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印度還在氣惱

前面七期我們講到:

1、大國總會欺負小國

2、印度高超的詭辯術

3、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

4、北京忍無可忍

5、風捲殘雲的戰爭一

6、風捲殘雲的戰爭二

7、中國無一人被俘

今天是中印戰爭的最後一篇:

8、

——整理自維爾的《印度50年後,印度還在氣惱對華戰爭》,原書內容雜亂晦澀,不建議閱讀

停火以後,尼赫魯悲傷地說道:當前世界不再有弱國的位置了……我們原來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中國雖然單方面宣布停火併後撤,但印度仍然拒絕談判。印度聲稱領土不容談判,如果要談,也只是談中國的撤出或印度的進入。但地面上的局勢已同過去完全不同。事實上中國壓倒一切的勝利已經讓印度不可能在做什麼了。

雖然印度通過高超的修辭,以及西方對印度無條件的支持,讓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了中國在侵略的說法。但再高超的修辭也無法改變事實,事實就是印度敗了,敗得很慘。

人們知道印度的軍隊比中國弱,但沒有料到弱到這種程度。印度曾經自詡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以為不結盟國家一定會堅定地站在印度一邊,結果發現他們一直保持中立,真的不結盟。

中印這場戰爭對印度的影響

中印戰爭後,邊境戰爭以後,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戰爭暴露了印度的虛弱,也讓尼赫魯威望大損。為了對付中國,印度已暗中和美國結成同盟,儘管他不承認。因此,即便尼赫魯一再聲稱印度接受援助不影響印度的不結盟政策,亞非國家也很難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了。

不僅亞非國家開始懷疑印度,美國也對印度十分不滿。戰時,印度借口要反擊中國,向美國要援助,獅子大開口,要很多東西,企圖一舉使印度的軍隊現代化。

美國人教訓印度人不要胃口太大,哈里曼對他們說:「美國願意援助印度,但印度對現代防務的昂貴和複雜性應有現實的理解。」

在印度國內,印度全民對此戰進行反思。反思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尼赫魯太信任中國了,而是中國忘恩負義的背叛才導致印度的那場失敗。

官方還暗示說,中國部隊之所以能夠取勝是由於他們在人數上佔壓倒優勢。

【評:在印度面前,中國永遠是個背鍋俠!】

民眾對此說法表示接受。並且媒體宣傳,中國是因為補給跟不上,所以被迫撤退。

對印度軍隊的影響

在印度獨立之前,印度軍隊效命於英國殖民政府,並且曾大肆逮捕過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包括甘地和尼赫魯,所以獨立後的尼赫魯並不信任軍人。

那場戰爭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印度政府對軍人的不信任。

軍事上的潰敗使印度陸軍的政治地位幾乎是翻了一個身。文職官員再也不能干涉陸軍的內部事務了。

從今以後,應該乖乖地聽話的是那批政客,他們不能再象過去那樣對軍人擺架子,發號施令了。

印度的軍人們懂得,中國精於戰術,聰明狡詐,印軍永遠不可能向他們發動並持續進行大規模的進攻。

他們在西藏高原又具備行動上的有利條件,因此只要中國中央政權不倒,印度就決無希望在北部邊境任何地點發動成功的進攻。

印度這種思想對印度更大的影響是:

新德里出於對華戒備的心理,總是疏於在東北部阿薩姆邦等地區加大經濟建設,以免開戰後玉石俱焚。結果使該地區一直貧困,引發民怨與動蕩。

國際方面的影響

國際社會仍然無條件支持印度,但對印度能抗衡中國抱太高期望。

自印度和巴基斯坦開戰,並持續數十年的戰爭後,國際社會再也不認為印度是一個溫和和愛好和平的民族。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儘管這場戰爭對中國影響很小,但多多少少還是影響了一些。

中印前後近十年的爭吵中,無論印度如何鬧騰,國際社會都給予印度無條件的支持和同情。

這種遭遇,不可避免地讓中國的領導團體加劇了對西方的不信任。

這種對國際友誼的不信任也導致中國轉而只信任自己的國家實力(經濟和軍事)。

這種對國家實力的偏執追求,直到今天,還深深地烙在中國領導人的思維中。

小編的感觸:

在整理完麥克斯韋爾的《印度對華戰爭》後,我最深的感想只有一個——我們真的冤枉國民黨了。

國民黨曾說: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現在我覺得,國民黨這句話說的真對!(認真臉!!!)

推薦閱讀:

中國國產AG600水陸兩棲大飛機首飛背後的軍事意義?
中國有嘻哈中的艾福傑尼是誰?
想當魔法師的教授不是好神棍
中國一項3000億工程啟動:將令殲20性能翻倍提升!

TAG:印度軍事 | 印度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