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當一部電影不打算好好地線性敘事,理由估計有兩點,一個是故事本身乏善可陳,線性敘事估計沒人喜歡,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說》;

另一個理由則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線性敘事只會顯得「偉光正」,而沒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選擇多種敘事筆觸,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

近十幾年,每一兩年一部電影的速度,並沒有讓老爺子的作品品質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經常做真實事件改變電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歡在這類電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緒。

僅僅96分鐘的《薩利機長》試圖講述一個在2009年發生的危機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還,在機長薩利的沉著駕駛下,讓這次危機變成從未如此成功的飛機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傳記片或者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述顯而易見的榮耀,而是剖析當代英雄的困頓。

夢境災難開始,輿論讚譽和行業內質疑夾雜,真正的飛機迫降事件,卻在電影開始後的第26分鐘才開始補敘,而影片在這塊地方處理,更是惜墨如命,僅僅十來分鐘便戛然而止。

之後雖然對後續事件又花了20分鐘來加以鋪展,但是並沒有深入下去,彷彿讓觀眾覺得這次災難相當普通,同樣在2009年的真實事件中,整個救援隊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鐘就將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嗎?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這樣展示主體事件,為得就是讓觀眾,和質疑薩利行為的官員感同身受,因為人員全部救出,因為無人受重傷,因為救援發生迅速,所以我們就能覺得機長薩利的貢獻不值一提,甚至還可以質疑他行為失誤嗎?

片中多次表現審查人員的質疑理據:充分的電腦模擬、嚴謹的發動機數據、甚至還有片尾專業機長和副駕駛的實際操作,在他們看來,被公眾追捧的薩利機長其實可能是個騙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開始的成名即是拍攝西部片,飾演西部牛仔,而之後他數部的導演作品也都有後西部電影的情懷,難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薩利數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現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嗎?說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講述這個令人尷尬的論題。

一直跑步的漢克斯不再是勵志的阿甘了,他開始成為薄薄日暮下美國的老牌英雄,當一個信仰被科技隨時侵略的當下,伴隨信仰本身而來的「英雄」自然成為被窺視和質疑的對象。

片中出現了兩個事件外的片段,一個是薩利剛開始學飛行時的樣子,一個是他在駕駛戰鬥機遭遇故障的時候,這些片段有何意義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區別是:好片子有餘味;好導演和平庸導演的區別是:好導演在拍「人」。而這部片子雖然講述的是薩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並沒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試圖剖析薩利行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後在聽證會中自然結束,而整場聽證會,只要兩個部分,一個是審查方播放事先排練數次的模擬視頻,一個是薩利在說出「人」的因素後,審查方再次播放的兩段模擬。

貫穿全片的一個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薩利內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個英雄,還是一個不稱職的機長?而當第二段模擬播出之後,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駕駛傑夫就激動的走出聽證會,去外面透透氣,這一刻,他真正的釋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幾段現實人物採訪,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顧,當我們看完全片之後,可能才發現這部電影的獨特性,那就是它雖然講述了一次災難事件,但是和眾多災難電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悲劇。

「複雜的情緒」應該是這個事件改編成電影最困難的地方,老爺子讓觀眾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複雜的觀感,短短100分鐘不到的片子,我們看到了什麼?一個恪盡職責,沒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鬍子爺爺——薩利·薩倫伯格。



簡介:影評人東傾

剛看完《薩利機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這部新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電影在豆瓣拿到了8.3分,僅比2004年的《百萬美元寶貝》低一分,但就目前的觀影感受來看,我只能打7分。首先有一個心理認同問題,這必須說一下。電影在美國大賣,而在中國慘敗,原因在於美國人911後的心理需求,影片中有一句話「人們需要奇蹟,紐約好久沒有好消息,特別是飛機。」而中國觀眾很難生出足夠的同理心,因此不需要這部電影來進行心理安慰。

將一件208秒的水面迫降事件拍成九十多分鐘的電影,對於美國教父級導演伊斯特伍德而言並不是難事,節奏把控,劇情推動,都達到了高水準。影片一開始便是墜機,作為一個驚嚇點,但很快發現是夢,接著是低沉的音樂下機長薩利茫然恍惚的臉,電視報道從側面敘述事件提供線索,此時已經是迫降結束後。要注意的是電影里事件發生的時間其實是從這裡開始的,之後六次閃回,閃回敘事的使用使整部電影不至於頭重腳輕節奏緩慢。但即使如此,這部電影還是略顯沉悶,對觀眾有一定的要求。

影片有三點可以窺見導演的態度,第一點,景深處虛焦處理,薩利在紐約街頭跑步時背景是虛掉的,馬丁斯科塞斯在《計程車司機》里這麼干過,意圖表現主人公的孤獨感。第二點,有關迫降和事件報道都是藉助回憶和電視出現的,薩利在電視前看自己,這是在間離,薩利與外界是隔離的,依舊是孤獨。第三點,酒吧里兩個酒鬼和酒保的笑聲和明顯帶有調侃的語氣,不是對英雄該有的態度。

化妝師在薩利臉上親了一口後馬上說是替母親親的,她母親是單身。這讓我想到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述的三點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對應。兩者有一個共同的母題,所謂的英雄處於失衡狀態,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存在利己心理,甚至是嘲笑。他們的關注點不在人身上,而在事件上,在第五次閃回結束後,妻子給薩利打電話說自己剛剛發現薩利也是155人之一,我動容,薩利與世界的隔絕終於打破。

觀影中我一直在想導演將會給薩利設置怎樣的困境,這個困境必須足夠大,來展現薩利的內心世界,但很明顯NTSB人員並沒有對薩利造成真正的心理困擾。35秒成為了矛盾解決的鑰匙,NTSB果然符合這個名字,竟然會蠢到忘了加入機長反應時間,這顯然是導演生拉硬拽出來的。為什麼?因為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無法不顧及對真實人物影響,改編要有分寸,這是電影缺乏真正的劇作衝突的原因。

面對電影這一最大敗筆,伊斯特伍德採取兩種方式來救場,一是加入妻子這條線,在與妻子通話中薩利慢慢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擔心事業擔心養老金,而NTSB的糾纏不休導致他現在無法工作卻要面對高額賬單,但這一困境依舊不夠。導演於是又加了一條暗線,那就是薩利年輕時成功地迫降戰鬥機,這可能是他選擇迫降水面的原因之一,這一點才是真正能打中薩利內心的子彈,電影無法展示薩利內心的糾葛,只是通過象徵性的自我懷疑一筆帶過。因為薩利這一形象必須是正面的,不能有一點灰色地帶,從最後聽證會上鏡頭運用就能知道,薩利的單人鏡頭對應NTSB多人鏡頭,孰強孰弱不用再多說了。

記得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後,影評人評價明顯兩極分化,一些人覺得電影不就是講了個社會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嗎?不夠深刻,不夠狠,遠不如那些地下導演。但另一些人認為馮小剛作為商業導演,能不忙著撈錢,而是冒著過不了審的危險去拍一部可能上映的諷刺電影,這是值得肯定的。你要考慮到的是,中國目前的電影制度下,地下導演諸如賈樟柯的《天註定》是上不了院線的。

伊斯特伍德在拍《薩利機長》時面臨的其實也是這個問題,拿羅伯特·澤米吉斯的《迫降航班》來做比較,後者在電影技法上很明顯要差很多,節奏極為拖沓,但是因為是R級片,事件本身是虛構的,他可以竭力挖掘人性的陰暗面,展現人性的糾葛。而前者作為真實事件改編,還是一部商業片,不得不在藝術與商業間選一個出來,伊斯特伍德選擇了商業,而美國人民也給了他足夠的支持。

民眾支持,心理因素前面已經提到了,至於「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該做的,每個人都做了自己該做的。」這一美式主旋律我就不寫了,沒多大嚼頭。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09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迹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並沒有飛行員想像的那麼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麼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習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濕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布「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打開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信號在雷達屏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復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說《最高職責》,

  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台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性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說: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說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於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儘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貫」,而只是你的「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群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薩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影評達人

captain sully 終於取代了captain cool.

《薩利機長》看完,我第一時間得出了以上結論。玩笑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湯姆漢克斯

言歸正傳,冬木老爺子拍了一輩子的燃血英雄,這一次他叫上了湯叔,兩個加起來超過130歲的老傢伙,拼上了老骨頭,想給我們看點不一樣的。如果這部《薩利機長》你只看到了個人英雄,那就太可惜了。

眾所周知,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

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切斯利·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

老爺子和真正的薩利機長

可是影片一開始,老爺子就拋出了明確的論點:他不是英雄。

影片中,已經57歲的薩利,頭髮斑白(不知道真正的薩利機長發色是不是本就這樣?)在我們中國60歲,已經含飴弄孫,安享晚年了,可是薩利機長卻因為家庭經濟壓力,在本要退休享受生活的年齡,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註冊諮詢網站,利用自己生平經驗,解答航空疑問。在影片中還被副機長嘲笑,其中的心酸和無奈也是可想而知。

是的,他不是英雄,只是一個普通人。如果沒有這次迫降事故,他就會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樣,籍籍無名,步入垂垂老年生活。你我的父母不就是跟薩利一樣的人嗎?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了一輩子。

湯姆漢克斯

還有前段時間大火,現在也拍成了電影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裡邊的他們,如果不是被人發現並且傳播到網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幕後英雄呢?他們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沒有驚喜,沒有關注,卻有著跟薩利一樣,對工作的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如果薩利是英雄,那麼,他們呢?

《我在故宮修文物》

他們和薩利之間,只缺了一道鎂光燈。

「42年了,這麼多年來我運送了上千萬的乘客,最後208秒就給我蓋棺定論了?」沒有人就是天生的英雄,這背後是只有「紐約凌晨4點的星光」才能見證的汗水吧?

片中,薩利少年時期就已經刻苦學習飛行技術,期間也經歷過多次空中事故,聽過無數次機毀人亡的機長留言,在調查中,薩利說:「沒時間研究數據,我能依據的是我40多年來的飛行經驗和直覺」,成功迫降208秒背後是長達42年,122640個小時的積累,只是在2009年,1月15日這一天,這些意義呈現在了全世界人眼中。

所以,老爺子用鏡頭告訴我們,他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從英姿少年到垂垂老者一輩子都奉獻給飛行事業的機長,成千上萬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站在鎂光燈下的光環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光環背後的付出和堅持,才是更加閃亮的所在。

湯叔在飛機雙發停車,無推力的危急關頭,得知自己要和飛機上所有乘客機毀人亡之時,冷靜應對,管調員不敢置信:「他的聲音里聽不出一絲慌亂」,鏡頭特寫,湯叔沉著的眼睛透出堅毅的光芒,清晰發出指令,通知全集乘客:做好撞擊姿勢。千鈞一髮之際仍然有條不紊,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猛虎驅於後而心不驚,讓人禁不住的要大聲叫好:這才是真正的帥呆了!

這種透過鏡頭表現出來的職業操守和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老爺子再一次刷新了世人的審美標準。

影片最後,薩利的回答也印證了這一點。

對於誇讚,薩利說:不只我一個人,是傑夫和唐娜,是希拉和多琳,是輪渡,空管,救援,每個人都盡了一份力。

我不是英雄。所有參與對1549客機救援的1200多人才是英雄,如果不是他們把握「時機」的到來,就不會有在24分鐘生命黃金救援時間內救出所有乘客的可能,那麼,今天的載入史冊的故事就變成了墜亡事故。

我們是一個team.薩利這樣告訴傑夫。

英雄,是給所有人的榮耀,而非個人獨享。這就是兩個加起來超過130歲的老傢伙想要告訴我們的事。



這幾年,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類型的片種了。今天S君也給大家帶來這樣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薩利機長》。

《薩利機長》在上映的時候,就被很多刊物評為近期最受好評的電影,票房當然也是一路飆升。本來有望成為角逐奧斯卡的種子選手的,結果最後還是沒能如願以償。

影片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

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214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今天S君不會專門講這部電影的劇情,因為大致的劇情很多人都可能知道一些,今天我們來從這部電影閑聊一些別的。

S君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太入迷了,還沒看過癮電影就結束了。而且有一個非常開心的結尾,因為最後的一句話。

Jeff:Yes, I would have done it in JULY!

標題中有著一句話: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生活在時間中的動物!

S君為什麼會用這句話作為標題呢,因為薩利機長他在208秒的時間內冷靜舉動,拯救了155人---也包括他自己。

這讓S君聯想到前段時間阿爾法狗VS柯潔的圍棋比賽,人工智慧在以後會不會有著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在審查聽證會的機器模擬實驗中,1549號航班被認為是可以安全返回機場的。

而不是像薩利機長的做法,選擇在水面迫降。而這種做法,才更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

然而薩利機長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在這種環境下,不是誰都有這麼強大的心臟來支撐的。

或許,如果是阿爾法狗來處理,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它不需要考慮的時間,因為它快到可以忽略了時間的因素。

薩利機長在聽證會上也進行過一番慷慨陳詞,大概意思是說:駕駛飛機的是人,人不是能進行瞬間判斷的機器。計算機的模擬演示,沒有人為的分析和決策過程。

所以,正如阿爾法狗這樣的人工智慧一樣,機器是無法感知讀秒的緊張危機感。

想找人為錯誤,就必須把人類因素考慮進去,而這個因素歸根到底就是時間。

最後,審查委員會把35秒的反應時間放入機器模擬中,總共208秒。

在聽駕駛艙通話記錄的過程中,我們跟電影人物一樣,在腦海中重演了那208秒的緊急迫降。它實在太短了,短到眾人來不及做出任何舉動戲劇反應。

如果你在飛機上,像上圖那樣知道兩個引擎都同時熄火之後,那個時間肯定是漫長的。那種強烈的顛簸失重感,那種明白已經大難臨頭,而只有最後一絲絲曙光的心情,肯定難以言喻。

S君還記得當時哈德遜河上的迫降新聞,現代通訊的發達讓全球無數的人都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飛機兩邊機翼上各站了一排乘客,河裡也有,到處都是驚呼聲。

《薩利機長》幾乎原樣複製了這個畫面,當時現場的很多美國人恐慌情緒上升到了頂點,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以為又是一次911事件。

倖存的人們對薩利機長的感謝也是最真誠的,因為在飛機上的分分秒秒,這208秒的時間所經歷的,其他人是無法體會的。

影片和真實情況出入最大的地方,就在NTSB對薩利機長的方式。影片把NTSB設定成是對薩利機長有敵意的一方,所以各種不謹慎不考慮不作為都放在了一起,以烘托薩利機長的偉大。

但真實情況是NTSB早就把反應時間和人為因素考慮進去,整個聽證會其實都是非常嚴肅和理性的。

而且還有一個真實情況是,NTSB還質疑為何當時選擇河面迫降的時候,薩利機長沒有開啟飛機水面迫降裝置。

飛機必須要保證以絕對完美的角度滑進水中才有可能爭取到短暫的漂浮時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年美國哈德森河上的平安降落才會稱之為奇蹟。

當然,這些也不能阻止薩利機長成為美國英雄。

薩利機長在豆瓣上的評分也是8.3的高分,S君推薦的電影肯定不容錯過,喜歡S君的童鞋們可以長期關注我們喲!

最後結尾的時候S君要給大家科普一下:

飛機如果發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絕對不會選擇迫降在水裡。如果飛機迫降在水面,飛機會在數分鐘內迅速沉沒。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為了更方便後期的救援。而救援的時間,就是決定生還者的黃金時間。



第一次聽說《薩利機長》的是來自曉松奇談里高曉松談到的,他說這是一部可以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剛聽完這一期,馬上就看了這部電影,也是由於受了曉松的感染,猛一看還是挺驚艷的。目前豆瓣評分8.4左右,以前算是很不錯的啦。

據介紹這是一部改編真人真事的影片,湯姆·漢克斯為了更加貼近真人形象,把頭髮和鬍子都染白了,根真人相比,除了身材略微壯實之外,整體的感覺還是很貼近的。

整部影片是以薩利機長的噩夢為開始的,一上來就讓觀眾覺得很緊張,飛機出現故障,直接墜落在紐約市去。然後薩利突然從夢中驚醒,觀眾們跟隨薩利在紐約街頭慢跑,看著清晨有序又繁忙的紐約城,彷彿驚魂未定。

整部影片主要對薩利機長的內心戲刻畫,可謂是貫穿始末,加上老男神湯姆·漢克斯沉穩的演技,讓觀眾跟隨者薩利的心理變化,由焦慮、緊張、沉默。懷疑到最後的豁然開朗。自信,一步步的變化讓觀眾彷彿身陷其中。在薩利的心中,這不是一場空難,這是一次水上迫降,並且是一次成功的水上迫降,由於全方面人力的支援和幫助,他只是完成了他的工作——讓155名乘客安全落地。

整部電影主要描寫的就是來證實薩利的選擇是對的,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事故,作為一位有著多年駕齡的老機長,在短時間內迅速做了判斷,選擇迫降在哈德遜河面上,整部影片一直在強調薩利內心戲,從一開始的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懷疑自己,到最後堅定相信自己是對的,自己做了對的事情,整部電影溫暖、感人、正能量滿滿,是一部不錯的影片。



推薦閱讀:

影視界的投名狀:為什麼一大堆藝人都被翻出來支持某獨、某獨和某突
【介紹】波蘭電影《十誡》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五當官第8集劇情介紹是什麼?
《豬豬俠之勇闖巨人島》影評:劇情簡介或是觀影指南?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網友評價好嗎?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