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十而立v1.1

1987年生,去年剛好30歲,小時候知道的三十而立,只有在真正遭遇時才有切身體會。過去的一年,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暗潮洶湧。人生難得幾個三十年,春節小假,閑來無事,娓娓道來。

沒有苦難的好孩子

從小到大,自己應該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周圍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因為聽話,所以不會出格,不會逃學、上網、打遊戲,不會抽煙、喝酒、談戀愛,不會過早的接觸社會和社會人,不用做菜、做飯、做家務,於是,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學校和家裡的兩點一線間,浪費在了教材與教輔之間。幸運腦袋還算夠用,一路學來,成績一路都還不錯,最終去了理想的大學,如果人生在此處定格,這孩子應該是大好前程。

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得到這些的同時我也失去了那些獨特的更符合這個年齡段應有的經歷。我把別人在做「不正經事」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正經事」上。而那些當時從未體驗的「不正經事」以不同的方式讓我日後償還,且變本加厲——朋友間的衝突、棄學、間隔年、叛逆的長髮、頻繁的轉行。

沒有苦難未必真的不是日後更多的苦難,當時的好現在看來也未必是真的好。

「我要退學」

大學的生活看似仍然順風順水、沒有苦難,成績說得過去、活動參加了不少,只是沒有目標沒有目的,意識流的好孩子了好幾年,直到畢業,其他人都衝到了終點線,自己還在找方向。

大四下學期,畢業論文遞交前夕,我來到教導處對教導主任說:「我要退學。」一個小時後,輔導員找我談話,一天後親人趕到北京。所有人都在等我的原因好對症下藥,但能想到的原因總是錯綜複雜,理不清、理還亂。

從小養成的爭搶好勝的性格,在面對挫折時越挫越頹廢,有。

4年過去,驀然回首,才發現當初選擇的專業未必是自己真愛,有。

想像的研究生課題與實際操作起來相比,天地之別,有。

室友朋友間的性格習慣的小不和被逐漸放大至爆炸,有。

退了學幹什麼,不知道,但是至少比繼續傻傻的漫無目的的讀下去要好。家人不同意認為不對,朋友不同意認為不值,心理醫生找過,能做的測試做了,能吃的葯吃了,看空世間萬物,每日得過且過,現在叫佛系,當時是輕生。最後,在各種漫長的糾結與對峙中達成了妥協——停學1年,調整狀態。

光大我環境、熱愛我事業

第一次間隔年。

停學的1年,準備GT,準備出國,這來自爭強好勝的心裡,當時我們那屆水平和我差不多的都已經出國了(現在看來我的水平在進來前就比他們差了些許)。

停學1年,思考未來的方向。我自認為喜歡數學並擅長數學(和同齡人平均水平比),但是所學的環境工程專業數學學習畢竟有限,此時已經本科畢業,直接讀數學的研究生,沒準備沒勇氣,只能曲線救國,數學可以衍生出很多學科——計算機、經濟學等等,而經濟學和環境就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於是逐漸了解了一個詞和一個學科——環境經濟學。未來的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平衡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很有希望的研究方向。這便是我當時的一個判斷,也是停學1年後復學的理由和奔頭。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投身到了研究生學習中。研究生第一年,2個大學2個學位的課程一起上,白天環境學,晚上經濟學,雖然忙但是充實,日子有奔頭,生活有目標。

然而——研究生第二年,看文獻、找數據、建模型、寫文章,一套科研的全流程走下來,知道了其枯燥而單純的本質,也漸漸的失去了興趣,很不幸。不是因為枯燥、不是因為困難。而是因為無意義。數據不真實、模型不現實,結果連自己都不能說服,又怎麼去說服別人。以為可以成為決策層的智庫,到頭來只是自欺欺人。

不是科研讓人無聊乏味,每個人和科研的方向要做到雙向選擇,我遇到過很多對科研抱有極大熱情甚至痴情的人,也做出了非常傑出的成績。可能我選到了不適合的研究方向,彼時再去尋找其他科研內容已無心力。況且,研究生第二年,亂七八糟做了很多事情——參加房地產行研大賽、學習架子鼓鋼琴、胡亂的各種創業的清奇想法。

那麼趁早轉行吧,但是幹什麼,不知道。

To Do List

《遺願清單》里兩個身患絕症的人寫下了死前要做的事並各個實現。對於二十多歲的人,沒接觸社會的現實腦子裡自然天馬行空,隨身一個小本一個筆,腦子裡的靈光乍現記錄在案。等到研究生畢業時,思考方向時拿來翻一翻——去學習鋼琴製造、去代理銷售無框3D眼鏡、去開書店、去組樂隊,想乾的太多,能幹的不多,能幹長的不清楚,但有一點清楚——離開學校、離開科研。

於是,第二個間隔年。

回到家裡整理思緒,做家教兼職維持生計,其他時間讀書交友瞎折騰,偶然的撿起做電子鼓的興趣,網上搜刮資料,淘寶材料,木匠電工自己當,2套鼓最終成型。此時已經畢業1年。1年里,所有的事情全憑著性子來,收入自然談不上,但也餓不死。只是無聊的時候會胡思亂想,這種看似恬淡的生活能維持多久?

找出路:環保企業、繼續出國科研(我承認我慫了)、甚至是電子鼓製作公司。

考慮工資待遇、英語考試能力、地區差異、興趣的延續性(雖然理性的知道是沉沒成本),最終去了電子樂器廠商,來到上海。

友盡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眼不見心不煩——刪!

QQ,微信,校內網,電話通訊錄,郵箱,能聯繫到的都刪掉,與所有人斷絕來往,就彷彿與過去斷絕了來往,自己變成了一張白紙,結交下一段友情。彼時說服自己,人生是一段段的,人生遇到的人也是一段段的,沒有天長地久、都是曾經擁有。

後悔嗎,當時沒有,現在有,很有!如果當時能多聽聽朋友的意見,也許路會越走越寬,也許可以得到思維方式上的改變,而且沒有人是洪水猛獸,沒有人刻意的要去解開別人的傷疤,歲月可以磨礪的再次相見釋然一笑。現在,一、個、一、個的重新建立,過程漫長、但要堅持。

熟悉的才不會害怕

來到上海,1個人,有點兒漂兒的感覺,興奮而激動。樂器公司的節奏是快的,對於畢業閑賦在家1年的我來說,節奏更快,對於跨專業的碼農來說,節奏飛起甚至懵逼。第一次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眼前是翻不過去的大山,是長時間的小黑屏的模糊。不到2個月的工作,做出了東西,但是慢,而且怕,我承認我又慫了。辭職信遞上去的時候,老闆只有一句話,當初你是憑著興趣來的,但是做事情要堅持。

「朝九晚五的北上廣深太奢侈」

沒有裸辭,辭職信遞上去的周四下午,就搞定了租房,周末搬家,周一新單位上班,研究所,事業單位,體制內。九點上班,五點下班,開始的1年是新鮮的,安逸、欣慰!

熟悉的專業、熟悉的工作內容、沒有硬性的指標、可以混日子得過且過、也可以發憤圖強,但是,已經拼了十多年的人,面對再次拼搏感到的是絕望和疲憊(這就是早期應試教育的一個弊端),就像以百米速度跑馬拉松的人,中途停下來,看到後面不斷逼近的腳步是心慌的,看到前面遙遠的遠方是絕望的,人生不應該只有不斷的玩兒命,選擇安逸吧,工作時間可以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工作,不求聞達,可以原地踏步,停滯不前。鴕鳥吧。

但是,我沒有我自己想想的那麼堅毅。友人小聚,每個人都在前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是我不夠奮進嗎?朝九晚五,工作生活平衡,但是對於外來務工人員,這些在家鄉做不是更愜意嗎?朝九晚五的北上廣深是奢侈的。

回家?回家小聚時,朋友喝了10瓶江小白後、斷片兒前對我說:你以前那麼拼,讓你回來,你會不甘心的。是的,故鄉安放不下靈魂、可北上廣深安放不下肉身。選擇吧!要麼在此奮鬥、要麼回去安逸!沒有對錯,只有命運。

還不老,心不甘,那麼,奮鬥。

「選擇重要,選擇之後怎麼做更重要」

選擇奮鬥,但靠什麼——

現在的單位嗎?基本的硬體條件——博士、海歸、高產科研。可以,但在我最符合得到這些的適合的年齡都完美的錯過了,雖然曾經被給予了這些機會,我是任性的孩子(還有一點兒矯情)。繼續呆著,糾結。一方面不甘心——可以看到5年後、10年後,體制內、事業編,方向大體確定,收入平穩而安逸,想搏一搏。另一方面,之前一直在轉行,終於轉到了專業上,按照1萬小時定律,繼續積累下去也許會有「奇蹟」,如果再轉下去,三十歲,從頭再來,機會成本,路徑依賴,太過冒險,太多牽絆,家人委婉的不理解,朋友意見各半。

好在,大城市對於外來務工人員可選擇的機會還是有的,即使三十而立。想去的行業——計算機和金融,靠數學和編程吃飯,盡量避免和人打交道。1年里先後按照這個大範圍考察了幾個方向,按照SWOT法則進行了判斷,得分大體相當。問了各行業能問到的親戚朋友,認識久的和剛認識的,還是沒有個最終決定。當你猶豫不決沒法兒選擇的,量化出來的結果也會差不多的,不然就不會猶豫不決了。

參加了幾個面試,沒有學歷背景、沒有工作經驗,結果可想而知。參加幾個考試,太過密集,沒有時間和精力複習,一結果可想而知。一時間千頭萬緒交織在一起,心裡抑鬱,直至生理出現反應——失眠、乾嘔、乏力。睜開眼睛就是胡思亂想和煎熬。

1周如此!

1周如此!

1周如此!

3周終於熬過去了,觸底反彈,一個半年前加的極不活躍的微信群里的一個招聘信息,無心的應聘,意外的驚喜,一段時間的磨合與實習,此時此刻,這應該是命中注定的決定,沒有更適合自己的了。就好像當你彳亍不前的時候,一個方向忽然亮起了燈,你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個方向,而當你再回過頭來看時,感覺一起都順理成章但是卻也機緣巧合。

至今,工作了2個多月,依然很累,甚至比高考時累,累體力累心,但是能感覺每天都有新知,每天都在成長,這是對自己投資的方式。

歲末節前聚餐,我對大老闆當時的收留表示感謝,他道:選擇重要,但是選擇之後如何做更重要。

寫完這些新的一年開始了,征程依舊。

1??????


推薦閱讀:

董麗萍老師應邀「有德行者一起走」跨年盛會演講
人生規劃
我2017的蛻變之路

TAG: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