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既然能入涅槃 為何不能出涅槃?

如果不能出涅槃 那涅槃不就跟坐牢一樣么?

而且 凈空法師 說過 從一念不覺到最後成佛是個大循環

既然是循環 就說明有再次不覺的可能性


「涅槃」不是什麼實體,什麼地方,可以進去又出來的。涅槃就是解脫本身,不超出於心外,就是於五取蘊六入處十八界滅除了一切煩惱、止息了一切苦,這個事實已經發生了,難道還要時光倒流讓它不要發生了嗎?

某些人對阿羅漢的言論實在讓人無語,聲聞聖者們根本就不是像他們描述得那樣,非說別人認為有一法可得,有個什麼「涅槃」可住,說阿羅漢認為「涅槃」和世間有分別,再來把別人批判一番說有「法執」,那別人根本就不是這樣嘛,嘴長在你身上,你愛怎麼說怎麼說咯。將來報道出現偏差,又有「誰」能來為此負責?

而至於超越涅槃的解脫本質之外,又認為不受後有後憑藉你們所謂更「高級」的涅槃還能在輪迴裡面轉來轉去度人的,那就是三觀的問題了,愛怎麼信怎麼信,拿不出辦法證實的事情,你們自己喜歡就好了。


「道友!凡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痴的滅盡,這被稱為涅槃。」--SN.38.1

---

按照這個定義,「出涅槃」是指返回有貪、嗔、痴的狀態嗎?


時有貧窮老母。來到佛所 以頭面著地 為佛作禮 白佛言。

願欲有所問。

佛言。

善哉善哉當問。

老母言。

人生老病死。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 色痛癢思想行識。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 眼耳鼻舌身心。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 地水火風空。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

佛言。

人生老病死。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色痛想行識。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眼耳鼻舌身心。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地水火風空。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佛言。

諸法亦如是譬如兩木相鑽出火。火還燒木 木盡火便滅

佛問老母言。

是火本從何所來。滅去至何所。

老母報佛言。

因緣合會便得火。因緣離散火即滅。

佛言。

諸法亦如是。因緣合會乃成。因緣離散即滅。諸法亦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眼見好色即是意。意即是色。是二者俱空。無所有成。滅亦如是。

諸法譬如鼓 不用一事成。有人持桴捶鼓 鼓便有聲。是鼓聲亦空。當來聲亦空。過去聲亦空是聲亦不從木革桴人手出。合會諸物乃成鼓聲。聲 從空 盡空。諸所有萬物 一切亦如是我人壽命亦如是。本際皆凈無所有。從無所有因作法。法亦無所有

譬如雲起陰冥便雨。雨亦不從龍身出。亦不從龍心出。皆龍因緣所作乃致是雨。 諸法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譬如畫師先治板素。卻後調和眾彩便在所作。是畫亦不從板素彩出。隨其意所為悉成。 生死亦如是。各各異類 地獄禽獸餓鬼天上世間亦爾。有解是慧者不著 著便有

老母聞佛言。大歡喜即自說言。

蒙天中天恩 得法眼。雖身老羸 今得安隱。


火燃燒柴,此時不再繼續添加火與柴,而只是自然無作,等火熄柴盡,一片白露地無煙無火亦無柴,那麼如果還想在此地再升起火焰,就還需要找來火、添滿柴,從此不仍還是熱惱輪迴,輾轉不斷嗎!


從問題來看,這是因為受「凈空教」的影響,未能真正地學習教理而強思維導致的疑惑。

首先,「涅槃」或者「般涅槃」,並不是一個主體進入了另外一個主體或者空間,叫做「入涅槃」。

涅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遮止的解釋,一種是直接定義。

所謂的遮止,譬如有人問南邊是哪邊?

答:不是北邊、不是東邊、不是西邊。

阿含經系列的經教對於涅槃的解釋就是這樣,用遮止的方法解釋,苦的止息即是涅槃。這裡,沒有什麼東西是入了個什麼東西。所謂的入涅槃,是指斷除對世間一切法的貪嗔痴後,不再有任何引生新的輪轉的造作,便沒有結生相續,五蘊便滅掉了。五蘊既滅,那麼感知等自然也是沒有的(坐牢的感覺什麼的也無從談起)

依唯識道理,八識現起皆有所依所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識——第八識,所需要的緣有五,

1、不共所依緣:末那識

2、所託牽引緣:根身、種子、器界

3、驚動令起緣:作意

4、親辨自體緣:種子

5、開導令起緣:等無間緣

聖教中用第八識相關道理,對於此無餘涅槃解釋曰:

《瑜伽師地論》卷80: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

入無餘涅槃者,諸緣皆滅,所以第八識也滅(第八識的滅,是指因為舍所緣,能緣亦滅。能所即滅,作為識:了別這個特性不再具備,所以不能再叫做「識」。彌勒菩薩稱此為「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第八識滅後,無任何造作令起,第八識不起,則無蘊處界等現前,所以不存在「出」涅槃的說法。


這麼簡單的問題,哪需多言?

什麼是涅槃?

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既然入涅槃了,你說能不能出?


鄭愚相公一日問仰山慧寂禪師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時如何?」仰山禪師豎起拂子。鄭相公曰:「入之一字,不要亦得。」仰山禪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入涅槃之入字,乃是為未悟者方便說;其實無涅槃境界可入;入涅槃者,《阿含經》中佛說為滅盡十八界五陰,不復受生,不現後世十八界五陰。既然十八界滅盡、一陰亦無,尚有何人入於涅槳?若道是第八識真相心入涅槃,第八識真相心卻是無量劫來本不曾死滅;不死滅者云何有生?不滅不生即是涅槃。不滅不生之第八識既然早是涅槃,何須更入涅槃?是故名色滅盡時,七識俱滅,唯余第八識真相識離見聞覺知性而獨存、離分別了知性而獨存,離恆審性離思量性而獨存,此第八識即是寂靜之涅槃,何須再入涅槃?

此第八識於十八界五陰滅盡後,如是「住」於涅槃,非是今時方如是「住」。於十八界五陰末滅盡之前,於十八界五陰現起貪瞋妄想之際,亦復如是安「住」:不了別一切六塵、不貪不瞋、不生妄想妄念、不思量一切法而作定奪,從不關心五陰十八界在三界中之得失,如是安「住」故名「無住心、不念心」;如是「住」者,本是涅槃,何須再入涅槃?真相識--一切有情各自有之,自不可知之無量無數劫之前本已如是安「住」,本己「住」在涅槃中,何須更入涅槃?

南無佛法僧


那天

@沙門寂然 的這條朋友圈評論我看了好多遍就截圖了……其實有的時候一些不怎麼讓人看得上的問題偏偏能引出很多優秀的回答,也算是一種功德吧


基乎佛教板塊的問題已經弱智到這個地步了?


滅盡煩惱就叫涅槃嗎?要是如此滅盡煩惱就是涅槃的出生,涅槃就成了有生有滅之法,不符合涅槃無生無滅的定義。涅槃是無生無滅之法,和滅不滅五蘊沒有關係,和滅不滅煩惱沒有關係,涅槃是本有之法,在大乘里叫做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如此菩薩就可以在煩惱中取證菩提,在生死中取證菩提,相教於二乘道實在是不可思議。

。。。。。。。。。。。。。。。。。。。。。。。。。。。。。。。。。。。。。。。

滅盡五蘊十八界的境界叫做涅槃,既然如此身心永滅,還有誰去證得涅槃,去入涅槃呢?所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方便說,阿羅漢事實上沒有實證涅槃,阿羅漢所作的不過是把五蘊十八界滅盡而已。要想實證涅槃,必須學習大乘佛法,不滅五蘊十八界而實證涅槃,相較於二乘法實是不可思議之法。何以故?涅槃實乃無出無入,不來不去之法,是本來常住之法,無論滅不滅五蘊,涅槃都在,那又何必去滅五蘊證涅槃,再說滅掉了五蘊,根本就沒有誰去證涅槃了,所以大乘法是究竟之法。至於涅槃怎麼出,一切有情當下已在涅槃,哪裡有什麼入涅槃出涅槃。


佛說涅槃,非為涅槃,是名涅槃。涅槃就是貪嗔痴煩惱永盡,不過是一種相的being,不存在自性的existence,《金剛經》讀懂了嗎?把附著在自我之上的無明清除了,自我的狀態就是涅槃,不是本來有「真如自性」的「實在」。

斷除無明煩惱相當於把鐵板上的鐵鏽颳了,剩下的就是光滑的鐵板。然而鐵板、鐵鏽均是空相,無有自性。
所以涅槃不是變成弱智,懂嗎?不要害怕涅槃了就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大乘佛法不是教你了嗎?發願啊,轉識成智啊~鐵鏽颳了還剩下鐵板,接著把鐵板磨成利劍,不要丟在那裡不管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如果可以入涅盤 又出涅盤 那必然要預設一個超越五蘊三界的東西 可以說他是如來藏 真我 自性 本來面目 元神 梵我 祖性 靈核 您怎麼喜歡怎麼稱呼 而這個不生不滅的元神 這個超越五蘊可以自我存在的東西 就是佛教一直批判的我執 現在不談原始佛教也不談上座部 即使是大乘佛教的祖師龍樹菩薩也認可佛教三法印中的 諸法無我 那樓主想說的這個我是什麼呢? 印度教倒是可以完美的滿足樓主這個我的願望 讓樓主梵我合一 天人合一一把 基督教 伊斯蘭教也可以滿足樓主 讓樓主和上帝永恆同在 享受審判日後的永生 但是佛教 很遺憾 並沒有這些東西 佛教明確不承認脫離了五蘊還可以有我 即使是龍樹菩薩 也是這個觀點


當凡心一動,五蘊六塵四起時,我們就已出涅槃(那是還無所謂涅槃),在輪迴中反轉騰挪多少劫,偶然有機會得聞解脫之法,又經過多少劫的努力,也包括進進退退反反覆復,最終終於可以不再被那些塵埃纏縛,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姑且稱這一狀態為涅槃。從眾生角度有涅槃可入,從解脫者角度本來無一物。


你知道屎不好吃,你還願意吃么?

你知道你本是佛,你還想什麼盤?


涅槃是進入一種狀態,進入涅槃狀態是一種能力。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佛學的核心問題。真正明白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於佛學的其它問題就好理解了。比如,【無我】【心】【心識】【涅槃】【佛性】【阿羅漢】【菩薩】【十方佛】【凈土】到底如何認知,就很清楚了。

五蘊、十二處、六識與大海、漁夫、毒蛇、木塊、牧牛者難陀的比喻,出自【南傳佛教經典 相應部 】。佛祖用大海、漁夫、毒蛇、木塊、牧牛者難陀,十分生動的、又深刻的說明了何為五蘊、十二處、六識。修行人從這些比喻中,可得到很深的受益。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一八七〕第一 海(一)

[0209a04] ※二

[0209a04]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0209a06] 三

[0209a06] 諸比丘!以眼[1]為人之海,其急流乃色所成。凡人之能堪〔受〕此色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眼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0209a09] 四~八

[0209a09] 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人之海,其急流為法所成。凡人能堪〔受〕此法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意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一八八〕第二 海(二)

[0210a10] ※二

[0210a10]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 [P.158] 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0210a12] 三

[0210a12]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誘生慾念,諸比丘!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1],如縺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0211a02] 四~八

[0211a02]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如縺之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

〔一八九〕第三 漁夫

[0211a11] ※二

[0211a11] 「凡人若離染欲、瞋恚、無明者,彼則能度此水鬼羅剎所棲而有波濤難渡之海。

       超者以捨死

       以竭盡有質

       彼為不再生

       入捨苦滅沒

       於生者之量

       余離卻死王

[0212a04] 三

[0212a04] 諸比丘!恰如漁夫,將附餌之釣鉤投於深湖水,有一貪餌具眼之魚,將此嚥下。 [P.159] 諸比丘!如是吞嚥漁夫之餌鉤之此魚,陷於不運,陷於破滅,變成漁夫之所欲。同此,諸比丘!如此等六種餌之於此世,乃為有情類之不運,為有情類之毀損。何者為其六種耶?

[0212a08] 四

[0212a08]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對此戀著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滅,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2a11] 五~九

[0212a11]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壞,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3a01] 一〇

[0213a01]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並折鉤摧釣,則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3a04] 一一~一五

[0213a04]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法之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並折鉤摧釣,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

第四 毒蛇品

〔一九七〕第一 毒蛇

[0226a01] 一~二

[0226a0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於舍衛城……告諸比丘曰:

[0226a02] 三

[0226a02] 「諸比丘!恰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有一好生惡死、欲樂厭苦之人來,告眾人曰:『友!對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汝應時時使之覺醒,時時予以沐浴,

[0226a05] [P.173] 時時予以飲食,時時使之入穴。友!對此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若彼〔蛇〕對汝生怒者,汝因此,則逢死或逢等於死之苦。汝當作汝所應作。』

[0226a07] 四

[0226a07]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或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於此有五名殺人之怨敵,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即奪汝命。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6a10] 五

[0226a10]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而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第六拔利刃闖入之殺人者,則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地落汝之首。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6a13] 六

[0226a13]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而逃往他處。彼見一村落,房屋皆空虛而無人住,入而手取任何空虛器物告眾人曰:『友!今群盜來破壞此空虛廢棄之村落,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7a03] [P.174] 七

[0227a03]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拔第六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恐懼破壞村落之群盜,而逃往他處,彼恐怖於大水流之此岸,但彼岸則安穩無怖恐,卻無船可渡,又不見往返之渡橋。

[0227a06] 八

[0227a06] 其時,諸比丘!此人生起如是之念:『此水流甚大,此岸有恐怖,彼岸則安穩無恐怖,而無船可渡,又無往返之渡橋,我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其筏以手足操作,則安全到達彼岸。』

[0227a09] 九

[0227a09] 諸比丘!此人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此筏以手足操作,安全到達彼岸。婆羅門渡河流,到彼岸立於陸地。

[0227a11] 一〇

[0227a11] 諸比丘!為使知其意義,余作此譬喻,而其意義即在此。

[0227a12] 一一

[0227a12] 諸比丘!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毒蛇,此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之喻語。

[0227a14] 一二

[0227a14] 諸比丘!五名殺人之怨敵,此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之五取蘊喻語。

[0228a02] 一三

[0228a02] 諸比丘!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此乃喜悅、愛染之喻語。

[0228a03] 一四

[0228a03] 諸比丘!空虛之村落,此乃六內(處)之喻語。賢明有經驗之智者,若以眼 [P.175] 而檢點於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賢明而有經驗者,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檢點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

[0228a06] 一五

[0228a06] 村落破壞之群盜者,諸比丘!此乃六外處之喻語。諸比丘!眼壞於可意不可意之色(境),耳壞於……鼻壞於……舌壞於……身壞於……意壞於可意不可意之法(境)。

[0228a09] 一六

[0228a09] 諸比丘!大水流者,此乃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明瀑流,此四種瀑流之喻語。

[0228a11] 一七

[0228a11] 諸比丘!恐怖之此岸,此身見之喻語。

[0228a12] 一八

[0228a12] 諸比丘!安穩無恐之彼岸者,此涅槃之喻語。

[0228a13] 一九

[0228a13] 諸比丘!筏者,此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支道之喻語。

[0229a01] 二〇

[0229a01] 諸比丘!以手足之操作者,此精進努力之喻語。

[0229a02] 二一

[0229a02] 婆羅門以渡流到彼岸立於陸上者,諸比丘!此阿羅漢之喻語。」

------------------------------------------------------------------------------------

-

〔二〇〇〕第四 木塊(一)

[0233a10]

[0233a10]

爾時,世尊住於憍賞彌城之恆河畔。

[0233a11]

[0233a11]

世尊,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有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否?」

[0233a13]

「唯然,大德!有見於此。」

[0233a14]

[0233a14]

「諸比丘!此木塊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1]於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被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其木塊則向海、趣海、而入海。何以故?諸比丘!恆河之流為向海、趣海、而流入於海故。與此同理,諸比丘!汝等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於流中,不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汝等則向於涅槃、趣於涅 [P.180]

槃、而入於涅槃。何以故?諸比丘!正見即為向於涅槃、趣於涅槃、入於涅槃故。」

[0234a06]

[0234a06]

如是說已。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此岸?何者為彼岸?何者為沈於流中?何者為繫上陸地?何者為人取?何者為非人取?何者為渦流所取?何者為內部腐敗耶?」

[0234a09]

[0234a09]

「諸比丘!此岸,乃此內六處之喻語。

[0234a10]

[0234a10]

諸比丘!彼岸,乃此外六處之喻語。

[0234a11]

[0234a11]

諸比丘!沈於流中,乃此喜悅染心之喻語。

[0234a12]

[0234a12]

諸比丘!被繫上陸地,乃此我慢之喻語。

[0234a13]

[0234a13]

諸比丘!何者,是被人取者?此處有比丘與在家混住,共喜悅,共憂苦,於有安樂之眾中則有安樂,於有苦惱之眾中則有苦惱,而起於應作當作之事,自專其心,比丘!此者,稱之為被人所取。

[0235a02]

一〇

[0235a02]

比丘!何者為被非人取?此處有比丘,或[2]願修梵行入某天子群:『依此戒 [P.181]

行,或依梵行,或依苦行、梵行,我成天子或天子群之一。』比丘!此稱之為被非人所取。

[0235a05]

一一

[0235a05]

比丘!渦流所取者,此為五種欲之喻語。

[0235a06]

一二

[0235a06]

比丘!何者為內部腐敗者耶?此有比丘,或為邪戒者、惡法者、不淨者、可疑之行為者、覆隱己業者,非沙門而公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公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泄塵埃之性者。比丘!此稱之為內部腐敗者。」

[0235a09]

一三

[0235a09]

其時,偶一牧牛者難陀,立於世尊之傍。

[0235a10]

一四

[0235a10]

時,牧牛者難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不著此岸[3],不著彼岸,不沈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取,內部不腐敗。大德!我於世尊之處可得出家、可得受戒歟?」

[0235a13]

一五

[0235a13]

「唯然,難陀!須將牛遣返於主人!」

[0235a14]

「大德!撫愛其犢牛等,亦當歸去。」

[0236a01]

「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

[0236a02]

一六

[0236a02]

於是,牧牛者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來詣世尊之住處,白世尊曰:「大德!牛已遣返主人矣。大德!可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耶?」

[0236a04]

一七

[0236a04]

牧牛者難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牧牛者難陀於受戒後不久,唯獨一人遠離其他,精進專心不放逸而住[4]……

[0236a06]

一八

[0236a06]

尊者難陀,成為阿羅漢之一。

----------------------------------------------------------


能入,就無需再出。能出,就說明根本沒入。


在大循環的角度來講, 肯定是會有不覺的可能性的, 但學佛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這個可能性, 要不然怎麼會有不退轉的說法, 所以,佛涅槃(我自身不懂什麼叫涅槃)肯定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循環,而且眾生都有這個能力去達到,從佛自身角度來講,眾生的生死解脫對佛自身的利益相關影響不大, 在那個層次已經不存在眾生這種概念, 但佛還是會涅槃,為什麼呢, 這是迎合大循環的有為法的世俗顯現,佛法不壞世間法,所以本質上,佛是在內循環上是我們無法理解,大循環上我們無法去假設的, 所以從正能量的角度上講,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一佛一世界,這是最平衡的涅槃


能談論的涅槃都是妄議


因為涅槃是一種類似於進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單向的

除非有人像樹懶那樣

否則不可逆


涅槃境界不可說不可思議。忘了是哪部經文(好像是圓覺經),大意是修行只是以幻修幻,又如同金礦煉金。既無入般涅槃,又何來出涅槃。


推薦閱讀:

(1 條消息)佛教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嗎?
佛家是如何看待自殺的?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一 證為何

TAG:人生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