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近日爆紅網路的自傳《我是范雨素》?

北京朝陽區金盞鄉皮村,在打工文化藝術館對面的一間屋子裡,范雨素接受來自幾家媒體的採訪。近日,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網上突然引起眾多關注,迅速收穫「10萬+」的閱讀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農民工,她在文中記敘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來的經歷。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9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錦瑟

,擅長歷史地理與文化話題

反對上面的所有答案,不要誤讀和帶歪節奏,范雨素不是小清新和勵志成功的典範,她很苦以後也還要做體力重勞動,命運不會在輿論熱點過了之後發生大的改變這是鐵定的。我們需要獨立冷靜的看待她。用知名評論...
查看全部

反對上面的所有答案,不要誤讀和帶歪節奏,范雨素不是小清新和勵志成功的典範,她很苦以後也還要做體力重勞動,命運不會在輿論熱點過了之後發生大的改變這是鐵定的。我們需要獨立冷靜的看待她。

用知名評論員李蓬國的分析來看。

作者:李蓬國

李蓬國:范雨素的「雞湯價值」遠大於「文學價值」范雨素火了,就像當年的余秀華一樣,火得「不要不要的」;先火起來的是她的自述文章《我是范雨素》,也跟當年余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樣,火得「不要不要的」。范雨素為什麼會火?有人說是因為她的文學才華,但我以為不然。我認為,范雨素走紅,與其說是因為她的「文學價值」,不如說是因為她的「雞湯價值」:有了范雨素,各路媒體和評論員又可以「灌雞湯」了!有論者指出,《我是范雨素》一文「如果從文學價值上看,並沒有超過高中作文的水平,人們感動和讚賞的不是她的文筆,而是平常我們看不見的她和身邊人的故事而已。」且不論這篇經過編輯大幅修改的文章,究竟有多少「藝術含量」,但人們真是被感動了,這一點僅從它迅速刷爆朋友圈就能判斷。評論員們更是興奮異常,紛紛當作勵志「雞湯」廣而「灌」之。某央媒發表一篇題為《誰是范雨素?以文學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的文章,僅從這充滿詩意的題目就能看出,這是在灌「精神勝利法」的雞湯了:面對「存在的荒蕪」,他不是叫人們正面問題,改變現實,而是教導大家「以文學為武器對抗」,這不是精神麻痹、自欺欺人嗎?某評論員發表一篇題為《范雨素的故事: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的文章,這題目就告訴你「不是社會不行,而是你自己不行」,無論遭遇怎樣的「存在的荒蕪」,倘若你不能戰勝或者坦然接受,那就是你的「無能」,怨不得天、尤不得人。最「熱血沸騰」的要數一篇題為《范雨素刷屏,我們是被自由的靈魂驚艷到了!》 的文章。這篇發表於某知名公眾號的文章寫道:「如同多數人的閱讀體驗,我驚異於范雨素樸實無華的文字,更被她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活力所感染。」「她只是冷靜地敘述,將人生的每個階段、諸多遭遇一一解剖,如同一位與作者素昧平生的朗讀者,娓娓道來,沒有丁點抱怨,看不出絲毫悲喜。」作者熱情洋溢地說:「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苦難主題的人生,她卻交出了哀而不傷的答卷。她的文字充滿對文學世界、作家式生活的浪漫想像,那種說走就走的流浪衝動,那種對生命本能的熱愛,似乎離開我們已經有些時日。如今藉由范雨素而得以重逢,怎能不讓人激動?」與上述觀點相似,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叫你別再顧影自憐》的評論文章也說:「她紅了,讓人們感動的並不全是她的文化程度與文筆水平的對比,而是沒有丁點抱怨,沒有功利慾望,對生活充滿感激的真摯感情。」「別再顧影自憐,『生活不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按這麼說,人們主要不是被范雨素的「文學才華」感動,而是被她在苦難面前「沒有丁點抱怨」的生活態度所感染,被她「熱愛生活」的浪漫情懷所感動。我以為,這純屬睜眼說瞎話。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作者寫到大女兒交了兩個同齡的不上學的朋友,其中一個叫李京妮。她爸爸說,李京妮是個戶口也沒有的黑孩子,城裡的打工學校,都是沒辦學資格的黑學校,娃子們在裡面上,沒有教育部的學籍,回老家也不能上高中考大學。李京妮是黑人,沒必要再上這黑學籍的學校,來個雙料黑。對此,作者寫道:「我心想,這倒霉催的教育部,誰定的這摧殘農民工娃子的政策呢?報紙上說,教育部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下面的學校虛報人數,冒領孩子的義務教學撥款。可教育部為什麼不彈劾吏治,非要折磨農民工的娃子?」這明明是對教育不公的控訴,但評論員們卻讀不出「丁點的抱怨」,可見不是作者「冷靜」,而是論者「冷血」。作者還寫到了母親跟著隊伍去維權,因為征地賠償標準太低。「走到哪裡,都被維穩的年輕娃子們推推搡搡。維權隊伍里,隊長六十歲,是隊伍里年齡最小的,被維穩的年輕娃子們打斷了四根肋骨。母親八十一歲了,維穩的年輕人是有良心的,沒有推她,只是拽著胳膊,把母親拉開了,母親的胳膊被拽脫臼了。」一群失地老人去維權,結果,六十歲的隊長被維穩的年輕人「打斷了四根肋骨」,八十一歲的母親的胳膊被拽脫臼,作者說這算是「維穩的年輕人是有良心的」。這明明是血與淚的控訴,但論者只看到作者的「冷靜」,可見其「嗜血」到何種程度!作者還說:「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人均地本來就很少,少數不會打工的人,怎麼活下去?沒有當權者願意想這些,沒有人願意想靈魂。神州大地的每個旮旮旯旯都是這樣,都認命了。」「活著總要做點什麼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麼呢!」這明明是對生活的絕望,可論者從中看到的卻是作者「追求詩與遠方」,可見其「睜眼瞎」到何種程度!總而言之,《我是范雨素》看似冷靜的文字里,寫滿了底層群眾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控訴與絕望,但習慣於「拔高主題」和「選擇性失明」的媒體和評論員,卻把它熬成一鍋「雞湯」,教導人們在苦難面前「不抱怨」,在社會不公面前「不吭聲」,當好「逆來順受」「知足常樂」的「沉默的大多數」。



反對上面的所有答案,不要誤讀和帶歪節奏,范雨素不是小清新和勵志成功的典範,她很苦以後也還要做體力重勞動,命運不會在輿論熱點過了之後發生大的改變這是鐵定的。我們需要獨立冷靜的看待她。

用知名評論員李蓬國的分析來看。

作者:李蓬國

李蓬國:范雨素的「雞湯價值」遠大於「文學價值」范雨素火了,就像當年的余秀華一樣,火得「不要不要的」;先火起來的是她的自述文章《我是范雨素》,也跟當年余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樣,火得「不要不要的」。范雨素為什麼會火?有人說是因為她的文學才華,但我以為不然。我認為,范雨素走紅,與其說是因為她的「文學價值」,不如說是因為她的「雞湯價值」:有了范雨素,各路媒體和評論員又可以「灌雞湯」了!有論者指出,《我是范雨素》一文「如果從文學價值上看,並沒有超過高中作文的水平,人們感動和讚賞的不是她的文筆,而是平常我們看不見的她和身邊人的故事而已。」且不論這篇經過編輯大幅修改的文章,究竟有多少「藝術含量」,但人們真是被感動了,這一點僅從它迅速刷爆朋友圈就能判斷。評論員們更是興奮異常,紛紛當作勵志「雞湯」廣而「灌」之。某央媒發表一篇題為《誰是范雨素?以文學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的文章,僅從這充滿詩意的題目就能看出,這是在灌「精神勝利法」的雞湯了:面對「存在的荒蕪」,他不是叫人們正面問題,改變現實,而是教導大家「以文學為武器對抗」,這不是精神麻痹、自欺欺人嗎?某評論員發表一篇題為《范雨素的故事: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的文章,這題目就告訴你「不是社會不行,而是你自己不行」,無論遭遇怎樣的「存在的荒蕪」,倘若你不能戰勝或者坦然接受,那就是你的「無能」,怨不得天、尤不得人。最「熱血沸騰」的要數一篇題為《范雨素刷屏,我們是被自由的靈魂驚艷到了!》 的文章。這篇發表於某知名公眾號的文章寫道:「如同多數人的閱讀體驗,我驚異於范雨素樸實無華的文字,更被她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活力所感染。」「她只是冷靜地敘述,將人生的每個階段、諸多遭遇一一解剖,如同一位與作者素昧平生的朗讀者,娓娓道來,沒有丁點抱怨,看不出絲毫悲喜。」作者熱情洋溢地說:「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苦難主題的人生,她卻交出了哀而不傷的答卷。她的文字充滿對文學世界、作家式生活的浪漫想像,那種說走就走的流浪衝動,那種對生命本能的熱愛,似乎離開我們已經有些時日。如今藉由范雨素而得以重逢,怎能不讓人激動?」與上述觀點相似,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叫你別再顧影自憐》的評論文章也說:「她紅了,讓人們感動的並不全是她的文化程度與文筆水平的對比,而是沒有丁點抱怨,沒有功利慾望,對生活充滿感激的真摯感情。」「別再顧影自憐,『生活不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按這麼說,人們主要不是被范雨素的「文學才華」感動,而是被她在苦難面前「沒有丁點抱怨」的生活態度所感染,被她「熱愛生活」的浪漫情懷所感動。我以為,這純屬睜眼說瞎話。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作者寫到大女兒交了兩個同齡的不上學的朋友,其中一個叫李京妮。她爸爸說,李京妮是個戶口也沒有的黑孩子,城裡的打工學校,都是沒辦學資格的黑學校,娃子們在裡面上,沒有教育部的學籍,回老家也不能上高中考大學。李京妮是黑人,沒必要再上這黑學籍的學校,來個雙料黑。對此,作者寫道:「我心想,這倒霉催的教育部,誰定的這摧殘農民工娃子的政策呢?報紙上說,教育部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下面的學校虛報人數,冒領孩子的義務教學撥款。可教育部為什麼不彈劾吏治,非要折磨農民工的娃子?」這明明是對教育不公的控訴,但評論員們卻讀不出「丁點的抱怨」,可見不是作者「冷靜」,而是論者「冷血」。作者還寫到了母親跟著隊伍去維權,因為征地賠償標準太低。「走到哪裡,都被維穩的年輕娃子們推推搡搡。維權隊伍里,隊長六十歲,是隊伍里年齡最小的,被維穩的年輕娃子們打斷了四根肋骨。母親八十一歲了,維穩的年輕人是有良心的,沒有推她,只是拽著胳膊,把母親拉開了,母親的胳膊被拽脫臼了。」一群失地老人去維權,結果,六十歲的隊長被維穩的年輕人「打斷了四根肋骨」,八十一歲的母親的胳膊被拽脫臼,作者說這算是「維穩的年輕人是有良心的」。這明明是血與淚的控訴,但論者只看到作者的「冷靜」,可見其「嗜血」到何種程度!作者還說:「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人均地本來就很少,少數不會打工的人,怎麼活下去?沒有當權者願意想這些,沒有人願意想靈魂。神州大地的每個旮旮旯旯都是這樣,都認命了。」「活著總要做點什麼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麼呢!」這明明是對生活的絕望,可論者從中看到的卻是作者「追求詩與遠方」,可見其「睜眼瞎」到何種程度!總而言之,《我是范雨素》看似冷靜的文字里,寫滿了底層群眾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控訴與絕望,但習慣於「拔高主題」和「選擇性失明」的媒體和評論員,卻把它熬成一鍋「雞湯」,教導人們在苦難面前「不抱怨」,在社會不公面前「不吭聲」,當好「逆來順受」「知足常樂」的「沉默的大多數」。



一個做家政的中年婦女,卻執著於看書與寫字,而且寫出的自傳樸實感人,直擊心靈。這種身份形象與個人學識的反差,不由不讓人心生好奇,甚至是感動?

范雨素何許人?何以一個家政婦女就會迅速躥紅?僅僅是因為她文章寫得不錯?看書看了不少?生活夠苦?抑或是信仰夠堅定?

我想說,這篇自傳能夠迅速成為爆款,其緣由在於太多的八零九零在范雨素身上,看到了自己。沒錯,是八零九零。已然中年的八零後和即將被中年的九零後,這代中年危機提前來到的人,他們在范雨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生活的艱辛,夢想與現實的落差,階級固化,懷才不遇。太多能夠為人感同身受的因素讓范雨素的這篇文章迅速成為了網路爆款,這有賴於現代信息傳播的高效與聯動,但更多的,仍是這篇自傳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它不同於那些零內容的抄襲爆款文,范雨素自傳的成功在於實質性的內容。

我剛才看完了整篇自傳,很短,十幾分鐘,將她整個人生軌跡大致地刻畫了出來。出身的平庸,甚至是貧窮。愛好與興趣的不合時宜,一個貧窮的農家孩子卻對名著興味濃厚。一個被文學擋在門外的哥哥,一個好強的媽媽,一段不幸的婚姻,緊接著是不幸的婚後生活,乃至最終獨自養活兩個孩子。范雨素活到中年,算不得多麼艱辛的一生,彷彿更多的是平庸。

但不平庸的,是范雨素從始至終對於文學與寫作的執著和熱愛,這一點,觸動了無數與范雨素一樣心懷夢想的人。

范雨素的文學路有多難,我不誇張的說,這次的走紅有太多的機緣巧合,得益於自媒體的火熱。如若沒有媒體的推波助瀾,范雨素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曝光。在現今,一個默默無聞的作者,縱使寫得再好,也難以真正寫出名堂。

多的是被埋沒的作品和被埋沒的人,網路時代,既容易走紅,但海量的信息下,更容易的是被埋沒。

而那些為轉發范雨素自傳的人,或許大部分就是被埋沒者,他們在范雨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堅守,也看到了一絲絲希望。但其實他們不會希冀自己的夢想也會像范雨素一樣得到一夜爆紅的機會,因為他們太明白,這個時代,太碰運氣。

范雨素自傳的走紅,在於人物表面與內心實際的極度反差,一個家政作家。在於一個家政工不合時宜地堅持了三十多年的文學夢。在於一個堅強的媽媽,對生活始終樂觀的媽媽。

范雨素自傳的走紅,在於自傳的走心,在於獲得了無數奮鬥與堅守的人的共鳴。

范雨素的走紅,在於這個世界上仍有千千萬萬個范雨素尚沒有走紅。



簡介:影評人東傾

一天兩個紅薯就夠了,但一個范雨素還不夠

《我叫范雨素》這篇文章火爆朋友圈時沒去看。

最近聽聞作者不堪輿論侵擾,小隱隱於山了,才發覺有趣,把她的文章找來讀。

寫得很好嗎?不盡然,「文壇新星」是過譽了,也難怪刷屏兩天後開始有大量批評的文章出來。

但是這個人包括她的文著實有意思,范雨素跟余秀華是相反的,余是主動表達,而范不過是想寫罷了。

劉少華形容:「它就像只螢火蟲,大半夜飛著,想亮就亮了,並不是為了照亮別人。」

這個世界因為她吵得不可開交,她想的是一天吃兩個紅薯就夠了。

范雨素在皮村一次活動上談農民工與藝術家,什麼時候這兩個詞變成中性詞了,這個社會才算正常了。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藝術家並非就是高高在上的。

不管高低貴賤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這一觀點所孕育出來的樂觀浩蕩的生活態度,遍布在文章中。

她在文中提到她第一個僱主,說是「如夫人」,單這三字的妙用便見功底,「如夫人」是中國古代對小妾的稱呼。事實上這個女人確實不算小三,因為她畢竟給那個男人養了一兒一女。

對於這位僱主,她的評價是怎樣的?羨慕嫉妒還是鄙夷?都不是。

「可她仍像宮斗劇里的娘娘一樣,刻意地奉承男僱主,不要尊嚴,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夠了苦,不作無用的奮鬥。」

更多的是同情,甚至有些許理解,在經濟和社會地位都處於弱勢的她,站的比你我都高。

因為房產,京郊農民戶戶都是千萬富翁,有的地方炫房有的地方炫車,皮村群眾炫的是狗,比誰家養的狗多。

寫到這裡繼續往深了寫,便是社會問題,但是她筆鋒一轉寫道:「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總統的府邸,享受著天下無敵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

文章中這種幽默處處可見,相比之下土家野夫《身邊的江湖》,雖文筆老道,卻總有股子怨氣甚至是戾氣。

《我叫范雨素》中也不盡然是幽默,讀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巴爾扎克,她與這位法國的「書記官」神似。

家暴,懶政,征地,維權,出軌,世態炎涼如此種種,寥寥幾千字拼貼式的非線性敘事,描摹出一幅社會百態。

她寫的東西很細碎,生活本就如此,正如她開頭所寫:「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清代李漁寫:「編戲有如縫衣,起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後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

她本就是剪碎者湊成,那些一開始便完全者又怎會懂?

不管是學文學還是電影,專業教材永遠看得讓人來氣。王蒙一眾從第一頁高高在上到最後一頁,阿城王小波閻連科等人兩三頁草草介紹。

主流讓人看得想吐,我們需要邊緣敘事,我們需要看到邊緣人的真實情況。換言之,一天兩個紅薯就夠了,但一個范雨素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范雨素,需要更多的邊緣文學。


讀完《我是范雨素》,有一種感覺,就是完全明白了王小波說的,什麼叫做一個有趣的人。再不幸的生活,再悲催的命運,也可以寫得很輕鬆,寫得很有趣;讀者讀到的是幽默,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樂觀,感動的力量絲毫不減,反而更足。相比苦哈哈地傾訴,樂呵呵地呈現,更能打動人心。這也許正是這篇文章,能夠迅速刷屏並且收穫如潮好評的關鍵所在。


儘管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但你仍可在幸福與不幸中做出選擇。范雨素和她的母親,生活中備受不如意的青睞,它們屢屢找上門來,但你看不到自暴自棄,看不到自艾自憐,不如意被一次又一次地揍扁,趕了出去,幸福總是唯一選擇,不幸從未獲施雨露。


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強者,總能衝破命運的牢籠,不會在任何困境中浪費生命;這樣的人不會散發死人的味道,對他人來說永遠都是一枚笑果,從不稀罕任何人的眼淚。


真有牢不可破的牢籠嗎?真有擺脫不掉的噩夢嗎?是不是被人煩了,就可以去煩人?是不是總感覺自己最不幸,在不幸中品來品去過完一生?我相信,范雨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看似牢不可破的牢籠與擺脫不掉的噩夢,只是你自己做的還不夠好、想的還不夠多而已,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哪怕最後真的不行,至少你試過,至少你笑過,而不是整天掛張哭臉,逢人就哀嘆自己的不幸,自我困守牢籠,還毀壞別人的情緒。


王小波說,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初看這句話,講的似乎有點絕對,很多人確實非常不幸,或者運氣太差。但是仔細想想,至少對科學家來說,肯定是這樣的。你牛,你就弄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出來,問題是你不能,那你就不能怪別的,只能怪自己無能。再仔細想想,在所有的領域,大概都是這樣。無論你出身怎樣,無論你遭遇什麼,你都可以在你的世界裡,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更體面更有價值,你不能,那就是你的無能。


范雨素的故事,讓我更加堅信了這一點: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如果你打定主意要樂觀地生活,不讓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傢伙,更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麻煩,你一定可以做到。做一個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再裝訂拙劣的書,也不會不忍卒讀。


《我是范雨素》在網路上面開始爆紅,這也算是世界讀書日的一個最大的驚喜,比起姚晨利用世界讀書日兜售自己的書要來得實在的多。這部作品是出自一個家政人員之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作品不僅僅得到大家喜愛,還得到無數的關注。

范雨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性,從她的照片上我們看不出任何的特殊性,只能看到一個平凡而又真實的女子,范雨素酷愛寫作,而且一直堅持自己的愛好,她的作品《我是范雨素》裡面也充滿一種堅持和真實,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熟悉的真誠。

范雨素的作品《我是范雨素》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是因為她真實的寫出一個時代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她描寫的這些事情,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城鎮化建設中,人們在努力打拚自己生活的真實情景,這使得很多人與作品產生共鳴。

《我是范雨素》的文學功底可以說不是很深厚,但是范雨素的寫作充滿親和力。這種親和力就是真實的寫出人在生活中的最真的一面,這點是現代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種狀態,可是人人都卸不下自己的面具,因為這個面具有時候是被迫帶上去的。

既然自己卸不下來生活和工作中的虛偽面具,那麼《我是范雨素》中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的描寫,就成為大家的一種寄託,也可以說《我是范雨素》這部作品用真面目,感動了社會上的很多人。也就是因為這份感動和認可,《我是范雨素》才會爆紅。

《我是范雨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范雨素本身的執著和堅持,正是因為她的這份情懷,使很多人看到真正的藝術是什麼,真正的作品是什麼。范雨素不是大作家,但是她寫出人們心理真是的生活;范雨素學歷不高,但是他的作品裡面卻有著高尚的生活領悟,這才是她和作品爆紅的原因!



范雨素一夜爆紅網路,的確讓人有點吃驚。但是仔細想想也有他的道理。她可能是代表一個群體最真實的感受。無論你是民工,還是剛畢業的學生,或者是已經奮鬥幾年的白領。從他的自傳中都能讀到自己。

還記得王寶強的爆紅之後好像興起了一個詞叫做草根范雨素某種程度上也是草根火了。當然我們都是草根。

范雨素報道中提到這樣幾件事,讓我還是很吃驚的。其中講到她最喜歡的書《滄浪之水》,他自己講到我不單純的把他當作官場小說來讀,更多的是看到作者對自己靈魂的審視。不管正確與否,至少是讀到了書本以外的東西了。自己喜歡讀書也教育兒女讀書,報道中也提到了給女兒買了一千斤的書。

另外一個事情讓我印象也很深,她會主動的擁抱一些乞丐,給他們吃的。他說別人做不到,我要努力做到給他尊嚴。

會讀書,會教育孩子。還能從靈魂和尊嚴的角度分析生活,尊重別人。這是我對范雨素的簡單評價。這些看起來並不困難的事情很多人是無法做到的,這也是很多人的一個簡單目標。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范雨素這本自傳也很好的為我們解釋了這樣一個道理。

范雨素爆紅網路也是一個普通人不斷堅持,這種堅持不管是生活的堅持還是對自己喜歡的文字的堅持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但是對於網紅經濟我是不太支持的,因為它是一種快速消費品也很容易被新的網紅代替。

我更希望范雨素能繼續發揮這種草根精神,沉澱出來以後以新的身份為大眾所熟悉而不。只是所謂的網紅



《我是范雨素》一文中所展現的是一家子兩代人的生活歷程,其實在中國這種家庭非常常見,他們一般是生活在窮苦的農村,一種難以摧毀的命運讓他們無法不原地踏步,因著各種原因,他們沒辦法走出那個限制住他們的地方。

現在人們流行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事實上,你要明白你想要看什麼,否則看再多也還不如書中看到的世界。有的人哪兒也不去,就呆在一個地方,一樣寫出了文學佳作。

我覺得這篇《我是范雨素》倒是有那麼一點兒鳳姐早前發的那篇文章的味道,只是這位范雨素沒有像鳳姐那般不認命,也不像鳳姐那般過激的言論和心理,以及那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自嘲。范雨素就是喜歡看書,從看書到自己開始寫小說的樸素歷程而已,沒有像鳳姐那樣一路風塵僕僕而來。我想,對於范雨素,我們多少是讚賞的,她比鳳姐幸運,是沒有一個經常讓她認命的母親,她的母親是尊重自己的孩子的。

從范雨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她的母親只是一個村官,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農村,但是她的思想並不會有農村式的迂腐,實屬難得。之前看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父親是當了一輩子是鄉村教師,最後還是因為教育丟掉了性命。母親一生是樸實的勞動婦女,料理家務支持父親的教育事業,最後只求陪著父親再走一趟生前的那段路。

一個人的一生能夠做很多件事,但是我真心佩服一股腦就只做一件事的人,他們往往代表著人類史上樸實的光輝。



在世俗的眼光中,農民工就是賣苦力的群體,他們跟文學作品可以說是毫不相干的,而范雨素作為眾多農民工的一員,之所以能夠憑藉自己的自傳而躥紅網路,說明其在生活壓力下並沒有自暴自棄,雖然自傳內容只不過是社會底層的家庭瑣事,但在主流文學作品面前,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所反映的正是千千萬萬個中國普通家庭的真實生活,只不過在以往沒有人會在這方面投入充沛的精力,畢竟大家總以為自己所生活的點滴,對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就不會將這種生活瑣事作為文學作品加以創作,而范雨素的爆紅,則體現了堅持和毅力對人生的重要價值。

對一個家庭婦女來說,雖然與農民工從事的勞動是一樣的,但是在她內心深處卻並沒有因為勞累和辛苦而放棄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在她剛開始記錄這些生活點滴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會因此而紅,但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網路時代,很多事情都是沒有任何徵兆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堅持自己的生活軌跡,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覺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當這種堅守成為了生活的歷練和積澱,也許會在另一個領域得到認可,這就是范雨素能夠在自己毫無特色可言的人生中能夠得到認可的客觀原因,同時也將中國婦女的那種樸實和賢惠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當然了,能夠憑藉《我是范雨素》這樣的一部自傳躥紅於網路,並不是說起文學功底多麼深厚,而是因為其在自傳中所表述的是社會大眾都曾經有過經歷的真實生活,這種不加修飾的生活經歷,對生活在虛偽面具後面的現代人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其實每個人都想回歸平靜體驗那種愜意的生活氛圍,但是在快節奏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逐漸孱弱,原本普通的生活失去了應有的平靜,大家都在為了名利而以不同的嘴臉示人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到自己曾經的理想卻一去不復返,所以對范雨素這種清澈見底的生活經歷就會有著感同身受的表現,也是一名農民工女性能夠憑藉自己的文字得到認可的客觀必然。



其實在這則新聞曝出以前我並不知道《我是范雨素》是與什麼有關的話題,然後深夜扒出這篇文章來讀,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范雨素是個小人物,做的事情也是平常人會做的,有些也許會讓人摳病,可是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她可能絢爛如朝霞也可能灰暗如黑夜。因為是個小人物,所以寫的也是小人物的事情,但是這個社會又有幾個大人物呢!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她的自傳里看到了自己,當然故事背景不同,可是叛逆努力再努力的心境是一樣的。

這篇自傳通篇很樸實,沒有華麗的文筆。更像一位嘗遍生活酸甜苦辣的老者給我們講故事,,而她就是故事裡的人。其實以農村人的眼光來說這個女子是不安分的,因為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所以才敢在12歲敢於外出闖蕩,才敢嫁到外地,在那個年代女子敢嫁到外地是會被人在背後說道的,那個時候交通什麼也沒現在那麼發達,誰家女兒嫁到外地那其實是不得父母同意的類似於古代私奔的,而且父母在村民眼中也抬不起頭來。因此我很容易理解范雨素父兄的態度。

范雨素是那個年代人眼裡的另類,因為她沒有按照農村女孩的軌跡走,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沒有在上學的時候好好上學,沒有在應該好好工作的時候努力工作,沒有在應該嫁人的時候選擇一個離家近的,沒有在安分過日子時好好過。

范雨素這個有叛逆然後被生活這堵牆撞得頭破血流的女子,在被現實扇了一耳光後,仍然沒有放棄生活的這顆心儘管被生活磨平了所有的稜角,可是依然努力的生活著,內心堅持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是大家的縮影,儘管我們很笨拙有自己的小叛逆,最終臣服於生活,卻有自己的一小塊心靈凈地努力的活著,這才是她爆紅的最終原因吧!


推薦閱讀:

短視頻遇上中國年,紅包大戰再升級
掌握了這四個價值,用戶運營不再難!
英文論文-城市雲腦,基於互聯網雲腦的智慧城市新架構
百家號改版,還記得你的初心嗎?
為什麼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被黑的這麼慘?

TAG:時事熱點 | 書籍評價 | 歷史 | 新聞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