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將知識化為自身血肉?

1、確定閱讀預期。在你開始讀一本書之前,要知道你為什麼讀這本書?你是視之為精神食糧,還是為了個人的改變,或者只是為了休閑、好玩而讀?清楚地確定閱讀的側重點是很關鍵的。一旦閱讀的側重點清楚了,就是問具體問題的時候了。寫下五到十個你希望作者回答的具體問題。通過在開始之前提出一些問題,你首先就為為什麼讀這本書建立了一個客觀的基礎。當你閱讀的時候,這些問題會使你更容易確定讀書是否達到了目標。

2、了解一本書。在我開始讀書的第一頁之前,我首先會研究目錄,看看章與章是如何構建的。然後,我瀏覽這本書和小節標題。接著,我讀分章概要,甚至結論性的那一章。任何看起來像簡短的總結的東西都會先讀(坦白來說,我經常在讀第一頁之前先讀最後一頁)。然後我才準備好開始讀序言。讀者常常很想一頭扎進書中,但是查看一本書所花的時間是有回報的投資。這一步也會保護我沒有浪費時間去讀平庸的書!

3、提高閱讀效率。成熟的讀者會遊刃有餘地調整不同的閱讀速度:從很快地瀏覽文章,到研讀、精讀,成熟的讀者知道什麼時候加快一點、什麼時候放慢一點。這往往意味著我們需要訓練大腦進行更快地閱讀和處理信息。一個讓你閱讀更快的簡單方法就是學習快速閱讀。但要想真正的掌握速讀,首先我們要知道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①眼睛視幅、焦點移動速度、閱讀中的回視、音讀默讀;②閱讀者的閱讀基礎(文字敏感度、知識儲備、閱讀思維);③文章的難易程度。第一點要靠我們實際的去訓練提高,具體的訓練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第二點的解決辦法就是多讀,然後是思考總結。第三點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是在前面兩點的基礎上,再難的文章我們也可以相較之前大大提升。

由於每個人的基礎、能力不同,能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就總體而言,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軟體》認真練習的話,掌握到三千字左右基本是都可以實現的,更高的七八千、一萬字雖然相對有難度,但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你想學習、讀書更快,就趕緊試試吧。

4、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什麼讓我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我會做個小標記,繼續往下讀。在書的空白處,我會記下我不同意或者質疑的東西。在這章結尾,我會回到標記的地方。通常等我通讀到那一章結束時,之前的許多問題常常已經被作者回答了。我不會一有問題就停下來,這樣會節省不少時間。(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身邊一定要有一支筆)

4、找到中心思想。一般情況下,每一本書、甚至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核心思想。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掌握段落(章節)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章節)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等等。如果文中有直接的話語就把它標記下來;如果沒有,就自己用簡短的話語進行概括總結。

5、閱讀後的思考。在你讀完了一本書之後,停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做最後的總結、評價。讀書就像在碎石路上開皮卡車,會在腦子裡擊起很多塵埃(細節)。在我們評價書之前,讓這些塵埃都落定是很有用的。幾天之後你的腦子已經處理了細節,書的價值常常變得更加清晰。縈繞在你腦海中的想法,往往就是你需要抓住的,回去在書的封面內頁或者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些想法。也可以構建思維導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再在腦海內重新放映一遍,模糊的地方可以折回去看看;然後對整本書(或者某一部分)做一個思維導圖,整理一下主要人物、事迹、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你更好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你很好的記憶、回憶。(如果你是學生,這很有必有)



1.

知乎大神采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說提到這樣一個現象: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在網上下載很多東西,書、軟體、電影,積累了很多G,但下完後又放在那裡,懶得再去看。

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好學的人,像兢兢業業的蜜蜂,在網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來,或者拷貝到印象筆記等筆記軟體里,他說這種資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

還有一類像我這樣的人雖然很喜歡閱讀,但是看得不夠精細,什麼東西都是粗粗一覽,走馬觀花。比如上半年我盲目追求看書的數量,而不注重看書的質量,看到編輯有新書約,就不假思索發去了地址。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我們看書的時候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看書的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有些過時,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書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正如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所說:如果因為覺得麻煩而不加重視,自己得到的知識就會極其有限,精神也很淺薄、脆弱,最終難免吃大虧。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裡。

齋藤孝認為讀書的根本在於:深化思想,升華精神。他認為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書,讀書的意義均不相同,他認為讀書有三個意義。

1.是以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

因工作所需以及考試等原因看的書就是這種意義。

2.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因而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像力的讀書。

3.是為了鍛煉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這三種讀書意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時這第二種和第三種是同時進行的。

既然如此,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做才能收穫更多知識,讓知識化為自身血肉,為我們所用呢,同時達到這三個目的呢?

齋藤孝提倡深入的閱讀,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他寫了很多乾貨,我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邊讀邊思考

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帶著問題去閱讀,那麼我們讀書的時候注意力就會相對集中一些,而且因為帶著目的性,讀書的時候也更有針對性。同時邊讀邊思考能提高興趣和關注的持久力,從而更容易吸收書中的內容。

2.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說:讀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比較難懂的專業書,可以先撿軟肋入手。所謂軟肋,就是一些入門書或解說版還有各類書籍的圖解版和漫畫版、精編版、講演錄、對談。當然前提是你讀原版困難的前提下,如果你能讀懂還是建議讀原版。

齋藤孝在《深閱讀》說:當舒適成為理所當然,不舒適的狀態就會變得難以忍受。

齋藤孝也認為對於一些難讀的古典著作可以先讀解說版,比如我國古代的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讀白化文掌握其精髓,等到閱讀能力達到了再去讀原版。

3、家中遍布書籍,讀書不再難

我想很多人喜歡屯書,然後把書放在高大上的書架上束之高閣,結果就會擱置很久不再看。

我以前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看書,就喜歡把書藏得很隱秘的地方,結果有時候想看書的時候,自己找起來也費勁。

齋藤孝建議我們應該創造讀書環境,這個環境具體怎麼創造呢。

齋藤孝說讓家中遍布書籍,哪裡都有書,這樣就算創造讀書環境,想想如果你隨手都能拿起一本書,還能不想讀書嗎?

奧野宣之也在書中提到把把名著經典放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出門的時候也盡量隨身帶著,先在潛意識裡習慣這本書,這樣等你你無聊的時候就會閱讀了。

4:「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齋藤孝說:「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你是否有所吸收一本書的標準之一。

而如何達到這個標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輸出。

輸出有很多種方式,寫讀書筆記,寫書評,參加讀書會領讀和分享在我看來都算。

讀書筆記是最簡單的輸出方式,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過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就是前面先摘抄書中的精彩內容,後面寫上自己的感受。並且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區分。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手寫讀書筆記,這種方法也確實很費力還不方便保存,但是現在有很多讀書軟體和網路平台,比如微信讀書就可以邊讀書邊劃線還可以直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想法。當你寫完讀書筆記,還可以和別的讀者互動,相當方便。

書中還提到多參加讀書會受益也比較多,比如我最近一個月參加了挖財社區讀書版塊的約讀活動,雖然不是線下活動,但是每一期也有領讀給我們做分享,也要求組員在規定時間寫7篇讀書筆記,還要求互相點評,這樣不僅保證了輸出,還能互相學習,而且寫的好的還有獎品拿。同時這種模式,也不容易懈怠。

更讓我佩服的是齋藤孝在書中提到的77本書單,很多書籍在書中多次提到,而且配的還有相應的評論。我想如果他平時看書的時候沒有做到深閱讀,又怎能達到這等高度呢。



推薦閱讀:

什麼叫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奧克肖特:論《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城與邦
為什麼不把 PX 等工廠建在政府辦公樓、家屬樓附近,以緩解民眾對其安全性的擔憂?
電影《林肯》中,為什麼憲法修正案要趕在南方軍隊投降前通過?
歷史上除了我黨,還有哪些被追打到偏居一隅而後翻盤的例子?

TAG:讀書 | 新聞 | 法律 | 社會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