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看了《鄉村女教師》後,你有何感受?

今天我觀看了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這部影片,這部電影主要表現了一位女教師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個貧窮落後的小鄉村裡教書,從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鄉村、孩子和教育事業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開頭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副感人的畫面:溫馨的舞會上,單純、可愛、善良、漂亮的瓦連卡認識了蒂諾夫,瓦連卡告訴蒂諾夫,她要去當一名鄉村女教師,當蒂諾夫問她為什麼要到西伯利亞去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那裡缺少教育,可是沒有人願意到那裡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蒂諾夫說:「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願烏拉爾的風暴別把它連根拔掉,別吹斷它,別凍壞它。」就是這麼一段樸實的語言和對話,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

這是兩個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使了他們產生了經得住風雨考驗的革命愛情。

正是因了這樣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撐,瓦連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誠意地奉獻給了這個小小的鄉村。

當她第一天來到村莊的時候,學校的打鈴人就告訴她,這裡的孩子他們的手不是用來字的。她還沒把腳落定,就目睹了酗酒的老礦工追趕、毆打自己的老婆中,這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村莊的貧窮、落後、甚至愚昧野蠻。

儘管她是那麼的害怕,那麼的孤獨,她也沒有退縮,她對著蒂諾夫的相片說:「親愛的,你看這有多艱難,但是我們說過要感化他們。」是的,堅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撐點,使她義無反顧的、真心誠意的去教孩子們識字,讓孩子們知道白天為什麼會變黑、海那邊住著什麼人、還要教孩子們懂得思想......

她真心實意地愛著孩子們,她不允許一個學生失學,當善良的她來到失學女學生杜尼雅的家時,看到貧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時,淚水蒙住了她的雙眼,即使她只是個勢單力薄的女教師,她還是勇敢地衝進了淘金者的家,當這些淘金者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爭相當眾燒掉盧布的時候,瓦連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資,表示要給杜尼雅家蓋房子,這些富人終於被感化了,他們也紛紛掏出了自己的錢包。

她就像一個母親,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愛去感化孩子,用愛去鼓勵孩子們。當她的學生去進行中學面試的時候,她像一個母親那樣焦慮的等待;當她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被中學拒絕錄取的時候,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即使是這樣的傷心,她又不忘記鼓勵孩子們要對未來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會念到書的。好日子總會來的。」

瓦連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數,十月革命勝利後,眼看著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卻在戰鬥中負了重傷並犧牲了。

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鄉村,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紛紛滿天下,並且獲得了最高的獎賞——列寧勳章。所有的人都為她慶賀,她——終於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臨死前說的話:「我回顧過去的一切,我沒有遺憾,我為了人類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正是他們夫婦一生的寫照。為了淳樸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為他們純凈的愛情、為女教師樸實、善良、奉獻的一生,數度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瓦連卡的那句話好像還言猶在耳:「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縱觀現在這個容易浮躁的教育時代,我覺得所有的教育者都應當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不管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我們的教育都在呼喚這樣的老師、都迫切的需要這樣的老師。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是真心實意的去教呢?如果每個教師都能抱著真心實意的態度來教學生,來愛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的教育里就不會出現對孩子無情的歧視、醜陋的體罰、讓人心酸的貧富區分、大發教育不義之財的害群之馬、還有最近頻頻被曝光的強姦學生、綁架學生的衣冠禽獸.....

每一個為人師者,請緊緊地記住瓦連卡的這句話:「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地」去教。」只有這樣,才能像瓦連卡那樣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實意地、無怨無悔地奉獻給孩子、學校、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還我們教育的那方凈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推薦閱讀:

身邊的朋友突然去世了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國外想家是種怎樣的體驗?
請從愛情的角度分析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里,男女主角對彼此的感情?
你還記得自己十八歲那天做了什麼事嗎?
有什麼回答會讓你有一種「這都能黑」的感覺?

TAG:感受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