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2.25消息:無人貨架剛火了半年就遇冷,盲目燒錢鋪點位是個大坑

無人貨架成為短命風口,令人唏噓不已。

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以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為代表的無人零售成為香餑餑,吸引資本瘋狂湧入、創業者爭相布局。其中,後者大大小小的玩家接近50家,不乏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京東到家Go等實力選手,無所不在的阿里、騰訊也參與其中,無人貨架這一新興業態剛一走紅便上演激烈廝殺。

事實上,過去半年,無人貨架命運猶如過山車,從低調潛行到群雄並起再到加速洗牌。即便是當初風頭正勁的猩便利也陷入撤點、關店、裁員風波,悄然上線又悄然倒閉的玩家更是數不勝數,並發生數宗行業整合,令人唏噓不已。

表面上看,這是點位大戰惹的禍,盲目燒錢鋪點位,加上所售標品利潤微薄、貨損率高企,使無人貨架玩家資金鏈承壓;深究內在,被資本裹挾的創業者持有不願錯過風口的心態,導致動作變形和決策失誤才是無人貨架迅速降溫的根本原因。

一、無人貨架為何備受追捧

如今,無人貨架市場熱度大不如從前,於是有人質疑辦公室零食消費場景是個偽需求。我並不認同,這一需求真實存在,無人貨架的商業形態最初發源於一二線城市的高層寫字樓,因為工作節奏快,加班時沒太多時間吃飯時有發生,而這一問題在高層寫字樓的白領中更為普遍,加班時等不起電梯或周邊便利店打烊早。因此,當無人貨架出現在辦公室,頓時受到加班黨的青睞。

當然,無人貨架餵飽白領還不足以刺激創業者和資本瘋狂下重注,其自帶的線下和高消費兩大優勢才真正具備吸引力。先說線下,線下各式零售業態之所以成為新零售的改造重點,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互聯網紅利逐漸消失後,電商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於是深挖線下這塊價值窪地,而無人貨架只要放在辦公室,無需額外成本就能帶來客流,有可能成為最貼近用戶的線下流量入口。

再說高消費,一二線城市白領的消費能力自不必說,他們既是各種電商大促的主力軍,也是外賣常客。鑒於零食和飲品客單價低於外賣,高消費能力的白領儼然優質用戶,為無人貨架打開了想像空間。不難看出,無人貨架成為白領最直接觸點,也是他們獲取各類即時性商品和服務的門戶,2017年融資總額超過30億也就見怪不怪。

二、無人貨架為何迅速降溫

無人貨架的巨大潛力使其備受追捧,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門檻低導致貨損率居高不下。有人將無人貨架形容為「一個貨架加幾袋零食」,誰都可以進入,這不無道理。據我觀察,無人貨架與普通貨架的最大區別是印有二維碼,方便用戶掃碼付款,這也是最具科技含量之處。高級一點的無人貨架安裝了攝像頭,但頂多起到監督作用,用戶拿貨付不付錢全憑自覺。

換言之,無人貨架未使用技術手段來輔助經營,而是基本寄託於用戶道德修養,這給部分用戶留下鑽空子的空間,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共享單車的人為破壞推高運維成本是前車之鑒。據悉,市面上無人貨架公司公開的貨損率在5%左右,5%的貨損率也被很多公司當成一個貨架能否持續運營的生死線。不過,我對這一數據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因為吃垮無人貨架的現象並不稀奇。

二是瘋狂跑馬圈地使動作變形。風口之下,入局者們似乎都信奉唯快不破。猩便利CEO司江華曾表示,無人貨架領域的競爭分為點位、運營及技術和供應鏈競爭三個階段,哪一家可以率先達到30萬個左右點位的體量,基本上就可以占絕對優勢。他的這番表態說出了其他玩家的共同心聲,獵豹、蘇寧、每日優鮮等爭相加入點位大戰,果小美更為激進,喊出2018年覆蓋100萬個點位的小目標,這意味著其每天要鋪點2712個。

大大小小的玩家瘋狂跑馬圈地,點位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所耗費的成本陡增,這是他們無法承受之重。不妨粗略算筆賬,以每日優鮮為例,其進駐一家50~100人的公司會以每台貨架300元提成給銷售,進駐100人以上的公司則為每台貨架500元,而一般100人以上的公司需放置3台以上貨架,這意味著BD人員進駐一家100人以上的公司至少能拿到1500元提成,加上無人貨架成本300元、冷櫃成本在1000-3000元,安裝、補貨的人力成本和每個月電費,鋪一個點位至少花4000元。

想要達到30萬個點位的體量,至少需要花費12億元,而猩便利、果小美融資不過5億元,實現這一目標幾無可能。同時,盲目快速擴張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一些銷售為了提成,不管人數標準,能鋪一家是一家,瞞著上級謊報人數,不到20人的公司鋪設冰箱+貨櫃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同行之間惡性競爭、互相拆台也不容忽視,對手將貨架貨品拿走,由於沒付款後台數據未更新,被用戶投訴補貨不及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盜損率控制難題。

三、無人貨架下半場拼什麼

如果說無人貨架的上半場是點位大戰,那下半場無疑是精細化運營。在展開講之前,我想更正下司江華的觀點,無人貨架領域的競爭不是分為點位、運營及技術和供應鏈競爭三個階段,而是三者的全方位較量,沒有先後之分。這也是無人貨架遇冷的原因所在,過於放大點位大戰權重,而忽視運營、供應鏈的重要性。

毫不客氣地說,無人貨架發展形勢急轉直下,都是盲目快速擴張惹的禍。一味追求擴張速度,忽視已有點位的後續經營鞏固,無人貨架規模越大風險越高,最終得不償失,用戶抱怨補貨不及時,連已有市場份額都失去。在我看來,別看無人貨架進入門檻低,但做大做精難度不小,其對物流、供應鏈和精細化運營的要求極高。

一方面,貨架不如商超,容納60個SKU已是極限。果小美創始人閻利珉曾表示,「你要選擇30—50個的時候,一定是買手模式。」同時,用戶對何種品牌的無人貨架並不感冒,只關心貨架上是否有自己需要的零食。因此,無人貨架選品極其重要,不少公司鼓吹自身大數據能力和「千架千面」。其實,無人貨架上擺滿的零食和飲品多為標品,各大玩家選品能力相差不大,真正決定用戶粘性在於能否及時補貨。

或許你會說,「千架千面」比及時補貨更重要,前者是精細化運營的體現,後者只是基本要求,這不無道理,但問題在於,不少玩家連最起碼的及時補貨都做不到,更無暇顧及「千架千面」,這又是盲目跑馬圈地惹的禍。事實上,無人貨架與電商、外賣並無本質不同,都是通過物流體系將商品銷售到用戶手中,而且鋪設點位密度越大,物流成本越低。

不過,與電商數百元、外賣數十元的平均客單價相比,無人貨架只有區區幾元,過低的客單價決定了其無法承受自建物流體系的高昂成本。鑒於鋪點位是一筆巨大開支,無人貨架玩家勢必在物流體系建設上有所收縮,通常為外包為主、自建為輔。比如,此次猩便利裁員的重災區正是三四線城市的外包人員。

考慮到各大玩家資金捉襟見肘,因此如何在鋪點位與完善物流之間有效平衡成為一大難題。如果偏向前者,那點位密度優勢無法發揮出來;如果偏向後者,那不可避免造成物流的低效。當然,無論作出哪種選擇,都會表現為未能及時補貨,直接影響用戶粘性。

可以想像,如果無人貨架連及時補貨都如此困難,那還談什麼精細化運營?要知道,規模化後的精細化運營既是無人貨架行業的難點,也是關鍵所在,可以形成競爭壁壘,其主要包括客群精細、場景精細、商品精細和供應鏈精細,靠高效的物流和供應鏈來做支撐。

因此,各大玩家的當務之急是把及時補貨落實到位,逐漸培養用戶習慣,儘管入不敷出,待形成一套成熟的運營模式後再升級物流、供應鏈、技術等實力,謀求「千架千面」,最終才有可能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寫在最後

顯然,點位大戰是無人貨架行業的一個大坑,根本原因在於創業者未徹底摸透其商業邏輯,導致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以為照搬燒錢催熟的擴張套路行得通。其實,他們從一開始就想錯了,無人貨架的市場定位再清晰不過:只有在一二線城市、100人規模以上的大公司鋪點位,才能實現高產出、低貨損,並通過靠譜的城市物流網路攤薄物流成本,高效擴張有利於向盈虧平衡點靠近,再藉助技術驅動的增值服務實現盈利。

在我看來,主打「懶人經濟」無人貨架是一門生意,但做不大,即便是頭部玩家業務規模也極為有限。同時,無人貨架很容易被商超、便利店替代,「千架千面」下用戶忠誠度到底有多高仍是未知數。因此,未來其無法以現有方式獨立存活,很有可能成為阿里、京東、蘇寧等巨頭零售版圖中的一項業務,即作為商超、便利店的補充,彼時資本也會逐漸回歸理性。


推薦閱讀:

好媽媽科技股份與家興商貿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18年-2.25消息:幫助中小零售商降低風險,美版1688「Indigo Fair」獲1200萬美元A輪融資
從「無人零售」看「新零售」風口往哪兒吹(附2016/2017零售行業發展報告下載)
丁磊的「新消費」,是要做中產階級崛起的大生意
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

TAG:零售行業 | 新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