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云云。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儘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姦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儘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準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隻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姦,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短片結束的時候,我清晰的記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紀念艾倫格林)他是《肖申克的救贖》編導弗蘭克.德拉邦特的經紀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於AIDS的併發症。生前的他和無數的女人在一起過,也有過子女,但是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據說他的慾望強到離開伊藤猛鬼就沒法活的地步,我想這也是他過於混亂的的生活才會死於艾滋吧。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鐘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neets.cc網追劇)


電影是光影的世界,它可以天馬行空,也可以直指人心。有的片子只為哈哈一笑存在,但有的片子卻能讓人不能忘記,像一部好書:二十歲的人喜歡,三十歲的人給贊,六十歲的人能讀到熱淚盈眶。

《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每每看來都能看出一種精神的片子。之所以它會為大眾津津樂道,不僅因為主人公的堅忍聰明最終成功逃獄——這正符合了人們對正義的支持;還因為它很深刻地披露了美國社會的執法黑暗與不公。其實歐美電影在人性的刻畫方面真的是很讓人嘆為觀止的,與此相比,中國電影這方面卻相差甚遠。這裡不探討國家體制,一部電影只要能留給人深遠的回味就好。人性這個東西是不容迴避的,電影所能詮釋的只是因為人心的不足而產生的故事,它把故事講給你聽,然後把驚嘆和驚喜留給你自己回味。

影片中安迪因為槍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而鋃鐺入獄。而諷刺的是:法官竟然連殺人兇器都沒有找到就下了這樣的審判,僅僅因為安迪想過殺他的妻子而已。到這裡其實有的觀眾已經看到了審判的不公,但是安迪沒有過多的反抗,能看到的只是他身上的頹廢和茫然,然後漫漫的二十年監獄生涯。

其實我不確定安迪是一開始就想越獄,然後計划了二十年;還是後來知道了殺妻的另有其人才決定越獄,反正他是給自己一直做著計劃。安迪的深謀遠慮、執著堅韌是令人震驚的,但是我很懷疑如果沒有知道殺妻的另有其人,他還會不會做出這個越獄的決定?就想片中的黑人瑞德說的話: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這二十年來安迪已經在慢慢的融入監獄的生活,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擁有了有「希望」的生活,可以理解為能夠暫時找到自己存在感的生活。或者影片也是在告訴我們安迪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堅忍的等待逃跑隧道挖好的那一天。我覺得以安迪的智商用二十年越獄有點太長了,畢竟後面的幾年他的生活是寬鬆的,他完全可以縮短越獄的時間,所以安迪應該也是被體制化了。

影片的最後安迪和瑞德相遇在那個安迪早已計劃好的世外桃源,我想那時他已經為自己解脫了罪名,開始了擁有「希望」的生活,就像片中多次提到的「希望」一樣。我想這也是導演所希望表達的一個概念:自由和希望。希望就像一顆種子深植心中,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高牆之內沒有自由,但一首不知名的歌劇,卻燃起了每個人內心的深切希望……

一部好的片子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導演把劇情闡述的流暢自然,演員演繹的真實感人,留給觀眾的還有深深的思考……邪不勝正到底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對社會的正義公平的呼喚也是每個人內心真正的渴求。



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全片採用著一個旁觀者的自述方式來展現,是那麼的平和,在我看到安迪越獄時候又覺得有點震驚,為什麼那時的他不帶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走呢,就像越獄裡面那樣,其實老布的結局難免有一點心酸卻也還在意料之中。而在這四角高高的圍牆裡他們與世隔絕,其實有些東西是關不住的就像希望一樣。我想憑藉我自己的一點點人生閱歷,我是沒有資格去評論這部電影的,我記得那句「要麼有希望的活,要麼等死」我想我的人生路中有時真的需要點雞血,好讓我心中的燈塔繼續燃亮。而真正的救贖並不是什麼越獄,而是內心真正的無罪。

安迪是一個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卻因涉嫌殺害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畫地為牢終身監禁,註定了灰暗和遙遙無期。當安迪去接近瑞德,那個頗有聲望的瑞德,兩個人開始彼此熟稔,他問瑞德可否給他一個小鎚子,後來他開始發現在這個四角天的牢籠里,好像有一種不同的屬於他自己的求生之道。直到後來的一位犯人進來,他知道了自己是被冤枉的,他對自由的嚮往也濃烈了,他開始利用他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幫助他們去洗黑錢,由此來獲得他和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很高的一種禮遇。在表面看來,他可能已經像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沒有了信念沒有了希望,但是對自由的嚮往仍然是他朝著心中的希望而前進著。

關於信念,瑞德告訴我們,他除了可以弄進來香煙和美女,他什麼都弄不進來。而安迪則不同,他告訴我們希望是一件好的事情,果然他用自身來告訴我們了。安迪他用了20年的時間,只是一把小鎚子,鑿開了瑞德認為600多年都完成不了的事情,這一切源於信念。現在的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了那種三點一線按部就班的生活,機械式的生活,我們好像早就忘了什麼是信念,一切之前我們會說,哦,那不可能。其實現在的我們說不定會在人生中的某一個時刻有著無法承受的苦難,但是只要你相信,你就會憑藉你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現狀,這就是信念吧。

關於希望和自由,講真的我還是不知道那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著什麼歌,聽不明白也聽不懂,老布死的時候感覺又可憐又可悲,他得到了身體上的自由,可是他的靈魂他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體制化了,最終懸樑自盡。就連那個睿智的瑞德在出獄後,也是悲哀的發現自己竟然上個廁所都要去報告一下,否則他一點都尿不出來了,可憐又可悲,這就是體制化吧。我記得安迪曾經不顧後果的在監獄裡放起那首歌,我記得小鳥逃出牢籠時的喜悅,我記得安迪逃出那個四角牢籠時的喜悅。自由真的是值得喜悅的嘛?我想是的。

關於友情,在那個四角牢籠里,安迪和瑞德之間的友情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純粹許多,他們遠離這個世界的紛爭世俗的友情。或許現在他們會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下棋,在太平洋小島的陽光沙灘上他們相視一笑,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我喜歡《肖申克的救贖》其實這個世界最牢固的監獄,是我們人類內心的高牆罷了。而安迪的強大其實是在於他自己的那個嚮往自由的心還有他對自己無罪的認定,畢竟我們人總喜歡畫地為牢。


對於這部經典的片子,我也不能夠發表特別能夠彰顯這部片子的評論,這樣子會暴露自身只是個初級小影迷這樣的弱點。那麼我也只能在這部戲的一些表層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理解,以及做一些小評論,來反映出自己內心對這部戲的喜愛。

這部戲開場於一個被冤枉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安迪,然後被陷害進了監獄,並且在那裡呆了幾十年。故事大概就是這樣子的開始以及經過,不同的是經過和結局。

1.自由

電影中用的「救贖」這個詞非常好,在肖申克這個大黑爐里,救贖才是出路,救贖本身不單單是安迪本身,更應該是肖申克監獄本身。

監獄故名思義就是密閉的空間,沒有自由的空間。在這個沒有自由的空間里,自由才是最貴的。安迪為了啤酒,為了聽歌的自由,甘願做苦力也甘願承受「小黑屋」的煎熬。這個就是自由在監獄當中,人們所嚮往的。

每個人都嚮往自由,可是在監獄當中呆久了之後就會覺得「不變」才是他們心靈的依託,這是由嚮往自由,漸漸習慣沒有自由的生活,最後慢慢這種「沒有自由」就變成了他們心靈的依託,就像圖書管理員一樣,當他走出監獄,重獲自由的那時,他就開始不適應,最後痛苦地離開了人世。這是一種悲哀,就像奴隸一樣,當一個人受慣了屈辱而不吭聲,漸漸地養成一種習慣,當主人不要他的時候,他就會惶恐不安,這就是奴隸的悲哀,奴隸永遠就是奴隸了,困也困在自身的方圓局限當中而不自知。

2.希望

對於安迪的執著,安迪的堅定以及安迪的頑強,我想大家都是非常認可的。我想還有另一種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希望。從進監獄的那天開始到逃獄,安迪從沒有斷過希望,他的眼神當中都是陽光的沙灘,以及漁船。

在生活當中,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累,我們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忘乎所以,我們曾經的夢想,希望也湮滅在其中。漸漸地我們也會像監獄裡的人們那樣,對未來沒有了希望,對於生活沒有了追求,對美好沒有了嚮往,就像行屍走肉一般活在一個圍城當中。

圍城是禁不住一個人的希望的,禁得住人希望的是人們自身,或者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就是時間,時間對於人希望的摧毀才是致命的,不過希望產自於物,而生於己,能懷抱希望的就是未來的另一個安迪。



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銀行家安迪身上的故事: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的出身很快就幫助他在監獄裡得到較好的待遇,他幫助獄卒逃稅、幫助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合理化,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獄長並且希望獄長能幫助他洗脫罪名,從而離開監獄。但是獄長卻因為一己私慾想要讓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賬,表面上假意答應,暗中卻殺死了知情的小偷。得知真相後的安迪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

人們似乎都習慣於安身立命,可是被冤枉的安迪卻不屈從於這樣的生活。安迪向那個從來沒有人在意的,一直都只是象徵性的設立的擺設部門堅持不懈的寫信,用他的執著堅信著奇蹟的發生,即使是在大家一直都覺得這是件荒唐而又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環境下始終堅持著。他在第三年收到了第一批捐助的書籍,這一批書籍真正的點燃了他的熱情。他將一周一封的信改成一周兩封,州長不僅撥下了拆建金額,還送來社會捐贈的諸多圖書,他用信念改變了一成不變的行為。他帶領著朋友們自行打造桌椅和進行圖書分類,誰都不能認出原來這是監獄的圖書館。從不看書的人們逐漸開始到圖書館汲取知識,這對監獄來說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變革嘛?

?

安迪翹著腿,不顧監獄長的咆哮和真正的陶醉享受著這份精神上的自由。雖然因此他被關了禁閉,但在他的心中認為只要有肖邦陪伴一點也不寂寞,他的精神世界是充足的。他說「我們都擁有好的東西,而好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流逝。」在人們看來難熬的禁閉生活,卻能讓他與自己進行精神上的對話,反思自我活出自我,何嘗又不是一種自由!

?

安迪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在他最終離開監獄時回憶起自己與妻子相處的美好時刻,雖然自己不是兇手,卻扼殺了自己的愛情。漸漸發白的鬢角讓人們不再糾結過往,而有了開始新生活的勇氣。生活禁錮了靈魂,而夢想可以給人自由!


你知道,束縛越緊,夢也就會在心裡勒下越深的痕迹。《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場關於籠中鳥如何飛往自由的夢。「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安迪的勝利是理性的勝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無論面臨怎樣的局面,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他都不動聲色,默默地審時度勢,做他能做的努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是一種偉大的才華!人類是感性的動物,時常受到情緒的支配,這是人之常情。面對殘酷的環境,人本能的反應便是奮力抗爭,而當這個環境惡劣到一定的程度時,人的抗爭之心就會慢慢被消磨殆盡,成為行屍走肉。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獄之前,他們想必大都是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的兇徒,人性中叛逆抗爭的一面應該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長期被囚禁的生活,對權威的恐懼,對未來的絕望,對體制的順應,使他們逐漸成為了去掉獠牙的狼。這一切都臣服於肖申克的石牆之內。就像馴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鐵柵欄中,也會彼此鬥毆撕咬。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安迪的偉大之處,便在於他超越了這種本性,在它上方數萬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類的理性俯視著這一切。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肖申克監獄的囚徒,有人早已畫地為牢,自此聽天由命,有人始終懷揣希望,待羽翼豐盈涅槃重生,有人用堅毅詮釋生命,有人不堪重壓結束生命…人生,是救贖自己或者救贖別人的交替,是忙著生或者忙著死的選擇。

影片大概是為了告訴我們自由是以希望為前提的,你沒有希望,沒有對希望追求的勇氣你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嚴格來說,一個是很難達到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但這並不是說就要放棄對自由的爭取,而且這種爭取的過程就是一個人的一生。我們將這種對理想中的自由的渴望寄托在自己的希望之上,於是,自由和希望就聯繫在了一起。

影片的結尾:湛藍的天空下是蔚藍的廣闊的大海,沙灘邊是一條小船,兩個老朋友終於在陽光明媚的海濱相逢,彼此都很愉悅地相互微笑著??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我們汲汲於生,或汲汲於死。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夢想的啟明星在天空閃爍,希望的晨曦就照耀著人生。


這部突破了許多這類型片子的限制,更好的詮釋夢想與救贖這兩個詞的關聯和真諦,電影予人帶來心理的震撼與洗滌從未如此的深刻。在影片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影片中的「肖申克監獄」隱喻著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對於在監獄裡呆了50年的老托馬斯來說,改變意味著毀滅;但對於年輕而富於激情的安迪來說,改變則是一種救贖。

電影的主題其實探討了「自由」——這個僅次於愛情的母題。這個故事通俗易懂,演員們個個都有種隱而不發的魅力,還有著極富戲劇性的懸念結局。但這都不是它可以成為「偉大」的主因。它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人可以因為「自由」而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這一點上,《巴比龍》和《肖申克的救贖》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最終他竟然成功了。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之一,就算只因為這一點,還不夠么?

1995年,這部電影在台灣公映,當時的翻譯人員認為這個電影整個講述的就是一個騙局,而同類電影中他們最有印象的便是1973年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主演的《騙中騙》(The sting),這部片子在台灣的譯名是「刺激」,所以他們就把這部電影定名為「刺激1995」,後來著名的春暉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這部電影的VCD,不過在封面上,把蒂姆的英文名錯印成了TIN,導演弗蘭克的名字也給印成了FRINK,當時的內容介紹上是這樣寫的:「黑獄中一場詭譎多變的遊戲,蓄勢待發!局中局,計中計!1995全新刺激,令你大出意外!」從中可以見到翻譯者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雖然有些偏頗,不過還是要感謝他們把這部電影介紹給了廣大的華語觀眾。相比起來香港給它起的名字「月黑高飛」算是有了點意境,月黑代表著壓迫,而飛字更是貼切,不過這個意譯的名字還是離電影的主旨稍微遠了一點,還是直譯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傳神一些。

1995到1996年初,內地市場上出現了該片的VCD版本,封面上一般印的都是「刺激1995」,這部電影也開始影響一個又一個的影迷……



推薦閱讀:

《喜劇之王》飄飄,我來教你怎樣擁抱?
《古惑仔》電影評價如何?
如何評價黃磊的《麻煩家族》?
如何評價黃夢瑩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演技?
王晶怎麼評價《賭神2》?

TAG:肖申克的救贖 | 電影 | 文學 | 影視評論 | 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