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會你如何擺脫繁瑣無聊的日常

「日復一日」恰恰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中的一小部分便是厭煩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


這兩句話出自《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一書,作者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美.1962-2008)。

這是一本很特殊的書,全書只包含了作者的一篇演講,名為《這就是水》。書很薄,英文原版講稿也不過三千八百多字。但是這篇演講之所以能單獨出版成冊,是因為作者將他畢業後二十年的人生與思考濃縮在此,可謂字字珠璣。

包括英文版在內,我在寫下這篇文章時已經將其閱讀了五遍並抄寫了一遍。在每一次的閱讀中,總能發掘出新的思考點。最為突出的可實際應用點,應該就是關於成人生活「日復一日」與「繁瑣無聊」的思考。


相信很多在工作的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在經歷過一天辛勤地(或例行公事地)工作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卻發現冰箱里空空如也,於是只能叫醒已經在床上打盹的靈魂走向超市;到了超市,在經受劉德華「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折磨千八百遍後終於選購好了商品,卻發現收銀台處大擺長龍;面對各種行動遲緩的大爺大媽和因為糾結要不要塑料袋而喋喋不休的中年婦女,以及周圍跑來跑去的熊孩子,不禁只想仰天長嘯:我只是想回家吃頓飯睡個覺啊!為什麼有這麼多事這麼多人擋在我眼前!

以上這種煩躁抵觸的情緒,是大部分人在面對此類事情時最簡單的、自然而然的想法。但問題是,這種想法根本算不上一種選擇,因為「我們天生的默認配置就是——凡此種種都是針對我,針對我的飢餓、疲憊和回家的慾望,並且全世界的人都恰好擋住了我的去路」。

這種自然而然出現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默認配置。

而這種配置鮮少有人意識到——我們只是在順從自己的「意願」,順從自己的「思維」在生活。雖說他人的思維和情感也以某種方式與我們相交融,但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實的。但正是這樣自然而然、無意識的方式,讓我們體驗著「成人生活中枯燥無趣、灰心喪氣、繁忙勞碌的那一部分」。


而要想擺脫繁瑣無聊的日常,擺脫日復一日的重複單調,其實就是要避免成為自己思維的奴隸,成為「如帝王般獨一無二的自我中心」這一默認配置的奴隸。

對此,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警醒與專註,「不被頭腦中持續不斷的獨白催眠」,學習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內容。「以充分的自覺和警醒去選擇關注的內容,選擇從經驗中構建意義的方式。」

我們需要對於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都做出明智的決定。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決定什麼有意義,什麼沒有。

比如:過年神曲其實是越來越淡的年味中少量倖存的喜慶之物;行動遲緩的大爺大媽其實是兩周一次囤積著食物與必需品的孤巢老人;想省下一個塑料袋錢的中年婦女是在為女兒的新衣服一點點攢錢;跑來跑去的熊孩子是因為見到了久未謀面的離異母親而興奮著.....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選擇以不同的可能性去理解眼前的一切,而並非一味怒氣衝天注視著所有「攔路」的人。

當然,以上這些事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絕非沒有——「這取決於你思考問題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如果我們只是按照默認設置運轉著(自然而然確定自己知道實際情況),那麼我們就會忽略這些並非毫無意義的可能性。但如果我們真正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關注,就會明白,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例子並不是關於同情心、利他心或慈悲為懷等美德的說教;而是舉例說明如何有意識地感受自己的思維,並主動地選擇思考的內容與方式。

同理但極具現實意義的重要例子便是:

我們的默認配置就是趨向無序、懶散與自私,因此專註、自覺、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誠關懷他人其實反而是自由——因為我們沒有選擇屈服「與生俱來」,跳出了默認的思維局限,以這種「反叛」的方式獲得了最高自由。


這篇演講由於太短,遣詞造句很是用心,因此初讀時總覺句句背後都有深意,閱讀起來很是需要一番思考的功夫。但讀書猶如品酒,細細咂摸出的滋味,往往令人慾罷不能。

最後,引用作者的一段話結束本文,並祝願各位都能在這篇演講中,讀出自己所需之言。

關於真正教育的真正價值,與成績無關,與學位無關,而在於一種自覺——意識到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必要的;這種自覺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平淡無奇的生活之中,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

「這就是水。」

「這些愛斯基摩人也許遠遠不可貌相。」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堅持記賬、理財?
一個物體的形狀是靠什麼保持的?原子之間的引力嗎?那將物體切割開是什麼原理?阻斷原子的引力?
iPad 寫作體驗如何?
助理有義務照看老闆的日常生活嗎?

TAG:書籍評價 | 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