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洲文化麻辣堂:從顧拜旦、漢服說說拓展培訓行業的復興

623是奧林匹克日,說起這個節日,就不能不提到顧拜旦。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使得消失了近1500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重新登上世界舞台。

同樣都是復活傳統,還有一位不能忘記,他就是本·耶胡達。由於他不懈的奔走呼籲,最終使得 死亡了2000多年的希伯來語在以色列再次復興。耶胡達此舉不但創造了語言學上的奇蹟,而且也是猶太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更是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2017年5月16日,被譽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中國名模林志玲以一襲華麗而低調的漢服,讓「匠人精神和東方美」驚艷了全世界。

而為了這一天,純粹發於民間的「漢服運動」業已堅持走過了將近15年。

十五年,對於千萬的「圈內人」來說,真是一言難盡。

2003年11月22日,河南王樂天身著自製的曲裾和披風,在鄭州市區內走街串巷,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穿漢服者,也是漢服在絕跡360年後,首次重現於神州大地。

之後,以「華夏復興,儀禮先行」為口號,全國各地迅速湧現出大批的漢服社團和民間組織,從大學到中學,從民間到官方,幾乎無處不見漢服影、無處不聞同袍聲。

在漢服十數年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第一:第一次冠禮,第一次笄禮,第一場開筆禮,第一次漢服上巳節,第一次由政府為漢族服飾更正圖片,第一場周制婚禮,第一次江陰公祭,第一次進入全國兩會議案,第一個官方認可的漢服協會,第一次守護奧運聖火,第一次復原文物服飾,第一次端午祭祀接受央視採訪,第一次漢服集體婚禮、第一次漢服集體成人禮,漢服訴訟第一案……

所謂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漢服,華夏文明的載體之一,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是華夏各朝代的國家大事,體現在書冊中,便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運動由草根發起,旨在復興傳統、弘揚民族文化。從起初的遭人側目、備受質疑與排斥,到近年來的「春來人間處處花」,十多年來,這一場完全由草根發起並推動的民間運動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坎坷。

2012年6月21日,成都春熙路,一名身穿曲裾的女孩遭到幾名憤青的圍攻,身上的衣服被強行扒下焚燒,這一事件曾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外媒對此深感震驚,不敢相信「中國人竟然不認識自己民族的服裝」,伴隨湧現出的,不乏幸災樂禍和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鄙視與嘲諷;

2015年春節期間,發生了轟動全國的「春晚向漢服道歉」事件。因網民反應過於激烈,以至於包括央視新聞在內的各大官博不得不關閉評論區。而這一事件,也把「漢服」這一古老而新生的事物再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正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關於漢服的討論的日趨熱烈與公開,社會各方對於漢服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而「漢服運動」這一民間行為正逐漸步入大堂:

文人行者在其主持的電視專欄中,每每以漢服形象面對觀眾: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更是專門開設一檔節目,與嘉賓俱著漢服,侃侃而談;

著名詞人方文山發起舉辦的「西塘文化節」每年如期而約,參會的社團與商家逐年增加;

自2012年始,《漢服春晚》每歲向全球華人及同袍恭賀新禧;

央視9台先後錄製兩期漢服節目《他從漢朝來》、《矢志青春》,專門介紹漢服的復原與象徵武力較量與道德禮儀文化的全國首次大射禮的全過程;

2014年,台北舉行孔子釋奠禮,從來只見諸書籍的「八佾舞」向全世界完整呈現了明代「泮宮禮樂疏」的文舞圖譜;

再後來,各地以傳承傳統文化的學堂、箭館、禮儀拓展培訓中心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

正所謂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從最近兩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中國詩詞大賽》以及《中國成語大賽》等節目的熱度有增無減可知,漢服及漢服運動的興起絕非偶然,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倉廩實而知禮儀」的本質,是國家日趨富強的民心所向,更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方向性倡議的產物。

作為一股順時、順勢而起的新生力量,漢服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諸多以往「聞所未聞」的工藝與技術紛紛走出課本、走出博物館,鮮活地再現於日常生活中:植物染,緙絲,刺繡,縫紉,織金,攢珠……

除去自身的發展,漢服的興起也帶動起了周邊各產業的復甦。與之相配套的不僅有實物,更有精神層面的體現,從茶道、香道、花道、棋道,到一個香囊、一柄紙傘、一條宮絛、一支搔頭……

說起傳統說起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年輕一代如數家珍。他們不但會製作刨花油,還會上漿、印染、裁剪、編織,習六藝、諳節氣;識百草、明五穀;辨得清經緯、拾得起紡錘;挑得起絲弦、握得住毫管;……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在切身經歷過後的感悟,遠比從書上得來的更令人感動、更值得銘記。

「國之將興,尊師重傅」。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與責任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於是,他們的孜孜以求促成了整個社會對於術業專攻者的尊敬與保護。

當初哀嘆兒孫輩「橫針不拈豎線不動」的祖母輩可能做夢也想不到,有生之年竟會看到年輕一代一夕之間學會女紅,並成為個中裏手,再也想不到,原以為要帶到地下去的那些「老一輩的東西」竟還有生機煥發的一天。

之前「胖五」升天,全國人民都盯著天上的時候,某些外國人卻將目光鎖定在發射中心的研發隊伍上。以80後占多數的科研團隊令他們感到「害怕」。他們已然看到,自此往下,在中國的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年輕一代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年輕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國家,既有幾千年的文化財富為借鑒與鋪墊,更有懷揣夢想、不甘屈居人後意欲趕超祖先輝煌的後生無數,沒有理由不對「兩個百年大計」充滿信心。

對於這一場萌芽於民間、以中學生和大學生為主力軍、人數遍及全國乃至全球幾大洲的漢服運動,作為局外人的你我,或許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與期待,而非如眾多有通病的老人家那般,否定之、譏誚之。

畢竟一個十年已經證明,他們是對的,歷史上已經留下了他們的腳印。比起顧拜旦、比起耶胡達所復活的千年,他們面對的只是一個400年的斷層,雖然依舊任重道遠,但希望、還是不小的。拓展培訓行業也是如此。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各方搏殺與不正當競爭後,今天的拓展培訓市場正處在泥沼中。多少拓展變作遊山玩水,多少培訓名不副實,多少人詬病亂收費、又有多少人心存懷疑而側目……

肩負教育功能的拓展培訓將何去何從,正處於混亂低估的現在對於英豪俊傑而來,或許正是機會。(文:衛國洲 四川國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瑤瑟

TAG:拓展訓練 | 漢服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