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費觀念發生過變化么?是為什麼變化的?


以前和@Darcy liu 一樣,追求性價比高,現在分情況。

在快消品領域,買新品和自己喜歡的。

不再輕易買書,搬來搬去太費勁,盡量找電子版。

不再買盜版產品(還是會下載),真正喜歡的努力攢錢收羅正版支持作者。

衣服開始習慣買品牌的,適合自己的,特別愛淘打折品。價錢親民,品質卻比同樣的不知出色了多少。剪裁好,耐洗耐折騰,穿著氣質也有不同。

電子產品方面,依然是佳能粉,新晉變成蘋果粉,設計實用優先於價錢。懂得節制,一堆不靠譜設備不如一兩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產品。


謝謝@駱啟明 的邀請~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買的不如賣的精。貴的東西往往有貴的道理。

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的大體規律我打個粗略的比方:5元錢能買個雜牌質量很一般的東西,10元就能買名牌但是入門的東西(其質量大體和雜牌質量很一般的差不多),20~70元能買到品質高出一籌的有品牌的東西,到了幾百元就能買到所謂名牌的高端系列,至於上千元,那就是屬於定製、奢侈品的範疇了。例如耳塞,10~50元的雜牌隨便聽個響;100出頭就有森海塞爾、AKG一類品牌入門產品,但說實話除了極個別商品,大部分的品質也就是聽個響;幾百的價位的選擇是最多的,國內品牌的高端,國際品牌的中端,在音質上已經和100元內的耳機有明顯區別,但是相對於旗艦又各有不足,怎麼取捨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至於上千的,就是量產耳塞的旗艦了;再往上,那就是定製耳塞或者鑲鑽的了。。。。鑒於我的消費水平和對音樂的喜好一般,選擇的是幾百塊錢的耳塞。

假如商品的價格為橫軸、商品的價值為縱軸,就能得到一個類似於S的曲線,在某個價格區間內價格增長能獲得較多的價值增長。對於喜歡的商品,如果手頭寬裕但又不是特別土豪,建議選擇臨近S曲線靠後的那個拐點的商品。

——————話說,前面的內容我覺得我偏題了。。。拉回來說正題。。。——————

不過我覺得對於我而言,消費觀與商品的價格和價值變化規律是分不開的:不同種類的商品的消費觀不一樣,這取決於我對不同種類商品的價值判斷和重視程度不同;消費觀的變化,取決於我對商品價值認識的變化和興趣愛好的變化。

類似於@城年 在3000 塊錢跟 30 塊錢的剃鬚刀,功能及用戶體驗上相差有多大?這個問題的回答提到的:

50元一雙鞋,每年可以穿兩雙,300元三年穿六雙新鞋;300元一雙的,三年只有一雙鞋,現在看來,當年真傻,傻的可愛。如今我寧願選一雙喜歡的、舒服的、舒適的,然後不用操心去逛街去選的穿幾年,壞了,再買同款就是。

我想補充的是:50元一雙鞋,每年可以穿兩雙,300元三年穿六雙新鞋;三年穿的是品質平均下來是50分的。 300元一雙的,三年只有一雙鞋;但是三年都穿品質平均是80分的。

在這裡自揭短處,小時候我的腳比較臭。。。當時穿的就是類似於50元這種低檔的鞋。後來有次趕上nike的促銷,家人狠心買了雙還可以的,腳臭的情況大有改觀,從此我就不穿便宜的鞋了。現在住學生宿舍,我是舍友中最不愛洗腳的(貌似又揭一短)。。。但是我的腳基本上沒有味道,所以我也懶得洗。。。舍友基本上天天洗腳,可是偶爾還是會熏到其他人。。。

————————————扯點別的。。。————————————

說到性價比,如果單單比較性能與價格,那就太局限了。

性價比的衡量還要考慮時間的變數,光考慮性能還不夠,更多的應該是使用感受。@Darcy liu的答案提到分別使用的兩台手機三星i9000 、魅族MX的價格都超過iphone5。如果說當時還沒有iphone5,至少iphone4s是出來了,個人覺得使用感受也是超過前兩台的。

我們應該盡量選擇價值高的商品,只不過這種商品的價格表現的也相對較高。不過鑒於某些商品的定價策略和關稅的原因,海淘往往是不錯的選擇。電子產品、服裝、化妝品、保健品等(怎麼感覺網上賣得除了吃的基本上是國外的便宜。。。)的差價很大。


最大的轉變就是:雖然家裡有實力買房,但自己以前覺得沒必要買,更沒必要承受幾百萬的壓力在上海買,租房子一樣住。在畢業四年搬了8次家以後,心理崩潰了,火速買了,住進去之後的感覺就是安心、舒服、爽!只是我買的這個地方的房價已經從我剛來上海時的兩三千變成兩三萬了,覺得自己之前好傻。


消費觀念 從進大學開始轉變的 現在正在實習中 今年畢業

之前大部分花銷在吃吃喝喝的玩樂上面 高中最大花銷其實是買書 大筆的花銷也就做做頭髮 現在看真的是一點都不享受生活 父母樂觀傳統

然後深圳的舍友 帶著我穿梭在各大商場 從深圳到香港 從HM入門 漸漸培養自己的審美觀 到bershka pullbear zara mango 還有鞋子 之前兩個月一雙幾十塊的 不如現在每一雙都八百左右但是穿著就會心情很好 很蘇胡 耐克新百倫運動鞋 羊頭層皮的短靴(第一雙咬牙買是熱風的) 也包括化妝品 不知道用好的化妝品就是善待自己以後四十年的臉 護膚到彩妝 科顏氏 倩碧 香奈兒 波比布朗(最近在蓋香奈兒和mac口紅樓)六年前用的單品都是十幾元三十幾 你信么 包包 不同價位真的是質地格調一眼就能看的出來 但是像mk lv I.T. 折扣倉剩下來的好多款我覺得不好看。。(話說最近sogo店慶好多牌子打折啊 能挑的話真的有好美的)我覺得還不如眼睛一閉去買個原價的 體現在方方面面吧 宜家的傢具怎麼看怎麼用都不會膩 現在開始迷個人護理類家電 電動牙刷 水牙線 除蟎儀 最近要夏天了 打算弄個冰淇淋機和沙冰機來玩哈哈哈哈

你不愛自己就沒有人來愛你 你生活的目的是上進和快樂 既然購買慾能最快緩解所有的負面情緒讓你好好的繼續投入工作生活學習 那麼何樂而不為

我們是在生活


Before「節流」

Now「開源」+「節流」

Hope After「開源」+「共享」

變化原因:1.賺錢了 2.想自立 3.要養家

感謝題主,這個問題讓我思考很多,很有意思


以前購物消費偏重過性價比,總想買最性價比最高的,想想這樣比起買高端的既省了錢又得了便宜。

後來買的兩台手機三星i9000 、魅族MX、 兩對買的耳機、等等性價比在當時都是上佳的。

可惜兩台手機加起來用了不到兩年,耳機也就幾個月而已。

所以,今後消費不以性價比為主要參考,而選擇真正經得住考驗的產品。

P.S算起來兩台手機價格加起來買iphone5沒問題。


大學時,想吃什麼就忍不住去買,買用什麼也忍不住去買,當時就想,有錢真好。

後來,步入了社會,漸漸厭惡三天兩頭去唱歌、聚餐。

我不排斥社交,但很討厭天天熱鬧的生活。

而在幾年前,這樣熱鬧、奢侈的生活正是我所喜歡的。

大概覺得那樣過於熱鬧的生活成了心情的累贅。

不再覺得聚餐就會開心,

不再覺得買名牌就會興奮,

也不再覺買東西就能幸福。

而是在消費觀念上保持足夠的理性,但不摳門。

買東西更注重質,而不是量。

買的東西更多是剛需,而不是完全不需要。

更注重精神追求,比如學個外語,出去旅行,報健身班,

而不是拿著錢天天吃什麼川菜、湘菜。

2017年,我推崇簡單的生活,幸福來自於不斷追求目標,和平衡理性、感性。

而不是一味的滿足空虛的慾望。

在某些時候消費太瘋狂,只是因為你成長經歷太窮,只有通過消費,

才讓自己感覺好受一點。。。。


買書是一直不變的,手機電腦上的電子書一看就頭暈,不過kindle還是喜歡的。

至於其他東西,可以說一個人的環境有很大影響。比如我母親買東西一直不追逐款式只注重質量,久而久之影響到我,導致目前的我穿出去的衣服沒有一件能冠上「時髦」的標籤,但面料和質量是我買衣服的首選。再者,我在香港呆過一段時間,剛去的時候覺得滿街的東西,有貴有賤,衣服鞋包都很貴,化妝品都很便宜,所以只捨得買化妝品,不捨得買其他。後來大半年過去,竟然也不知不覺的買了許多貴的衣物,沒有一開始那樣的忐忑了,面對琳琅滿目良莠不齊化妝品反而不多買了,只求精簡。所以我想購物觀念都和環境有關,也許和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變化也有關係。


沒變過。

買靠譜的,多花點錢沒關係。「買得安心」的權重很大,因為實在不想花任何功夫去交涉售後服務,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時間,時間是金錢,我寧願把這個時間用來睡覺和發獃。

買到打折的衣服會很開心,因為買到都是極好的運氣,所以一般不去逛,因為我知道打折通常都沒我號,挑來挑去地我嫌麻煩,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時間,時間是金錢,我寧願把這個時間用來睡覺和發獃。

最痛苦的是買一些非日常的電器的時候,比如 LED 持續光源,品種琳琅滿目,價格千差萬別,效果區別微乎其微,真讓人頭疼。若是買了 generic brand,那就做好打水漂的準備,也不會多想,多想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時間,時間是金錢,我寧願把這個時間用來睡覺和發獃。

像我這樣的人,最喜歡的就是 Amazon 了。


我感覺我就是羊群效應 太愛模仿別人了,崩潰


以前買東西就是圖一時的便宜買回來便將就的用著,但是,從高中畢業後突然發現曾經的那種將就式消費觀念反而最浪費錢也最沒有性價比。因為便宜的衣服可能只會穿一兩次便扔掉了,不好用的東西可能用了很久也沒有給生活帶來任何改善。現在當我每次消費的時候,我寧可少買一點也會選擇有質感的服裝有保障的產品。而不是為了節省那幾百塊錢去將就穿將就的用。再次強調真的寧肯少買也要買自己喜歡的且精緻的。


發現稅也是明碼標價的時候。。。


雙手骨折之後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你影響深刻的小眾電影?
你看過的電影中,胸部最美的妹子是哪個?
你看過最爛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聊齋志異中你印象最深的凄美故事有哪些?

TAG: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消費心理學 | 消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