎熾燃。而此罪人。見彼樹頭。有好端正嚴飾婦女。如是見已。極生愛染。如是婦女。妙鬘莊嚴。末香坌身。塗香塗身。如是身形第一嚴飾。身極柔軟。指爪纖長。熙怡含笑。以種種寶莊嚴其身。種種欲媚。一切愚痴凡夫之人。見則牽心。彼地獄人。既見如是端正婦女在樹上已。生如是心。是我人中本所見者。是我本時先所有者。彼地獄人。自業所誑故如是見。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既割肉已。次割其筋。既割筋已。次割其骨。既割骨已。次劈其髓。如是劈割一切處已。乃得上樹。欲近婦女。心轉專念。自心所誑。在彼樹上如是受苦。既上樹已。見彼婦女。復在於地。彼人見已。然彼婦女以欲媚眼。上看彼人。美聲語喚。先以甜語作如是言。念汝因緣。我到此處。汝今何故不來近我。何不抱我。如是地獄。業化所作。罪人見已。欲心熾盛刀葉樹頭。次第復下。彼人既下。刀葉向上。炎火熾燃。利如剃刀。如是利刀。先割其肉。次斷其筋。次割其骨。次割其脈。次割其髓。遍體作瘡。彼地獄人。如是被割。如是被劈。脈脈斷已。看彼婦女。欲愛燒心。既如是看。炎嘴鷲鳥。即啄其眼。火燃刀葉。先割其耳。如是被割。唱聲吼喚。刀葉炎燃次割其舌。次割其鼻。如是遍割。一切身分。欲愛牽心。如是到地。既到地已。而彼婦女。復在樹頭。彼人見已。而復上樹。如前所說。彼業力故。如是無量百千年歲。如是無量百千億歲。自心所誑。彼地獄中。如是轉行。彼地獄人。如是被燒。何因故燒。邪欲為因。彼人如是猶不舍欲。無始來心。如是轉行。在於地獄餓鬼畜生。眾生之心。不可調順。在地獄中猶故如是。當知是心不可信也。

又復如是,閻魔羅人取地獄人置刀葉林,刀葉甚多,火炎熾燃,而此罪人,見彼樹頭有好端正嚴飾婦女,如是見已極生愛染。

還有這樣的情形,閻魔羅獄卒抓著地獄罪人放在刀葉林中,那裡有非常多的刀葉,烈火熾燃,這個罪人見到樹頂上,有長相端正裝扮很美麗的婦女,他一見到,就生起無法抑制極度強烈的愛染之心。

如是婦女妙鬘莊嚴,末香坌身塗香塗身,如是身形第一嚴飾,身極柔軟,指爪纖長,熙怡含笑,以種種寶莊嚴其身,種種欲媚,一切愚痴凡夫之人見則牽心。

這女人用各種微妙花鬘精緻嚴飾,末香均勻地噴在身體上,塗香薄薄地塗在肌膚上,這樣裝飾,使身形最為美麗。這女子身姿極其柔媚,十指纖長,煕怡含笑,而且身上戴著各種精美的寶物飾品,展現各種欲媚的姿態。任何被慾望左右的凡夫見了都砰然心動,被她吸引。

彼地獄人,既見如是端正婦女在樹上已,生如是心:是我人中本所見者,是我本時先所有者。彼地獄人,自業所誑,故如是見。

地獄罪人見到這端正美艷的女人在樹上,他就這樣想:這是我在人間原來見過、朝思暮想的女人,這是我原來擁有過的女人。那地獄罪人被自己業感所誑騙,所以見到了這樣的幻相。

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既割肉已次割其筋,既割筋已次割其骨,既割骨已次劈其髓,如是劈割一切處已,乃得上樹。

這樣見到後,他就爬上那棵樹想找那個女人。這時,樹葉像尖刀一樣割著他身上的肉,割了肉以後又割脈斷筋,割了筋以後又割截骨頭,割了骨頭以後又劈開骨髓。像這樣,劈割了渾身上下所有地方之後,他才爬到了樹上。

欲近婦女,心轉專念。自心所誑,在彼樹上如是受苦。

他如此渴望接近那個女人,心不斷緣取,以至於最後只剩下一個念頭,就是一心要得到她。他被自心所誑,要在上樹的時候經歷這樣的痛苦。

既上樹已,見彼婦女復在於地,彼人見已,然彼婦女以欲媚眼上看彼人,美聲語喚,先以甜語作如是言:念汝因緣,我到此處,汝今何故不來近我?何不抱我?如是地獄業化所作。罪人見已欲心熾盛,刀葉樹頭次第復下,彼人既下刀葉向上,炎火熾燃利如剃刀。如是利刀先割其肉,次斷其筋,次割其骨,次割其脈,次割其髓,遍體作瘡。

等他上樹以後,卻見那女人又出現在地面上。他回頭一看,只見那女人用充滿愛欲嬌媚的眼神向上望著自己,用悅耳的聲音呼喚他。她甜甜地這樣說道:「我因為想你、念你才來到這裡,你現在為什麼不到我身邊來?為什麼不抱我?」這樣的地獄景象其實都是業力幻化變現的,就像有人白天貪淫慾心強烈,晚上就做淫慾的春夢一樣。

那罪人見到這樣的情形後,心搖神馳,欲心熾盛。他不顧苦痛,從刀葉遍布的樹頂次第又下了樹。等他要下來的時候,所有的刀葉轉而向上,散發出熾燃的烈火,刀葉鋒利得像剃刀一樣。這樣的利刀先割他的肉,再斷他的筋,再割截他的骨頭,再割脈,之後割髓,使得他全身遍體鱗傷,千瘡百孔。

彼地獄人如是被割,如是被劈,脈脈斷已,看彼婦女,欲愛燒心。既如是看,炎嘴鷲鳥即啄其眼,火燃刀葉先割其耳,如是被割唱聲吼喚,刀葉炎燃次割其舌,次割其鼻,如是遍割一切身分。

那地獄罪人這樣被割,這樣被劈,一根根筋脈都斷了以後,眼看著那女人還是割捨不下,欲愛的心更加增盛,感受著燒心般的痛苦。他這樣目不轉睛地看著的時候,炎嘴鷲鳥就來啄食他的眼睛。而燃燒著火焰的刀葉先割了他的耳朵,這樣被割的時候,他長聲慘叫,急吼著呼喚那女人。這時,熾燃的刀葉又割掉他的舌頭,再割掉他的鼻子,像這樣,割掉全身的一切肢節。

欲愛牽心,如是到地,既到地已,而彼婦女復在樹頭。彼人見已而復上樹,如前所說。

即使受遍體割裂的痛苦,他還是被欲愛牽著心,還是要追求女人。當他血人一樣到了地上後,那婦女居然又返回樹頂。他看到以後,又攀樹上去,一再重複受苦,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

彼業力故,如是無量百千年歲,如是無量百千億歲,自心所誑,彼地獄中如是轉行。

以他業力作用的緣故,這樣無量百千年歲、無量百千億歲被自心所誑騙,一直在這地獄中這樣輾轉受苦。

彼地獄人如是被燒,何因故燒?邪欲為因,彼人如是猶不舍欲。無始來心,如是轉行在於地獄餓鬼畜生。眾生之心不可調順,在地獄中猶故如是,當知是心不可信也。

那地獄罪人感受這樣被燒的痛苦,是什麼原因讓他被燒呢?就是他內在有一種邪淫的慾望,這個心驅使他想佔有女人,想獲得性慾的快樂。就為了滿足這一個念頭,受了那麼多的苦,他還是不肯捨棄這一念欲心。無始以來跟隨這個誑心,這樣輾轉流落在地獄、餓鬼、旁生當中。眾生的心是如此剛強難化,不可調順,甚至在地獄裡受苦還是這個樣子,因此要知道,這欺誑眾生的心著實不可信任。


當然是緣起性空了,因為你沒荷爾蒙肯定不會產生愛情,再神聖的愛情,當違背了道德,就會和畜生的發春沒區別,所以愛情也需要客觀的看待它,如果相信愛情是神聖而又永恆的,這就是佛教常說的我見,不能客觀的認知事物。


推薦閱讀:

讀了一些金剛經中的內容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一切都是幻有,做事提不起勁來怎麼辦?
禁欲主義者和節慾主義者是如何消耗自己過剩的精力的?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新年賞景祈福勝地
張尚德:關於死亡的思考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