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發射導彈到底有多難?中國巨浪導彈研發經歷了18年?

核潛艇大家都知道,一種是攻擊性核潛艇,用于海戰;另一種是戰略核潛艇,它號稱水下核武庫,是軍事強國進行核打擊的重要部分。擁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可以在本土受到毀滅性核打擊的時候,在海中進行有效的核反擊。因此對於軍事強國而言,真正的核威懾並不是建立在擁有多少枚核彈的基礎上,而在於此國是否擁有核潛艇,並且可以發射潛射導彈作為完整核威懾的標杆。比如朝鮮潛艇去年進行的潛射導彈發射,外行看最多也就是一個笑話,但內行(美國)看,卻著實驚出了一身冷汗!

對於朝鮮潛射導彈的試射,筆者至今都不太相信是真的,為何如此呢?潛艇服役容易,但發射潛射導彈卻非常難,我們來看看中國的戰略核潛艇之路就明白了。中國核潛艇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總共分兩步。第一步就是先研製核動力潛艇,也就是現在的水下攻擊性潛艇;第二步再開始研製可以發射潛射導彈的戰略核潛艇。按照這種戰略計劃,中國第一艘攻擊性核潛艇在1970年12月26日正式下水,但是我們的長征6號核潛艇首次發射巨浪潛射彈道導彈卻在1988年,也就是說從擁有核潛艇到發射潛射導彈,中國軍工整整研製了18年!

以上就可以看出來,中國海軍從核潛艇服役到發射潛射導彈經歷了這麼多年,原因就是潛射導彈的發射技術非常難。從中國第一枚巨浪潛射導彈發射開始,大洋彼岸的美軍就說不靠譜,我們的巨浪1就是一枚躍出海面的「玩具」導彈,根本沒有殺傷力。接下來中國第二枚,第三枚.....直到巨浪4潛射導彈的發射成功,這才讓美軍閉上了嘴,為何如此呢?那是因為目前中國的巨浪型潛射導彈是由陸基版東風-41彈道導彈改進而成,這就可以看出,中國戰略核潛艇不僅掌握了潛射導彈的發射技術,而且其威力可不是「玩具」導彈那麼簡單了。

客觀上說,美軍對於中國核潛艇潛射導彈的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其技術難度上分析,當今世界可以發射潛射導彈的軍事強國並不多,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採用潛射導彈冷發射的方式。就是先用高壓空氣技術將數噸重的導彈彈出水面,然後再進行點火發射,這種方式相比較陸基版的導彈發射難在哪裡?第一潛射導彈要經歷水中出筒(從核潛艇發射管彈出);第二潛射導彈出筒後要經歷一段水中航行;第三潛射導彈彈出水面進入預定彈道。如果是資深軍迷可能會看出難度了,這三個階段都需要潛射導彈保持「姿態」,這才能進入彈道對目標進行打擊。

潛射導彈出筒還好說,但要在水中垂直向上航行就太難了。大家都知道水的密度是空氣的近千倍,所以導彈在水中彈射時會面對阻力,浮力,以及水流壓力,甚至是海洋氣候等等影響,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偏離彈道或者發射失敗;就算成功躍出水面,此時如果海浪巨大,潛射導彈也會因此受到衝擊而改變彈道,甚至會發生傾斜,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潛射導彈從水面到空中,周圍的航行壓力突然發生變化,勢必會對導彈內部控制系統和結構產生影響,導致發射失敗。以上可以看出,潛射導彈發射環境遠比陸基導彈發射要複雜的多,不確定因素太多,技術也要複雜困難的多。

這裡我們再回頭看朝鮮潛艇的潛射導彈發射試驗,就不難發現問題。潛射導彈彈出水面容易,點火發射也容易,但是否會按照預定的彈道打擊預定目標就很難說了。所以說美軍質疑中國的潛射導彈不靠譜,也是通過這些方面考慮的。正因為如此才可以看出,如今的導彈水下發射技術根本沒有成熟的實戰基礎,需要展開多次試驗來完善這個技術。例如幾種比較重要的試驗,先發射導彈模型出水,解決水下環境影響問題;再發射小型導彈(短程)進行精度確認;最後才能進行實彈試驗。我們單從這一系列研發試驗角度看,就知道潛射導彈技術沒那麼簡單。

研發尚且不說,單從試驗方面考慮,這都是一項非常耗時耗力耗資的軍事工程。一般來說,潛射導彈的成熟經驗,需要花費幾百甚至上千億的軍費,這種經濟開銷不是普通國家能承擔起的。所以說,目前能服役戰略核潛艇,同時成熟掌握水下發射導彈技術的國家並不多,而中國就是其中一個。從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就開始核潛艇和潛射導彈的研究試驗,本來單從潛射導彈出水就要展開多達七項試驗,一般國家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但中國軍工專家卻創造出了僅用三項試驗就可完成的方案。首先陸上發射試驗,接著模擬水下環境試驗,最後直接進行潛艇發射試驗,這三項試驗大大節省了潛射導彈的研發周期和經費,是世界首創,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憑此獲得潛射導彈研發世界記錄。



推薦閱讀:

中國為何從俄羅斯引進大量的反艦導彈?會是哪種型號?

TAG:軍事 | 軍事裝備 | 戰爭 | 導彈 | 核潛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