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旅遊攻略——岱遊記(4)

未出正月便是年,在這裡王大人攜山青水秀和萬事如意二仆給觀眾老爺們拜年了~王士性爬泰山四捨五入已經有一個年頭了,我在此鄭重承諾,這是岱遊記的倒數第二篇,再寫最後一篇,咱們就撤!正文開始:

復轉向前,左右二峰像岳頂的兩位山神矗立眼前,此二峰一曰日觀峰,以觀日出而聞名,一曰月觀峰,與日觀峰東西對望而得名。

日觀峰

王士性要在此過宿,想第二日去日觀峰看日出,黃袍道人卻阻攔道:「這幾日早晚陰沉欲雨、昏暗有風,小友若近日觀景,怕是得落寞而歸了。」王士性心想在華頂之上,天未明也見不到日出東海的景象。想想便也算了,兀自唱著「東望日本,西俯河源」八字,也算是自我調節了。

轉頭,王士性見右手邊有一檯子,道人稱其為「秦封禪台」。一路走來,看過許多封禪古迹,王士性心想,關於封禪的起源早就眾說紛紜,傳說在葛天氏以下,在泰山封禪的君主七十有二,洪荒大半,那一定不是起源於秦皇漢武。有志書中寫道,秦皇封泰山禪梁父,漢武封泰山禪石閭,《史記.封禪書》中更有「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此類說法。王士性看到日觀峰上的秦封禪台,想來此處並無史書記載,他搖搖頭,無依據卻說是故址,看來是後人杜撰了。

越過檯子,轉而下山,山石愈滑,山風愈緊。路過一山崖,巨石兀立,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底,視下無盡。風自崖底吹起,震撼谷淵萬物。舊時常有人為祛父母病災,祈求神靈,跳崖獻身。故稱為捨身崖。

捨身崖

愚孝在古人身上並不少見,若捨身跳崖便能祛除病痛災害,那麼父母失去孩兒就能安享晚年了嗎?愚昧啊愚昧。

又過一山壑,山壑旁兩崖對峙,下臨深澗,中有三石如纍丸,銜接抵撐兩崖間隙。詩云「三石兩崖斷若連,空濛似結翠微煙。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說的就是仙人橋了。

仙人橋

此處有一間公署,公署內坐一玉女池,凍雪未消,晶瑩剔透。池頭立一斷碑,此為秦時李斯斷碑,碑高五尺許,石內曾鑲嵌李斯篆書《泰山刻石》,風霜洗禮,現下摩之只得「臣斯」及以下二十九字。

李斯石刻

下南天門入側徑,拜呂仙石像,石像旁樹立「雨天下」三字石碣,這個地方就是白雲洞。至此人們大多縋繩而下,下山的路程便快了許多。

王士性重回高老橋,從高老橋進入石經峪,此地百丈平坦河床上皆刻《金剛經》,字大如斗,書法縱橫遒勁,古拙樸茂。

石經峪

出峪,王士性見一山峰張拱當前,這就是不欲為泰山之下的徂徠山。山中少見草木,多為純石,且奇峰怪石遍布,恣態萬千。其中最為巨大奇特的石頭,當以山頂朝陽洞為屬。向山上攀爬時,看到的景象大都是石峽奇崛,如出天關;而下山時,看到的則是一馬平川,野曠天低的景象。

之後,王士性又緊趕慢趕遊覽了仙人影,王母池,呂公洞等古迹,趁興而歸,想著泰山之游就要畫上句號了。

只是下山途中,遇見太守劉某君夾道相迎,提及行程,問道:「岱游至此結束了嗎?」

王士性回答:「是啊,該看的都看完了。」

劉大人不同意了:「非也非也,萬事陰陽,大人怎麼忘了?泰山陽面則為曲阜,那是個鐘靈毓秀的地界,此中盡藏先賢渾大氣魄啊。陰面是為靈岩寺,此為宋朝天下四大古剎之一。這兩處地界,一不至,則泰山不成游啊。」

王士性拱手:「唯唯,孔子廟林我已經拜謁過了,只是靈岩寺並未成行,不去看看卻是遺憾了。」

下篇是岱遊記的最後一篇了,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說是萬曆導致明朝滅亡?一個人有這麼大的能量嗎,怎麼不說是制度,特別是明朝經濟的原因呢?
為什麼滿清不拆了紫禁城重建,或者拆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呢?
像皇太極那樣——撩妹
明朝中國真的有過把火繩槍(佛郎機)當神拜的炮神廟嗎?
晚明這本小說可以和竊明比嗎?

TAG:人文地理 | 明朝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