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歐商業簡史(下)
2018-2-25 鄭三發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Die Stadtluft macht frei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德國諺語
1057年,暴動席捲了米蘭城,這一切起源於一場教權與皇權的爭吵,但最後事態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教皇的支持者們武裝起來對忠於皇帝的軍隊發動進攻,那根連接著市民階層和封建領主的名為「忠誠」的脆弱彈簧,終於綳斷了。
在忠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教宗維克托二世去世後,繼任者斯德望九世野心膨脹,試圖控制帝國境內授職分封的權力。而此時年僅六歲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時還未加冕)就是著名的薩利安家族的亨利四世。這場授職之爭在米蘭愈演愈烈,忠於教皇的主教和教士們率領暴動的士兵推翻了封建統治,為了贏得市民的支持,教宗默許了市民們以一種古老而又新鮮的方式管理米蘭城的行政事務——城市公社。
對於此時正活躍在地中海的商業共和國來說,「執政官」「公民權」「公社法庭」等詞並不怎麼陌生——甚至聽著還有點虛偽。但對於日益不滿於低效率封建經濟的城市市民來說,這些詞絕對是令人振奮的。
歷史證明,城市公社並非偶然的產物,這是在西歐海上貿易復甦後的必然。純供給需求的封閉經濟嚴重阻礙了商人和城市的發展,在謀求更大利潤的同時,對權力的渴望也與日俱增,十世紀的商人仍然是封建王公庇護下的一支支商會。而到了十二世紀,他們已經是城市的實際領袖,而且往往比封建采邑的小領主更為強大。
米蘭暴動只不過是中世紀經濟蛻變的開頭——從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末,市民階級權力運動星火燎原,城市公社對於市民階級和商人的發展優勢幾乎是立竿見影的。隨後的兩個世紀中,運動以弗蘭德斯和倫巴底為起點,南北兩面,向整個西歐內陸擴散,英法境內的大量城市建立了公社組織——它們的運動形式和權力限制各有不同。魯昂,聖康坦,博韋等地是以和平的協議形式組建;馬賽,米蘭則是藉由王權教權之間的隔閡而成立;而康布雷公社則表現為純粹的鬥爭形式——市民,農奴和窮人們集結成的軍事化公社,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引發了一場不亞於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的暴動,但此政權曇花一現,最終被分化瓦解了。
城市公社運動進一步刺激了西歐的經濟貿易,西歐的商人們終於掌握了接近他們共和國同行的資源和權力,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手工業者的產量,造船業的發展促進漁業生產,漁業生產和糧食貿易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富有冒險精神的市民們離開擁擠狹小的方城,在交通要衝和天然良港上建立起新興的商業殖民城市——諸如布魯日,聖奧梅爾,里爾等。
隨著與日俱增的權力與財富,舊有的封建制度也不斷經受改革的震蕩,絕大部分的教會商業區走向了衰落,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城市擴張使得海量的產品淹沒了教會的生產模式。(儘管這些產品並不顯得怎麼廉價)
英法衝突期間,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英法的統治者不得不放寬商人特權,過去的私人法庭逐漸演變成公社法庭,並建立了完善的城市法體系。諾讓的吉貝爾稱其為「特許權」——市民幾乎不受地方司法體系管束,他只服從王權法和城市法律,相當於在封建采邑中活動時享有「治外法權」。
中世紀後期,商業的興起使得自由民的人數與日俱增,西歐人口已經不再是「騎士,教士,農民」的單調組合。吉貝爾在巴黎的家中厭惡地稱之為「瘟疫性的公社」,但吉貝爾本人可能也想不到,瘟疫真的來了。
1315年,西歐被饑荒籠罩。1347年,黑死病席捲整個地中海世界,帶走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從一個比較殘酷的角度說,大瘟疫和饑荒從根本上解決了歐洲農村人口過剩的問題,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爾薩斯陷阱。勞動力的大幅減少使得下層人民收入增加,勒緊了國王的錢包。英國在1351年出台勞工法案,試圖通過緩和手段穩定勞工工資,但是很快破產了。富人在黑死病時期瘋狂地土地兼并使得短短半個世紀,歐洲的剩餘土地就被瓜分蠶食,工資水平再一次下跌,窮人變得更窮。
維蘭制度(農奴制)不再能制約農民,大批農民非法離開領主土地湧入城市,十四世紀的後半葉,整個西歐被英法百年戰爭和農民起義燒得通紅,農奴制度和中世紀封建經濟已經越過了它的頂點。並即將讓位於城市經濟。
十四世紀的後半葉對於城市勞工而言是一個黃金歲月。共和國的艦隊打通了繞過直布羅陀通往北非和北海的道路,西班牙在收復失地運動中重新對商人開放,商業豪門的船隊駛出地中海,前往加那利群島,又掉頭繞過伊比利亞前往富庶的弗蘭德斯——北海經濟區的中心。
弗蘭德的成衣生產是鼎盛中世紀商業形式的典型例子——它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鏈,商人們在港口收購囤積羊毛,這些羊毛被運往集中的手工業工場里進行預處理,然後散發至紡織場里進行紡線——這得益於十三世紀以來紡織機和眼鏡的推廣(眼鏡真的非常重要)。最後,也是最繁瑣佔地的成衣加工生產環節被下放到城市郊區的鄉村工業者手中,而當成衣製成,它們又返回到港口的倉庫中,並通過船隊運往整個已知世界的大小城市。
北海經濟的活躍也逐漸蓋過了因為戰爭而日益蕭條的地中海貿易。以十三世紀商業殖民形成的諾夫哥羅德、布魯日、俾爾根、斯蒂亞爾德四商站為軸心的漢薩同盟走向興盛。漢薩同盟的商人們不同於商業共和國的商人們,他們經營生活必需品多於奢侈品,並且其結構也更鬆散,《呂貝克法》的精神要求他們支持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等保護商業的行為。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十四世紀時,漢薩同盟已經成為了下轄一百六十餘座城市的巨型商業組織,同盟在整個北海貿易圈處於一家獨大的境地,幾乎壟斷了整個北海的貿易往來,並催生了中世紀最後的商業豪門。
漢薩同盟的性質更類似於鬆散的城市組織,而非商業共和國那種帶著古典共和殘餘的國家組織,這使得它具有同樣致命的優缺點——它在中世紀商業體系中是非常高效的,卻在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時期顯得太過脆弱。民族意識興起後的西歐各國紛紛抵制打壓漢薩同盟,至十五世紀漢薩同盟徹底地衰落了。而更致命的打擊來自弗蘭德斯,新興的荷蘭聯省共和國用高效的投資手段侵吞了北海市場,中世紀傳統的商業體系在近代經濟理論的衝擊下顯得脆弱不堪,近八個世紀的中世紀的商業形式也就此走到了盡頭。
本文推薦參考書籍:
《歐洲中世紀史》 C 沃倫 赫里斯特 著
《中世紀的城市》 亨利 皮雷納 著《穆罕默德與查理大帝》 亨利 皮雷納 著《英國通史》第二卷 大國通史叢書《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二卷 愛德華 吉本 著《戰爭的果實》 邁克爾 懷特 著《荷蘭共和國史》 房龍 著
PS:應評論要求寫上參考書籍了,與其說參考,不如說是好書推薦吧,又及:其實這篇文章可以作為荷蘭共和國興衰的前傳?23333
最後祝您身體健康,再見。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 、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格里高利改革 【1】
※格里高利改革(II)
※我的德國生涯系列(十九)——我的德國老師(六)-呂律
※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紋章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