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也可以的高效「輸出」!科學解讀正確「知識輸出」的時間配分和方法

我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無數次嚴重說過,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記憶的過程,通過「刺激(輸入input-讓進入大腦+用人為的方式強化接受信息的強度)——> 儲存(輸出output-理解後從大腦中出去+反覆-讓重要的東西變成長期記憶)——> 想起(製造關聯回憶起來的契機和線索,用關鍵詞,戀聯想法等),每個環節都是必須的,這是根本,各種學習方法也只是在其中衍生出來的更個性的東西。

努力學習的結果,當然指望能獲得好成果,很多孩子努力了著,但是就是不見成效,基本就是沒有把這3個步驟做到實處,甚至缺胳膊少腿。

其中,學習時的受刺激的「輸入」很重要,但是「輸出」更重要。

我相信很多人,很多父母都知道「輸出」的重要性,但是同時,因為「知識輸出「界最有名的方法——費曼技巧,已經深入人心,他指導我們要完成的「輸出」方式是「教授」,像老師一樣理解後教給別人,於是很多人肯定會自然地認為:

教,是一個人簡單完成不了的事,日常的學習輸出很難做!

其實,教育科學上,「知識的輸出」可不是只有「教」這樣一種方式,而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輸出方式也不在少數,而且能達到和」教「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1、學習上的「輸出」,為什麼極端重要?

在用科學解讀一個人也可簡單實行的「知識輸出」方法之前,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是「知識輸出」的重要性。

學習上,輸入和輸出是為了生存(學好)的食物和水的關係,為了活下去,水和食物都是絕對不可缺的,而且必須同時得以獲得充足的攝取。

看書閱讀、受講等,把知識「儲蓄」起來的「輸入」是必然的,因為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自己的知識「金庫」。

但是一味地輸入而不做輸出的話,除了記會造成對知識情報的記憶和理解的不牢靠之外,最壞的可能性就是讓思考力低下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在科學上被稱為「知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簡單說就是,龐大量增加的知識情報信息會慢慢「奪取」大腦的容積,而讓思考時要使用到部分漸漸「萎縮」。

另外,美國padeyu大學的Carpick博士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指出,「與反覆輸入相比,反覆輸出更容易讓大腦迴路中的情報被定著下來」——在padeyu大學所做的,讓不同4組參與者學習語言,1周後進行考試的實驗中,中間插入輸出(各種測試、習題、提問回答和朗讀書寫等)的2組在考試中的成績,遠遠高過集中於反覆輸入(看、聽)的2組。

我們知道,即使有人可以把整本英語詞典背下來和熟知各種英語語法(輸入),但是不會說英語的大有人在,而只有在輸入的同時,通過無數次對話會話練習的輸出,才會真正能試著開始英語的交流。

2、科學上,用在學習上的「輸入」和「輸出」時間的理想平衡點

在了解了學習上「輸出」的重要性後,接下去要了解的重要環節是,「輸入」和「輸出」的理想平衡時間。

教育科學上,「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是,「輸入時間4:輸出時間6」,但是這只是相對的解釋,還需要分各種場景來考慮。

比如,

基礎學習期時——輸入:輸出=5:5;知識應用期時——輸入:輸出=3:7;考試前——輸入:輸出=1:7」,也就是說,隨著學習上的深入,提升在輸出上所要的時間是必要的。

上面介紹到的美國padeyu大學的Carpick博士報告中也指出,在實驗中,進行學習過程中輸出行為的被驗者們,即使隔開一定期間也能考出好成績。

當然,輸入做的不好做的不多時,也肯定沒有輸出的事了,所以不管什麼學習,首先要做到一定程度的輸入。

總結一下,

正確的輸出方法,不是完美地完成輸入任務後再開始輸出,而應該是在學習開始後,做好一定內容的輸入,繼續學習的過程途中,最應該做到的就是交互反覆地進行輸入和輸出的切換,然後在一段學習任務完成後,做最後的強化輸出,在一個周期後再次強化輸出(複習+練習、教授等)。

比如,

以番茄時間管理法為例,15分鐘學習輸入後,5分鐘休息前進行一次輸出——遮住閱讀一遍的文章內容,只看標題思考重要內容;看完(輸入)後,邊朗讀邊思考的形式輸出一遍,甚至自己設定問題回答等......

如我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及,學習方式中的輸入形式為「看和聽」,而輸出形式為「讀和寫」,學習過程中,同時做到輸入和輸出的學習方式的並用,或者學習的輸入和輸出方式的切換,效果和效率都會超預期地提升。

3、輸出,一個人也能簡單且效率做嗎?

輸出的感覺,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學習完後,把自己理解的教給別人,拿出來和別人一起討論,或者直接做測試考試,總之不像是一個人能簡單完成的步驟。

但是,請記住輸出的本質,「把輸入大腦的東西在輸出出來」,只要是符合這個基本的都可以是「輸出」的方式,只不過是效果如何的問題。

也就是說,「輸出」其實可以輕鬆地做,一個人就可以簡單做。

比如,學習方式上,看和聽是「輸入」,而想起、朗讀、抄寫是「輸出」,所以看書或聽音頻時,閉眼想一想看過一段的內容,把理解的要點在自己大腦中成形,或者邊看書邊讀邊抄寫,邊聽音頻邊跟讀等,都是簡單的和輸出同步的學習方式,效果與只是「輸入」的看和聽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上面的學習時,把輸入和輸出的同步進行之外,還有按順序,輸入後馬山進行輸出的形式,比如,學完後馬上做大量做習題,然後把題目和解答都大聲朗讀出來;把筆記重新整理一遍、清晰地書寫和修改一遍;合上學習內容,把理解的東西寫出來後比對正確,然後大聲朗讀3~5遍;自問自答自測,自述理解後的要點等,都是有效的一個人可以做的輸出方法。

4、一個人也能效果輸出的一些方法和訣竅

1)寫備忘錄博客

學習記筆記是當然的事,但是筆記畢竟只是自己看的東西,如果能讓誰一起看,那麼筆記能帶來更多的學習效果,其中之一就是「輸出」效果。

推薦備忘錄博客。

筆記終極是為了不讓自己忘記學習時的要點所作的記錄,無需漂亮的文字和樣式。

另外,做成的備忘錄博客也不是為了等待讀者的反饋的東西,所以寫了就可以。

但是,既然是博客,寫了肯定會有人看到,所以,把學習的要點記錄下來的時候力求做到正確是基本,為此需要是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更正,也便於日後對自己學習的總結和留存,就是說,這個過程其實是「輸入」和「輸出」的反覆。

除了備忘錄博客之外,還有我之前文章中推薦的方法,用問答網站通過回答問題來進行把當天所學高效「輸出」的方法等,感興趣者可自行查找我以前的文章。

2)邊記邊考自己

活用說明形式的教科書,邊記邊想起的反覆——邊記憶邊進行確認測試。

首先看一通學習內容,記住要點,然後,再次看一遍,在看到小標題的時候一旦停住,視線離開內容,想起小標題後面所寫的重要內容。

如果做不到這一步的時候,反過來再重新看和記,直到能只看標題想起重要內容為止。

離開視線OK,用紙遮住小標題下面的內容也行,方法隨便。

這樣做,也就是「輸入」和「輸出」的重複,可以讓記憶的定著變得更容易。

這個方法,是一位5個月就通過律師考試資格的朋友的學習「輸出」方法,介紹給朋友之後,據說效果也都不錯,可一試。

3)輸入的圖像化

你可以試著頭腦中讓被「輸入」的情報·知識·信息等圖像化。

當然,這個圖像化不是指像畫漫畫一樣的大量作圖,而是在筆記上話一個大大的橢圓,把它假定我I自己的大腦,在其中把自己今日學到的東西邊想起,邊一條一條把重要的需要記憶理解的內容,簡潔而明白得寫出來。

等橢圓中100%全部被填滿,表明你今天所學都已經在自己的大腦中留下了印象。

大腦會愛你睡眠中進行分類·整理和記憶,翌日,同樣的做法再畫一次。

如果能很順暢地畫出來和寫出來,那麼說明你昨天的所學的「輸出」也都OK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輸出」的習慣,能讓你確實在很短的時間內實幹到學習的成效,請一定嘗試一下。

小結

一個人也能簡單做的「輸出」的訣竅,當然不止這些,主要的也就這幾種。

從科學解讀學習的意義上來說,在學習上「輸入」比「輸出」更重要,不吃東西不行(但還可以喝水),但是吃了東西不消化則肯定不行,撐不了一天就會被脹死,,所以「輸出」在記的過程中是和「反覆」一樣成「犄角」勢的重要步驟。

但是也不要把「輸出」想的過難,特別是考慮到一個人怎麼做學習」輸出「的時候,不要勉強自己,也能輕鬆獲得成果。


推薦閱讀:

怎樣分析長難句
讀書|忙,不是你放棄學習的理由
心態、身體、學習的階段與聯繫

TAG: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 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