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痛的17歲》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單親家庭或父母離異家庭里的孩子,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些許後遺症,成為其成長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或深壑,但也不盡然,這主要取決於因家庭問題產生隔閡的母女或父女間的溝通方法,表達方式。正確的溝通方式很容易將潛在的矛盾糾葛消弭的無聲無息,而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即使是溢滿著親人之愛,血脈之情,也很難將問題圓滿解決,或將問題湮滅於源頭,相反,對愛的表達方式的不正確打開方式還很容易激化甚至升揚母女、父女矛盾,從而使問題更加棘手,尖銳,乃至悲劇的發生。

《會痛的17歲》聚焦的就是這麼一個問題重重,困難多多的家庭。葵之自小就沒有見過父親,而且母親又是一個喜歡結婚離婚甚至上癮的成年熟婦,在葵之成長的這不到20年中,其母就已經結婚了六次之多,而且遠沒有就此打住的意思。更可怕的是,母親還當著女兒葵之的面將陌生男人帶回家過夜,從未考慮過葵之的感受。變本加厲的是,母親不僅不知道反省,還以錯誤的方式企圖限制女兒的戀愛、生活、人身自由,母女間的矛盾瞬間如火山噴發般炸裂於這個本來就不圓滿的家庭中。母女惡語相向,大有仇人相見分外眼睜的感覺,哪裡還看得出有絲毫、半點血緣母女關係。幸好一個叫安全島的心理危機干預拯救機構的出現,才將這個雪上加霜且正瀕臨破碎邊緣的家庭拉上了正途。

葵之對母親不是沒有愛,從小就失去父親沒有父愛的她對母愛的渴望與堅守比常人更深,她對母親頻頻結婚離婚現象的不理解甚至用惡毒語言進行人生攻擊、侮辱,其起點是出於對母親的關懷——害怕被母親被壞男人騙,雖然對母親傾注了愛,但由於表達方式的不正確,卻大大加深了母女間的矛盾。同樣,母親對葵之也力圖盡到為母之責,但由於表達方式的粗陋、簡單,單單憑藉一兩件情趣內衣內褲就盲目認定女兒葵之是一個不檢點的女孩,並藉此試圖限制女兒葵之的自由。一個是正值生理心理成長關鍵期的女兒,一個是屢經婚姻考驗打擊的中年熟婦,青春期撞見更年期,火花自然是爆棚的,效果自然是炸裂的,母女關係也很自然的就會被趨向破損、毀滅的邊緣。

就這個故事而言,母女間其實都是有問題的,但相對來說,母親的問題更大些,畢竟,身為母親,責任也是更大的。生活在離異家庭或單親家庭中的確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但如果掌握好愛的表達的方式方法的邊緣與界限,一切問題矛盾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誠然,一個母親結婚六七次固然是她的自由,也是法律賦予其的權利,但在處理自身婚姻大事的時候,能否考慮一下女兒的感受,尤其這是一個從小沒有父愛的女兒,而且還正處在青春期,一個反叛、忤逆的爆發期,母親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方方面面為女兒著想,而不能只為圖自己一時之快,更不能簡單將女兒鎖在屋裡,或沒收其手機,如此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對問題的解決是毫無意義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被當做成了父母的附屬物,父母對孩子也天然的擁有了占有權,在這種大背景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就很難站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就好像《會痛的17歲》中,母親天賦人權般的覺得女兒是自己的附屬物,可以隨意管制,打之,罵之,控制之。這是一種很可怕的觀念,特別是在單親家庭中,父母更應該將孩子平等對待,將其當做自己的朋友,貼心交流、溝通,為此,愛的形式與內容才能有效往返於母女之間,成為聯結母女關係最緊密的那根紐帶。

沒人生下來就是壞人,即使一些人因為家庭原因,或其他種種因素變「壞」,父母也有責任幫助她,拯救她,而不是適得其反的將其推入深淵,就好像《會痛的17歲》中的母親對待葵之。劇中,葵之的「壞」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母親的失責所造成的。如果她真的能從女兒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解決矛盾,母女間也不像現在這樣劍拔弩張。家庭問題的出現,疏導是關鍵,任何對抗都只會讓矛盾急劇加深。而疏導的關鍵的則在於對愛的表達方式上,誠然,這是雙向的。這不僅需要母親家長這一方要學會事半功倍的愛的表達方式,身為已經成年或正在成年的17歲少男少女,也應該學會如何表達怎樣傾訴對親人的愛。單親家庭、離異父母絕不應該是17歲少年任性妄為的借口與理由,從這點看,《會痛的17歲》所提供的現實範本與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推薦閱讀:

初入職場,試用期已過半的你,留的下來嗎?
在生活中你曾經遭遇過哪些微歧視(microaggression)?
媽媽是家庭主婦,在家無聊,如何讓媽媽的生活有好的改變?(媽媽自己也有想要改變)?
這幾款睡眠眼罩,高顏值還能助眠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