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中磊:《1942》給民族電影帶來存在的聲音?

王中磊猶記得11月4日那個緊張的晚上。按經驗,「決定」都在晚上18點半到22點公布,他知道大家和他一樣,都在安靜地等著。但直到22點,馮小剛還是沒有打電話過來,王中磊說他有些按捺不住,簡訊了「如何」兩字過去。又大概過了10分鐘,馮小剛電話打來,聽上去語氣挺沉重的,「可能要放一放」。

「我半天沒說話,但其實我已經有心理準備,緩了緩我就說,好吧,那就看看其他的方式。馮小剛突然在那邊笑了,接著說,算了,不嚇唬你了。」

王中磊告訴本刊,一直以來,他自覺是經得住後果的,事後才承認心有餘悸。鑽牛角尖的時候,便覺得難以想像,中國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和最有名的導演竟一起面臨這樣的局面:「我們對這部電影的保護有兩個層面的想法,一是它能不能存活,二是它能不能不受傷。這兩個層面對我們來說一樣重要,就像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皮膚一樣。」

王中磊和《一九四二》結緣在2000年。還是《一聲嘆息》的拍攝期間,當時先是結識了劉震雲,後來《一聲嘆息》入圍開羅電影節,那時去電影節對王中磊來說還是挺新鮮的事兒,而且那個電影節要在開羅待10天,馮小剛和他就張羅劉震雲同行。

「其實那時候我已經看了《一九四二》的劇本,那個劇本對我而言,只是覺得太厲害了。但回想起當初,我是真的沒有對電影專業的判斷力,完全不知道這樣的電影應該怎麼拍,甚至我猜那時候馮小剛可能也不一定知道應該怎麼拍這樣的題材。正好電影節要在開羅待10天,而當時的劇本里,開羅會議是比較重要的戲,1942年開羅會議要開了,國民黨當局就開了個預備會議,討論蔣介石要不要去開會,這是政府故事線索的開端。接著第三場戲是印度甘地正在絕食,可見那時劇本更側重宏大的歷史感。我們一起去開羅,便是去開羅會議的會址感受一下。」

王中磊說,事實上,華誼電影和馮小剛之間的專屬合作關係,正是《一聲嘆息》之後,由王中軍跟馮小剛談攏。當時中國電影市場在起步的最初階段,魚目混珠現象普遍,有些人一時興起,有些人好說大話,即便如馮小剛這樣已經建立起聲望的導演,還是會在拍電影前面對選擇資金、合作夥伴上的壓力,而王中軍對馮小剛的保證就是,專心搞創作,之外一切都可以交給他們完成。結果,果然這個組合成績斐然。

「這合作看似商業的建構,但當時中國的電影市場跟現在完全不同,我們卻是做出了好成績,但對票房的理念也沒那麼強,大家聊到電影,絕不會像現在,聊三句便奔向票房的話題。那時候還是一種創作的概念,大家奔到了一個有價值想法便要努力的感覺,所以這個案子是很快就拍板定下來了。」

王中磊說,《一九四二》正式立項、建組,開始花錢去談演員、看場地,這樣的流程一共經歷了三次,蹉跎也不是被大棒政策給轟下來,「先拍別的」和「不建議」的指導而已,不耐時光荏苒,「倒是當初到今天,從沒有商業經濟角度的猶豫」。

因此,王中磊說,每看到2000年那次建組時的合影就感慨萬千,尤其與2012年的照片兩相對照,照片里的人徹底換了一輪,當初的執行導演現已經退休回家做了爺爺,而還有不少人自己早成了導演,正如是2012年《一九四二》第一次開機發布會的時候,劉震雲寫的那一段話,「小馮已經變成了老馮,小王已經變成了老王」。

只不過劉震雲的話在王中磊那裡,表意的不是感傷,而是成長。「比如那時候才28歲的我,對中國歷史的認知還在教科書水平呢,到如今閱讀量增加,涉世的深入,對歷史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其實看過我們的營銷團隊如今都在提面對歷史,還原歷史,從我個人的角度感覺是不確切的。雖然我知道小剛和震雲老師是認認真真做一部歷史題材,但還原歷史還是說得太大了。因為歷史是沒有辦法還原的,最多是接近、去看的過程,是儘可能接近。意義也在於此,都說歷史是鏡子,接近它也是接近自己。」

王中磊覺得這十幾年一路,劉震雲是最有意思的一個人,每次前期被撤下來,大家都難免沮喪,只有劉震雲是淡然說,好的。等舊話重提,他又無一例外要跟大家說,得再給他幾個月時間,得再重寫一稿。「按理說,作為編劇是最希望這部作品早點呈現在銀幕上的人之一,但劉老師堅持他的原則,他說中國這20年來發展很快,每一次再琢磨就跟上一次的感覺都不一樣了,這必須反映在作品裡。」

因此王中磊覺得,這部電影最可貴在於,它是呼吸的,當下的。如今的《一九四二》不一定是最宏大壯麗的《一九四二》,但卻是最符合當下的《一九四二》。這勃勃生命力甚至影響了每一個投身進這個劇組的人。「從來沒有一個人討論過這部戲究竟能不能拍成,包括陳國富在內,本來他在華誼電影團隊里的存在代表的是產業化穩健保險的大製片廠制度,可是他給《一九四二》做監製到影片完成,也從沒有討論能不能拍成。後來我去問他,他笑說不做這個假設,因為他也沒有覺得這部戲是可拍的,但只一線希望,也要放手一搏的事情不多,遇上了就去做了。」

王中磊對「堅持」之類的大詞是敬謝不敏的,他說,對於這樣一部電影而言,他和王中軍的角度畢竟與馮小剛、劉震雲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立場和應對更簡單許多。尤其是軍人子弟,常常是沒辦法感覺到一件事是否是很堅持過,甚至一路走來自己也從沒有感到如何一定要堅持的一個事情。「人生對於我們來說,目標可以有很多個,沒了這些事情,對我們來說不是什麼毀滅性的打擊,但對一件事情而言,只要是願意去做,就是怎麼把它做成功的問題,這是很直接的應對,就一步步來。」

甚至反而覺得,增加的資金支持、製片技術的發展,這些帶給這部電影的幫助,要比其他的電影小得多。「這真是每一個人都備受煎熬的一部作品,演員、導演、編劇,每個人都付出了最大限度的體力。比如說1500個群眾演員,一天真正拍攝的時間有8到10個小時。但是這1000多人要化成馮小剛要的那個樣子,牙齒到手心都要完美,就要好多個小時。我去探班,人生頭一次看到這麼多化妝師在一起工作,演員們跟小時候排隊理髮似的,等待他們的流水線作業。這邊管把頭髮做舊,這邊畫牙齒的黑色,這邊往臉上打陰影。妝完了,開始分配道具,這是你的包袱,是A30號不能是A31號,這條流水線在小剛開拍前就要準備幾小時,然後要開始走戲,走完了才真正開始拍。按理說這些東西說起來可以做也可以不用做,來100個群眾演員,把鏡頭縮小拍一個大場面也相當尋常,我還經常能在銀幕上看到有的群眾演員在打仗的時候還傻笑著跑來跑去的,但馮小剛每場戲至少有五個大的監視器,還要幾個觀察環境的監視器,重新來可能就是一個極其角落裡的群眾演員的問題。如果說盡量地接近歷史,他一點捷徑都沒有走。」

王中磊說:「華誼從一個四人組建的影視部或者說是廣告公司發展成為一個電影公司,再到傳媒公司,原來的廣告公司已經變成了事業部中廣告公司,最感激的是一起走過的夥伴。身為IPO上市的專業電影公司,我們當然知道高速產業發展中工業化的重要性,商業化的分量,我們也至今相信它們是行業的支柱,而且依然還會是主流。但我們也知道這不是全部,我們儘力實現《一九四二》,因為它能給這個行業帶來一種不同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才是民族電影存在的根本,也是我們面對更大競爭的能量蓄積、膽識儲備。」

王中磊希望與《一九四二》的觀眾一道,感到自己的心和過往歲月有個碰撞。他說:「就像人的心臟形狀它不是一個正方體,每個人會撞出自己的痕迹,或者憂傷,或者失落,或者重新懂得珍惜珍重,2012年歲末有這樣一個機會沉澱一下自己的心情也是好的。」

圖文來源:轉載自網路



推薦閱讀: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網友評價好嗎?
2017觀影總結及我的年度十佳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嘿,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三部日本電影,重口到反胃,請勿飯後觀看!
《情深深雨蒙蒙》的主要劇情是什麼?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