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難,難出行
最近研究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老問題,本著探索本質的初心,到最後的結論並無新意也令人沮喪,姑且寫出來分享,希望得到指正。
近來隨著順風車、快車、專車的出現,看似人們的出行選擇更加多樣,但人們的出行真的變得更加方便了嗎?就我的體驗來說,出行對於消費需求有所上升的一二線城市居民而言,是個問題。搖號搖不到,地鐵擠到爆,網約車太貴,共享單車季節性太強。簡單了研究了一下這個行業發現,網約車壟斷格局或將打破,但短期內不會有很大變化;共享汽車新概念難以落地;出行難的問題也許只能寄希望於AI汽車。
網約車 - 貴、壟斷、叫不到車;地鐵 – 擠
說實話,從我17年初回國後,開始使用網約車,體會最深的兩點是,貴和壟斷。貴就不多說了,基本上兩站地鐵站的距離,高峰期時費用下不了50元 (價位基本是首汽>神州>滴滴)。其次,網約車的選擇基本上就三家:滴滴、神州和首汽。
還有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就是「叫不到車」。工作日高峰期很難打車,我住的小區由於在地鐵平台上面,不可能每天都走到馬路旁邊招手打車,所以要麼就網約車,要麼就地鐵。地鐵在非高峰時段還好,高峰時段基本上體驗就很差了,尤其經過商圈的地鐵站。用網約車平台打車,在高峰期也要等好久才能打到一輛,價格還得貴一倍。
網約車平台的輕重模式
首先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說輕重資產模式。
B2C模式下,比如神州和首汽,包括滴滴的專車部分,司機的專業性強素質高,用戶的體驗就好。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貴,以及派單不公平(全B2C模式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有一次做過一次試驗,我們通過滴滴打計程車一直打不到,最後在路邊招手攔了一輛。上車跟計程車司機交流後,司機說他一直在附近轉悠,但是一直接不到單,真是奇怪。於是坐在計程車里,我們用滴滴叫計程車,然而司機師傅那兒確實沒有聽到我們的單。這是滴滴派單的問題,為了把流量引向自營車部分。這種情況估計屢見不鮮,我們的出行需求是否得到了改善,不言自明。
輕資產模式的好處自不用說,容易複製擴張,給予顧客和司機的自由度更大,避免了派單不公平的問題,這點很好。但是16年多地區出台的網約車新政的「京人京車」「滬人滬車」等的要求,限制了C2C的車輛規模,很多快車、順風車被撤銷,這相當於限制了C2C的核心競爭力。而且C2C的客戶體驗、司機的服務態度根本無法與神州、首汽的B2C相提並論。拿易到用車舉個例子,易到用車最大的優勢就是先發優勢和輕資產的模式,不僅不存在派單不公平的問題,留住了司機資源;同時通過市場自主調節,易到用車逐漸確定了高端定位,積累了一批高端付費客戶。我昨天晚上和一個易到的司機聊,他說在滴滴和神州當司機,每次去機場火車站接人的時候,基本上高凈值的單在神州和滴滴上都會派給自營汽車,而社會車接到的都是低凈值的單,司機就很不樂意,最後只能賺4塊,大老遠跑到機場成本價就3塊。而易到用車上,司機能夠自主選擇單,用戶也能選擇司機/車型,這是一點吸引司機的地方,同時顧客自主選單的模式導致高端車型更容易被選,也逐漸過濾掉一批低端車型。易到也因此逐漸確立了高端市場的定位。其次,分析一下易到用車衰落的原因:第一,押金模式,過去使用易到都需要先充值,這也是到最後易到受到資金鏈影響,用戶押金被跑路,造成了嚴重的口碑問題的根本原因。第二,受到樂視影響,自有資金鏈斷裂。也是因此,易到由新東家(韜蘊資本)接手後,大幅降低用戶費用,力圖與滴滴、神州競爭。降低用戶收費所對應的供應端就是降低對司機的抽成比例,而為了保證持續運營,易到也相應降低了司機的每公里收入,比如對於易達車型,原本是每公里2.88元+,現在變1.5元+,而很多司機的成本就每公里1.2元+,導致司機利潤下降,也是易到最後車輛越來越少的原因。
以上兩種模式中,有一點共同點:就是對資金支持的強烈需求,重資產模式需要保證足夠的車輛以擴大規模,輕資產模式需要保證定位、維持運營,同時新政的壓力也驅使其發展B2C業務,而兩種模式都需要資金支持打「補貼」戰。簡而言之,沒有雄厚資金實力,玩不轉網約車行業。各個網約車憑條由於其本身的可替代性太高,所以其核心就是必須通過一輪輪的不斷融資,俘獲盡量多的客戶,盡量覆蓋出行的各個領域、各種需求、各種價位。在如今高度壟斷的網約車市場,美團摩拜的加入更是擠壓了初創公司的生存空間,投資機會少之又少。
共享汽車行不行?
在國外待的這2年,感覺外國人用這種分時租賃汽車的還挺常見的,比如法國的autolib,路邊隨處可見。中國也有自己的共享汽車,比如TOGO、一度、寶駕、巴歌等。研究了一下,發現共享汽車在國內短期內難以盈利,長期發展靠多方支持。
說白了,國內外共享汽車發展面臨的三大不同分別是:第一,社會信用體系不同,第二,消費理念不同導致需求不同,第三,社會基建支持程度不同。
從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的本質來分析,是便宜和便捷。而共享汽車未來可能發展的市場空間在於替代傳統買新車/二手車的需求,和替代網約車的一部分需求。
我們先從其本質來看,這兩點在國內目前很難實現。便宜,需要較低的造車成本和高效的運營效率,便捷,則要求公司為顧客提供相對自由的取停條件、暢通準確的定位系統和良好的問題解決體驗,但是停車費、加油費、汽車保養費、司機調度費等等可以說拖累的租車公司很難盈利,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於高端,死於成本」的EZZY。實現了顧客隨取隨停,顧客不用交停車費,車型高端,所有以上都能彌補消費者在共享汽車上的痛點,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購車和網約車的需求。然而最後「死於成本」。
而我們口中所謂的消費升級,在買車面前似乎也成為「偽升級」。中國人「有車有房」的觀念依舊根深蒂固,加上現在購車金融貸款越來越多樣,都為共享汽車造成一定難度。而若是把以上所有運營費用分享一部分給顧客,網約車釋放的一部分需求則也難以企及。更不要提網上鋪天蓋地的對共享汽車使用體驗的吐槽。
所以我認為,未來共享汽車要想盈利,要麼就是開源,也就是提高普及率;要麼就是節流,就是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無論哪個,都需要極大的社會各方的支持,包括基礎設施升級、消費觀念改變、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在尋求短期退出的資本視角來看,不是一個短期內能實現的事情。
推薦閱讀:
※五年後,這個公司將超越Uber,並肩特斯拉?
※Rimowa | ?接近滿分的出行伴侶
※滴滴、易到發力布局春運 網約車頭部梯隊之爭升溫
※國慶害怕人多,又不想宅在家裡,應該去哪玩?
※起大早趕晚集,易到會成為下一個搖搖招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