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家要求過午不食,「早飯是天食,中飯是人食,晚飯是鬼食」這話對嗎?

【要叫人不死,腸中須無屎】 釋、道、醫三家有個共同的秘訣: 「要叫人不死、 腸中須無屎」。 佛家除要求人們戒殺吃素外,還認為早飯是天食,中飯是人食,晚飯是鬼食。 因此,為了身體健康,不妨礙修行,佛家還要求人們過午不食。


佛家的過午不食有特殊原因,一是,吃太飽容易打瞌睡,二是,餓著可能會降低性慾。(第二點不知有否科學理論證實,只是我的猜測。不過,出家人吃素倒的確能降低性慾。)

古代的僧人,睡的是「長連床」,即大通鋪。除了方丈、首座等少數地位高的人有自己的房間,其餘僧人都睡長連床。外來的僧人要借宿,睡在「雲水寮」,即行雲流水,隨時來隨時走的意思。如果遺精什麼的,自然很不方便,也很不好意思。吃素和少食大概會有些幫助。

唐朝之後的佛教宗派,主要是禪宗。到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這裡,改變了印度佛教的規制,創立了禪宗叢林制度。僧人們每天早上三點起床,洗漱後上早課,大約七點左右吃飯。早飯是粥。吃飯時候不準說話,如果吃完一碗,覺得不夠,可以申請加粥,需要加到哪裡,就用筷子指著碗的哪裡,管伙食的人會自動幫你加好。第一碗允許剩下,因為有人飯量小。但第二碗是自己主動要求加的,所以必須喝完。

午飯大概是十一點余開始。有白菜、豆腐等蔬菜。午飯之後,一般情況下,就沒有飯可吃了。特殊情況,比如生病的人、老弱的人,可以找管廚房的要點剩鍋巴吃。雖然沒有飯,但是有茶喝。不過不是真的茶,而是白開水。(到今天,我老家那邊,河南南部,說喝開水就說「喝茶」,而喝茶我們叫「喝茶葉」。)只有方丈、首座等招待客人的時候,才會沏上茶葉,禪門裡,請人喝茶是很高的禮遇。

以下,說點關於雲遊僧的題外話。

古代的禪門生活非常清苦。但也有一種好處,就是適合旅遊愛好者。一個僧人如果離開自己的寺廟,到全國各地,只要有叢林的地方,基本上就能住下來,免費吃,免費住。叢林有兩種,一種是十方叢林,一種是子孫叢林。子孫叢林,就是只傳自己的弟子做住持。十方叢林是,不問出處,只問水平,哪怕你是外邊來的,哪怕你是別的宗派的,只要足夠牛,就可以做住持。不過,如果你是從其他叢林來的,你在那裡的職級就不算數了,就算你在另一處是首座,來到這裡,先從普通僧人做起。

對於雲遊僧來說,來到一處叢林,會有人盤問你來自何寺,法嗣何人,並察看戒牒。但一般情況下,出於禮貌,不會察看你的戒牒,只有行跡可疑的人才察看。問完你的身份,就問你要住多久。如果你打算只住一兩天,就說「打擾常住」。常住,指的是本叢林的人。這也算是尊重人家,因為菩薩常住人間嘛。住得短,就算是打擾人家了,所以叫打擾常住。如果要住很久不走,你猜說什麼?說的不是「非常打擾常住」這種話,而是說「親近常住」。意思是,我要多和你們親近親近了。佛經上說,要親近善知識嘛。但其實,雲遊僧不像常住僧那樣,他們只需要參加每天的早課就行了。白天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但是,不允許他們在叢林附近從事賣卦、算命、賣葯之類的活動,這在佛教看來是不務正業,會把他們趕走。

大體,就是這樣。


過午不食,是八關齋戒中的一條。戒,是修定、慧的基礎,沒有強制性。佛弟子依照自己修行所需,自願選擇是否受某一條戒律。一旦發願選擇受持某一條戒律,就應該盡量堅守。

過午不食就是只吃早餐、午餐,並且,午餐最好要在中午十二點前吃完。過了中午以後到次日清晨之前,若要補充體能,只可飲用各種糖水,蜂蜜,果汁(濾清無渣),薑湯,鹽水。

過午不食有什麼益處呢?

就當下的利益來說:

一,節制食慾,有利身心清靜。食慾是人的五大慾望之一(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節制乃至降伏五欲六塵,是修行之重。

二,吃得少,有利打坐入定。因為吃多了後,打坐容易昏睡。

另外,《佛說處處經》云:

佛言,日中後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四十二章經》云:「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佛陀自傳教弘法之始,就鼓勵弟子日中一食,這比過午不食還嚴格呢。

趙朴初居士《佛教常識答問》說:「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2、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方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葯食』,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我曾經在一所佛寺里長期做義工,那個寺院,比丘大多數都持過午不食戒,部分沙彌和居士也持此戒。我聽說,在中國一些嚴格的道場,是完全要求過午不食,沒有開緣的。而且,我所知的當代有德高僧都過午不食。

對於「早飯是天食,中飯是人食,晚飯是鬼食」這話,可以參考妙祥法師說的:「為什麼日中一食,佛講啊,早晨是天食,中午前是佛食,過午呢是畜生食,傍晚是鬼食,你吃哪頓飯就種哪個因。 所以說,日中一食能斷三惡道的因,三惡道,他能直接成佛。所以說,要成佛,你得往日中一食使勁。我也不想升天,我更不想當畜生,我也不想去地獄去,所以說,日中一食。十方如來都是日中一食的,我們一定要往日中一食去做。 」

「早晨天食,中午佛食」可以從佛寺的上供儀軌中看出來。佛寺舉辦供天儀式,都是在早晨很早的時候;而專門的供佛儀式都在午前。

當然,向佛供養食物,一天24小時任何時候都可以;給眾生布施食物,也是一天24小時任何時候都可以的。


排名第一的 @王路 先生說了這麼多,都沒說到點子上。其實佛教主張過午不食最主要是出於慈悲心。因為自午時以後,餓鬼道的眾生陸續出來活動,既然叫餓鬼道,自然其果報就是忍飢受餓又不得飲食,看見人道眾生大吃大喝,自己又吃不到,會起嗔恨心。

但有的僧伽由於種種原因,要用晚飯,也並不是不可以。晚飯在佛教里稱作藥石,顧名思義,就是把晚飯當成吃藥,是為了支撐這個肉體,為度化更多眾生而吃。所以,寺院早齋午齋前有供養,到了藥石前就只念三聲佛號,不供養。

因此,如果有用藥石的需求,可以吃,完全不要有煩惱。


其實沒什麼資格去討論戒律,鑒於曾經受過八關齋戒,又恰好有師父講過這個,我就來說說。

我們談到戒律,會談及戒律的意義,這和每條戒律的起源是有關係的(佛陀弘法之初是沒有戒律的),即使後人又添加了許多含義進去。

佛教源於印度,在佛陀(本師釋迦牟尼)在世時期,在印度僧人是不勞作的,而是化緣,無論得到什麼東西都吃(不忌肉),而且是正常的吃飯,並無過午不食一說。直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佛陀才要求僧團過午不食的。

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嘗夜行乞食,時天黑暗,乞至他家,他家婦人正懷身孕,於閃電中乍見之,謂鬼神來,乃驚怖墮胎,後聞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婦人乃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制定過午不得乞食之戒。(《增一阿含經》)

大意是:一個僧人,長得很黑(黑到陰天的時候別人看不見),當時陰天,去化緣。恰好來了一道閃電(突然有光,能看到這個僧人了),一個有孕婦人以為這個僧人突然出現,被嚇到了,然後流產了。。。然後佛陀制定了過午不食這樣的戒律。

然後這是在印度,然而佛教傳至中國則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國人認為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否則會被認為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中國的佛教普遍會自己種菜,很少化緣(雲遊僧,苦行僧暫且不論),這樣勞作之後會很餓。然後這條過午不食的戒律就被修改了,改為:只要打掃袈裟大小的地(這種強度的勞作),晚上就可以吃飯。(不好意思,這段找不到原文了)。

當然,不非時食(過午不食)也有使身心清爽,減少妄想雜念的說法。


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過午不食」是源自「不非時食」,是古代印度出家人的規矩,與之配套的,是當時的習俗文化和修鍊方法,今天的中國居士是沒必要遵循的。如果一定要遵循這個古老的「齋戒」,請先出家,按照古代出家人的生活和修鍊方式生活和修鍊。如果沒有出家,沒有配套的修鍊方法,還是不要了。


推薦閱讀:

賭徒心理和冒險精神如何分別理解?
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母親?
道士和魔法師那個比較強?
打坐的時候身上癢要去撓嗎?還是忍著?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