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王」雅集,趕赴一場文人盛會

12月3日,一場具有深刻紀念意義的羅王雅集,如約而至。這一天,恰逢王國維誕辰一百四十周年。

羅王雅集由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副究員、羅振玉研究專家丁小明教授發起、西泠印社以及璽鑒聯合支持,是為羅振玉和王國維的綜合性展覽做準備,也是一次關於羅王雅集的品鑒會。丁小明教授提到,此次與西泠印社達成一致,想要推動與羅王相關的公益性活動,並且籌辦一個關於羅王的綜合性展覽。

▲活動現場的部分作品展出

丁教授透露,目前已經收集了跟羅王相關的,包括羅王學派、羅王的朋友、清代的志同道合的「文化遺民」圈、日本的學術圈,加起來四個範圍,差不多一百多張的作品。這些珍貴的文稿資料計劃於明年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展覽。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副究員、羅振玉研究專家丁小明教授

01 作品 品鑒

丁教授介紹到自己是這樣開始進入羅王的研究中:

「我跟羅王的交往是這樣的,我完全是從一個窮學生的層面來理解羅王。我是做文獻學的,二十年前我走到文獻學的大門前,讀過一本書。我們文獻學有個老先生叫張舜徽,他在我們這個學科寫過一本書——《中國文獻學》。張老先生是當時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長,他的眼界比較高,一般普通學者不入他的眼。在他的書里,古往今來的文獻學家一共選了八位,而近現代文獻學家選了兩個人--張元濟和羅振玉。張舜徽認為:古往今來能藏書的人很多,未必能讀書;能讀書的人未必能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見解的人未必能把書刻出來讓大家分享;能把書刻出來的人未必能把自己的知識面,方方面面都拓展得很寬。 目前,張舜徽認為只有一個人能做到,就是羅振玉。」

▲丁小明教授解讀中

丁教授繼續講到:

「在近代的學術體系里,在中國的學問體系里,以前的學問體系是四個分類:經、史、子、集 (經學、史學、子學、集學)。 經即四書五經,通俗的說是現在的馬克思主義。 史即歷史, 子即老子、莊子,也可以說是現在的哲學。 集即文學。 這是中國古人的劃分,在近現代以後,中國和西方接軌,發現還有一些新的學問。例如,在羅振玉和王國維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新的學問,像我們今天要看的甲骨文 。大家看這幅對聯是甲骨文。

▲甲骨文對聯

這個甲骨文就會引發出一門學問——甲骨學。 這個甲骨學跟經史子集不一樣,它什麼都包括,既有地理的、歷史的、氣候的,也有人民考證的,非常複雜。除了這個甲骨學以外,還有很多新的學科,像敦煌學、檔案學,這些都跟中國傳統學科不一樣,出現了新的學科。這說明在新時代的時候,羅振玉和王國維在開風氣的,把中國學術推向世界的領軍人物。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有關注他們的研究,在關注研究的同時,我自己也慢慢在收藏一些關於羅振玉的東西,王國維也有一兩件。因此,有這個機緣做這個展覽、專欄的雅集。

▲現場的部分羅王作品

特別是,讓我激動的是,昨日的學者研討會邀請到了羅振玉之孫-羅隨祖,以及王國維的曾孫-王亮,巧合的是兩人被安排在一起的座次正好拼成「羅王」,也可以看作是為了這次的羅王雅集進行了鋪墊。」

接著,丁教授依次介紹了品鑒會上的作品。

第一件由西泠印社提供,是目前所知道的王國維的最晚的作品,也可以稱為是王國維絕筆。王國維於1927年7月投湖自盡,他被人救上來時候已經沒氣了,但是王國維懷裡卻有一件作品,就是這個扇面。

▲王國維 扇面作品

這個雖然是比較傳奇的事情,而這件扇面是王國維為他的學生謝國楨寫的。因此這件扇面被交還給謝國楨,而這件就是從謝家裡出來,屬於第一手資料,極其珍貴。

第二件(阮先生藏品)

此件藏品幾易其主。丁教授提到,他第一次看到是在王先生手中,「這是我看到羅振玉行書里比較精的東西,可以看到羅振玉的書法一些基本特徵;他的書法可以看到中鋒很有力道,從來沒有偏鋒的。這件行書體現出常人很難達到的一種修為; 像這樣一張名畫的流傳過程中, 它遇到明主(阮兄),相信阮兄一定會把它完整的收藏好。這也是我喜歡的東西,跟我有緣分,我見過三次。」

▲羅振玉行書作品

第三件

丁小明:「這件略有爭議,不過看羅振玉的字有個竅門,因為篆書比較難看,寫得比較慢,可以慢慢磨。但是羅振玉的落款很難,模仿只能是形似了。這件作品看落款肯定是真。」

▲羅振玉作品

第四件(丁教授收藏):

丁教授說這件對聯算是他撿的漏,「因為這件書法很難看到,這件作品非常早,我覺得是在三十歲左右。羅振玉以後的提款全是行書,很少有像顏體的楷書;這種顏體的楷書是他三十歲左右的,而且也寫得比較好。可以看他的篆書,其實是晚清人套路。」

▲羅振玉作品

丁教授也提到,羅振玉的書法很多,以收藏為目的話,還是需要收藏一些特殊性的,才有意義。

這件藏品的背後故事也很特別,丁教授與這件作品有緣無分。他介紹到,這件作品來自東方大觀,估價三十萬左右,但是十八萬就落槌了(兩年前)。

中間為樂器磬 。

▲羅振玉作品

羅振玉也非常喜愛這件作品,於是取了一個齋號:「四時嘉至軒」 ,足見羅振玉對此物的珍視和喜愛。 同時,丁教授解釋到,「像這樣的長題在羅振玉的題跋里也是常見的。為什麼常見?羅振玉學問大,他有東西可以題。而且他的題跋中,最精道的是他的小字,近現代學人無人能及。

▲羅振玉作品

這麼小的小字非常精道,每一筆都能送到,每一個比例都很到位,這是他的修養跟學術功力的結合,基本上學者里沒人可以比得上,可謂學人之冠。」

第五件

目前是王國維書法私人收藏里很好的作品。丁教授調侃到,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時期,特殊的日子,可以建議你和這張合影。

▲王國維書法作品

第六件

雖然不是王國維的書法作品,但是表達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學問三境界,人必須要經過這樣三境界才能提高自己。

▲現場作品

此外,丁教授還介紹了長卷、信札以及稿本。第一件長卷是一位收藏家從日本買回來的,當初是沒有款的。但是後期發現是有羅振玉的款。丁教授表達到:起初他們找我做研究,我對這件東西有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因為我沒看到過這麼長的羅振玉的手稿。它有多長呢,差不多有20米,然後它是一段一段接起來的。跟「漢四時嘉至磬」手卷相比之下,有些字就寫得比較弱。 另外一卷信札的特殊之處在於都是董其昌的信札。丁教授推測為董其昌三十歲所作,而去市面上非常少,並在最後有一個羅振玉的款。最後,丁教授也展示了一些跟羅王有關的稿本。

▲長卷手稿

02羅王著作權之爭及觀堂自沉之理解

丁教授解釋了羅王之學的重要意義:

「目前把羅王兩人拼起來做展示或者學術討論,解放以後是沒有過的,從來沒有一次把羅王連著討論。其實兩個人是分不開的,亦師亦友。」

其中有兩個問題是羅王研究中的重點:

第一個問題是羅王的著作之爭,這也是學術史上的公案。但是據陳夢家考證,他發現不存在羅王剽竊的問題。因為在羅振玉寫這本書的時候,王國維還沒有進入甲骨學研究的領域,他只是一個抄手,就幫羅抄書的,內容是不懂的。所以這個問題澄清以後,前面後面所謂的剽竊問題都是無稽之談,是以訛傳訛。 因此在學術界內,羅王的著作之爭問題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些社會輿論,甚至一些不在這個領域的學者也會詢問此類問題,並且提到類似說法,羅的著作是王抄。每次我都會澄清此類問題,這只是不過是社會上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

▲王國維(左) 與 羅振玉(右)

第二個問題也是劉老先生所說的,今年也是王國維自沉90周年,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大事件。怎麼看待他自沉,劉先生說有50幾種說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種說法是什麼呢? 一個人,他放棄自己的生命,外在的原因再多,都不是決定性的,這是本質性的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考慮清楚了,就是沒有任何人逼迫他的情況下,他放棄自己的生命,那是他個人的事情。他怎麼選擇,他怎麼生怎麼死,其實跟外界沒有多麼迫切的關係。

丁教授對於王國維的自我終結也有一段深入的探討,他說,「如果說一定要尋找原因,王國維有兩個原因其實是很明顯的: 王國維這個人其實一生很慘,他早年母親死了,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所以從這個人生來看,他有很鬱結的人生經歷。(比如他的心理醫生覺得一看王國維的相就覺得有抑鬱症)。因次,王國維的抑鬱症,一旦有合適的事件,觸發他抑鬱症深層的動機的話,他就會選擇一條極端的道路,這個是從生理和心理層面上來看的。」

▲王國維人像 出自趙建成《先賢錄》

當然,羅教授提到,王國維的自沉也有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有多重:第一,和羅振玉關係崩了,對王國維有很大的打擊。第二是因愛子去世。第三是當時時局的動亂(打到北京城,溥儀被追)。這些堆積,王國維並沒有釋放的方式。

「 我覺得有兩個說法:殉清說是說得通的;王國維他還是認為自己的是清朝的臣子;陳寅恪上升到殉文化說也是說得通的,中國文化到民國以後,舊文化開始走下,新文化開始上升,在這中間的人他會有一種撕裂的過程。他如果處理不好的話,他會選擇一種極端的道路來自我解決。那這個問題不是王國維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一大批知識分子普遍的心結,只不過他採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解決自我。 」

綜合來看,兩個問題得到答案也需要探討: 1)羅王的著作權是不存在的 ;2)如何看待王國維的自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王國維用這麼一種非常之死,促成了後人對他的重視。其實他在沒有自殺之前,跟自殺後,社會對他的認識度是不一樣的。一開始,他只是一個在古學領域,舊學領域比較有造詣的學者,但是他通過這麼一種方式自我毀滅以後,社會上對他的認可度又不一樣了。

「我關注過當時報紙對他的報道,王國維自殺以後,申報的報道很少,就一條。「清華大學教授王國維….」其實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不大的。 但是他死後,清華的師生把這件事擴大成一個文化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推動,特別是陳寅恪,上升到殉文化的高度,上升到中國文化在這個時期怎麼理解的高度,所以說他這個人就擴大了。 最後補充,如果王國維不死,他會有什麼結局? 也許他會和羅振玉一樣,追隨溥儀到東北,因為他是忠於清室的。背負一個被後人詬病的漢奸之名。 中國人的評價,看你什麼時候死是很重要的。」

03 友朋之評價

當日的雅集還邀請到了多位藏家和書畫專家分享作品與感受。

▲上虞籍藏家阮振球先生

上虞籍藏家阮振球先生,分享了他關於保護鄉賢文化的感受。 首先,羅振玉祖籍浙江上虞,也是上虞永豐鄉人。阮先生分享說,其實上虞只是羅振玉出生地,或者是他祖父已經遷到淮安了,「 所以我們上虞對於羅先生的研究也不深,這個對於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文化博大精深,當地政府做的還是相對不夠的。」 阮先生一直關注著鄉賢文化,包括收藏了 一封馮友蘭寫給陳夢家的信,信件內容是記錄了在美國留學期間一些日常生活,比如「在紐約從第幾街到第幾街怎麼走」, 同時他也關注馬一浮,竺可楨等上虞鄉賢,並且此前策劃並成功在浙江美術館舉辦「先生歸來」 -經亨頤先生文化展。藉此,阮振球先生希望能通過關注鄉賢文化,把傳統文化恢復起來。

▲王先生

王先生重點分享了他一生當中兩件得意之事,第一件是以1500元買魯迅的信,並找到了出版,目前估價可達100萬。 另一件就是一件王國維的扇面,出自蘇州文物商店。也是因為偶然的機會,王先生在朋友車上看到了相關圖錄。這把扇子目前是王國維的扇面唯一唱過50萬的,背後也有一個傳奇故事。

▲劉德隆老先生

此次品鑒會邀請到了劉鶚的後人,劉德隆老先生。作為鐵雲先生後輩,劉老先生的光臨是將雅集與歷史相連結。同時,劉老先生也是一位學者,對他的祖父研究很深厚,並且是一位吟誦專家。在現場為大家帶來了鏗鏘有力的吟誦聲。

書香、茶香、吟誦聲中雅集款款而來、如期而至。

weixin.qq.com/r/0jiiui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時間之間
木作叉子製作.gif
關於食物的輕藝術
「1001幅世界名畫」霍華德·霍奇金 Howard Hodgkin

TAG:藝術家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