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人生智慧五則|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五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古本合校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浧若中,其用不窮。

大攼若短,大誠若詘,大直若屈。

註:

1、這裡的「中」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盅」,在帛書《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沖」,「中」是楚簡《老子》的寫法。從文意來看,此字應為「中」,「盅」與「沖」應該都是抄錄時誤讀的結果。故本合校版選取「中」字。

2、這裡的「短」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左亻又出,其意為短,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拙」,應為抄錄筆誤。從文意來看,此字用「短」較為恰當。故本合校版用「短」字替代。

3、這裡的「大誠若詘」四字,在楚簡《老子》中為「大城若詘」,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大贏如火內」,火內之意為熱,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大辯若訥」,帛書《老子》乙本此四字殘缺。從文意來看,「大贏如熱」毫無道理,「大辯如木訥」也不合理,而「大城若詘」中的「城」字應為通假字,其本字若為「誠」則較為合理。故「大城若詘」應為「大誠若詘」,即非常誠實如同言語笨拙。而「大贏如熱」和「大辯若訥」應該都是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用「大誠若詘」替代。

4、通行本《道德經》在本章的最後兩句與本章內容沒有直接聯繫。楚簡《老子》在「大直若屈」之後有明確的分段符號,應為完整段落的結束。此兩句應為第五十四章的開頭部分,故本合校版將此兩句從本章中刪去。

古本注釋

敝:衰敗。

詘:言語鈍拙。讀qū。

古本釋義

取得很大的成就如同有所欠缺,這起到的作用是不會衰敗。

非常的盈滿如同只有一半,這起到的作用是不會窮盡。

巨大的獲得如同短缺,非常的誠實如同言語鈍拙,非常的正直如同屈從。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的是價值觀的問題,本章接著講做人的道理。老子連用五個「大……若……」句式,將「大」與「非大」的選項擺在讀者面前,讓人們從中領會大小、強弱之間轉化與取捨的奧妙。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當一個人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是心滿意足、自我陶醉好呢?還是不驕不躁、謙虛低調好呢?答案一定是後者。只有在謙虛的狀態下,才能發現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才能平心靜氣地面對成功。所以「大成若缺」並不是讓人虛偽地說一些客套話,顯得自己很謙虛似的,而是要真的把自己的「大成」看作是不夠完美的成果。

不過人們普遍會把這個「大成若缺」與第四十一章中的「大白如辱」聯繫到一起,於是便將「大成若缺」理解為太完滿的東西就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本章的寫法與第四十一章不同,「大成若缺」之後還有個「其用不敝」。

「其用不敝」的「其」指的是什麼呢?對於這一點,大多數的解讀都指向了「大成」,認為這個「不敝」的作用是用來描述「大成」的。然而「大成」未必不會衰敗,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事物的基本規律,怎麼偏偏「大成」就不會衰敗了呢?而且,如果把「其用不敝」理解為「大成」的作用不會衰敗,則有褒揚「大成」之意。但《道德經》全篇都貫徹著「聖人去大」的理念,除「大道」之外其它的「大」應該都不必讚頌。

故此,老子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勸人不要執迷於「大成」,而是應在取得了大成就之後也要如同成果有欠缺一樣,別得意忘形,這樣才不致於樂極生悲,才能保持長盛不衰。因此這個「其」指的是「大成若缺」,而不是單指「大成」,是「大成若缺」這種態度起到了阻止衰敗的作用。究其原理,就與「柔弱勝強」一樣,「若缺」就是守弱,只有「若缺」才能不斷地向著完整、興盛的方向發展,從而避免了盛極而衰的發生。

大浧若中,其用不窮。

本句的解讀方式與上句相同,如果一個人擁有了非常多的財富或資源,要如同自己並沒有那麼多。比方說你有滿滿一缸糧食,要當作只有半缸那麼多,這樣你就不致於餓肚子,因為剛吃完半缸你就開始省吃儉用或者去尋找補給了。所以「大浧若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不會讓自己山窮水盡。

大攼若短,大誠若詘,大直若屈。

接下來這三句與前兩句相通,都是運用了「柔弱勝強」的道理。

大攼若短

「大攼」即大得,得到了很多要如同短缺一般。這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應該是不致得而復失。比如一個人中了千萬大獎,一下子變成了富豪,如果他因此得意忘形,開始過上揮霍無度的生活,那麼用不了幾年他的錢就該敗光了。而另一種情況,即使得到了很多錢卻仍能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如同缺錢時一樣過著簡樸的生活,那他當然不會失去這些財富。

大誠若詘

「大誠」是一種美德,而特別誠實的人要如同言語鈍拙一般,這起到的作用應該是避免言多語失、因言獲罪。的確如此,誠實固然是好,但如果誠實到口無遮攔的地步,不分場合什麼話都說,就有問題了。一方面可能由於說了某些敏感言論而被人抓住把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說了別人的隱私而被人記恨。這樣的例子可是屢見不鮮啊,相信讀者瞬間就能想到好幾個。可見誠實之人並不需要巧舌如簧、伶牙俐齒,還是「嘴笨」一點好,這樣能減少很多誤會和麻煩。

另外,言語上的遲鈍、笨拙並不代表思維的遲鈍、笨拙,那只是說話之前多想一會兒所表現出的遲鈍,只是有些話難以啟齒、欲說還休而給人的笨拙印象而已。但這種所謂的遲鈍、笨拙又有什麼關係呢?

大直若屈

「大直」也是一種美德,而老子認為特別正直的人要如同屈從他人一般,這起到的作用想必是降低損傷自己的風險吧。但凡是極為正直的人往往都是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過正直很有可能會被人強行「掰折」。這種例子也是數不勝數,尤以南宋名相文天祥最為人所稱道,其面對蒙元的威逼利誘毫不退讓,最終以身殉國,將「寧折不彎」的氣節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按照老子的主張,正直之人也得適當地委屈自己,以求保全。這不禁令人疑惑,難道老子是支持人們為保全性命而去當漢奸嗎?

我想這個問題得這樣看:

某些事如果能保全自己不受損傷,又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正直之人也是可以屈從於對方的淫威的。比如有人對你持刀搶劫,作為一個正直之人是沒有必要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直而與其拚命的,暫且順從一回,把錢給他就得了(會武術的可以另當別論)。同理,韓信受了胯下之辱能說明他不正直嗎?那也是「大直若屈」的表現,他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暫時認慫是為了避免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

而對於原則性問題,比如國家安全問題、人民利益問題或者涉及他人的生命安危問題,就不一定非要「大直若屈」了,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然有些時候也是可以採取迂迴戰術,搞曲線救國的,先屈服強敵以保存實力,再伺機來個反戈一擊。比如無奈投降魏國的姜維,遊說鍾會而贏得了復國良機,這就是典型的迂迴戰術,只可惜走漏了消息而功敗垂成。但是當事態已經不再有迂迴的必要,則只能直面強敵、赴湯蹈火了。

這種「大直若屈」很容易讓人感覺沒骨氣,因為不知道到底要「屈」到什麼時候為止,有些人就這麼一直屈從著、遷就著,從來沒有直起腰桿的時候。可見「大直若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策略,而是要審時度勢、恰到好處的。老子此說只是想告訴正直的人們,並不是啥事都要和對手硬碰硬、死磕到底,該軟的時候還得軟,實在沒轍了再拚命不遲。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是一種逆境求生的智慧。

以上這三句與前面兩句相比都省略了後半句,我暫且把它們補足如下: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浧若中,其用不窮。

大攼若短,其用不失。

大誠若詘,其用不誤。

大直若屈,其用不折。

本章評述

雖然有了大成就,但要為了不衰敗而了知欠缺。雖然是大盈滿,但要為了不窮盡而自覺半滿。雖然有了大收穫,但要為了不散失而堅持節儉。雖然很誠實,但要為了不失言而顯得口拙。雖然很正直,但要為了不折損而表現屈從。

請注意,這些貌似矯情的處世方法並不是為了偽裝自己而去縱容虛偽狡詐,而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運用的一組策略,而這組策略的本質就是「柔弱勝強」。從中國文化中提煉出的這種生存哲學及其所包含的睿智與柔韌,也許正是華夏文明能夠延續數千年而不斷絕的原因所在吧。


推薦閱讀: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幾千年前創立的儒學?
讀《老子》1
中國「三聖」之:道聖老子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當今中國社會,國學的核心是什麼?

TAG:文化 | 國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