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時代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的思考 ——共享創新模式的探討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性國家」,這就要求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儘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本報告試圖從產學研融合的市場化視角,梳理歷史脈絡下中國科技創新模式,並闡述現有國內外共享創新的經典案例,藉助文獻成果剖析共享創新的內在動力。結合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基於當下科研評價體系存在的薄弱點,試圖釐清科技創新中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提出「一去(去中心化)、二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三平台(論文、專利及成果認證)」的實踐思路,以期能有效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促進科研成果佔據全球市場制高點。

一、共享創新模式提出的背景

1.歷史脈絡下中國科技創新模式

源於自身內在的特點,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孕育了先進的科技創新基因,產生了燦若繁星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體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一些鑄造技術、建築技術、焙燒技術至今為他國所稱道。

表 1 中華文明的典型成果

年份

技術名稱

評價

1.2萬年前

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

世界最早的農業

6700年前

陝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

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

8000年前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

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

9000年前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果酒沉澱物

世界最早的釀酒技術

9000~8600年前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

世界最早的樂器

然而,進入近現代社會,特別英國工業化革命之後,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未能跟上世界變化的發展,逐漸呈現出落後的趨勢,也給中華民族也帶來很多的苦難。建國後至今,中國科技創新迎頭趕上、奮起直追、不斷提升,在部分領域逐漸接近或達到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領域引領世界科技潮流。

為了更好地了解建國後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脈絡,本報告按照援助國家的階段劃分,將科技創新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6年,以蘇聯工業化幫扶為主的支撐體系

在前蘇聯的幫助下,中國的工業體系、教育體系、科研體系都得到了質量的提升,但在關係破裂後,加上其它原因,科技的進步除了延續性質的發展,其它的進步就屈指可數,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第二階段:1978年-2000年,以日本市場出口需求的產業支援體系

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日本對中國的鋼鐵、電器等工業的支援很大,中國留學生的數量都有提高,但其實中國花費巨大進口了大量的生產線,仍然缺乏核心的關鍵技術。

第三階段:2001年-2014年,以美國為首發達國家的貿易服務體系

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我國的對外貿易得到了有效拓寬,也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在信息互聯網技術、醫療醫藥、工業管理等等方面通過學習美國獲益匪淺,特別是高端留學生的增加及學者的互動交流,對中國的教育與科研的提升效果很大;但針對高端技術方面,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封鎖。

除了以前的301法案等等限制外,特別是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

a.以前是提供貸款為中國提供相對的先進設備的採購和使用,現在不再提供哪怕稍微先進一些的裝備。甚至在特朗普極力要求美國資金迴流的情況下,否定了多起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的事件。

b.美國以前十分熱心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現在要通過減少綠卡來限制學生留學。今年甚至嚴查STEM專業的簽證來限制中國留學生數量,因為他們也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反過來不能讓中國人掌握原始創新的系統方法,這對於中國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兩個簡單的現象表明了中國現在的創新已經開始威脅這些科技第一陣線國家了,意味著中國需要更多的自主摸索和原始創新,也需要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創新模式和道路。

第四階段:2015年-至今,去美國中心化的科技自主創新體系探索

目前我國的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和美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這些可能有些人的認識不一致,認為我國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尤其是這幾年比較火的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然而這更多是局限於模仿創新,但隨著中國和世界的差距的縮小,中國出現更多的特色的不確定問題,此刻依賴於模仿創新是不夠的,迫切需要真正的、原始性質的創新。

2.共享創新的內涵及界定

1)定義

共享創新是由特定人發起的對科學技術問題,公開技術背景、技術要求和技術目標等,利用互聯網的模式,由非特定人來加以解決的模式,其收益由所有參與人分享。

2)劃分

按照解決的問題所處的階段,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創新的最先一公里」的共享創新

a. 提出了概念性的解決思路,徵求合作夥伴給與技術落實的;其模式起源很早,最出名的是眾多的數學猜想。由一人(或組織)提出一個或一系列的方法路線,提出結論或結果,徵求中間過程,如哥德巴赫猜想;

b. 對一種技術問題的解決提出一種概念性的解決思路,徵求補充思路,形成比較完整的創新方案,在利用上一種模式結合,給出完整的解決方案。其模式類似如維基百科,由一人提出初次的底稿,後來的人員逐步給予完善。

(2)「創新的最後一公里」的共享創新

a. 一種是方案不清晰,需要進行構思和細節創新的;

b. 一種技術方案世面已經存在,但需要提供合格產品的。

然而,共享創新是不是一個蹭熱度的虛假概念?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的現象,適合目前中國發展的一種模式,結果可期。下面對其歷史、現狀、技術支撐及以後的發展逐一地進行分析和展望。

二、共享創新模式的經典案例及研究進展

1.共享創新模式的經典案例

按照上節共享創新的定義,共享創新是一種共享知識模式,特點是個別人進行知識加工,供大眾進行學習,同時容許部分人員進行編輯和更正,現正從科普、科技型知識平台逐漸向專業混合化發展。

1)國內經典案例

a.科普型

知識分子:北大饒毅等主辦的,在科學倫理方面聲名遠揚。

果殼網:是一個泛科技主題網站,提供負責任、有智趣、貼近生活的內容,你可以在這裡閱讀、分享、交流、提問,提供了民科們交流和互動的平台。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相對於上者,似乎專業更深些。

知乎:知乎是網路問答社區,連接各行各業的用戶。用戶分享著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中文互聯網源源不斷地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準確地講,知乎更像一個論壇:用戶圍繞著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的討論,同時可以關注興趣一致的人。對於概念性的解釋,網路百科幾乎涵蓋了你所有的疑問;但是對於發散思維的整合,卻是知乎的一大特色。

這些平台提供了普通人快速獲得知識的途徑,也給一般的科技人員發聲的機會,加上妙趣橫生的互動,使科普活起來。有些平台開始設置有償回答來獲得收益,提問人通過付費來獲得知識,對同樣問題感興趣的可以較小的費用旁聽,這樣獲得了更多的收益。這是知識傳播的進步,因為這樣可以可持續的發展。但是這些都是知識性問答類,基本不是解決一個未知的課題。

這個時期的中小學類教育平台發展很快,這些不屬於共享知識的範疇,因為他們是以一些學習技能的培訓為主,但認為「慕課」類教程、甚至「幕客」的電影字幕翻譯都可以理解為共享知識,他們是傳播知識,而不是圍繞應試教育的體力活動。

b.科技型

中國知網:中國知網知識發現網路平台-面向海內外讀者提供中國學術文獻、外文文獻、學位論文、報紙、會議、年鑒、工具書等各類資源統一檢索、統一導航、在線閱讀和下載服務。

航天雲網:「航天科工積極響應國家「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戰略部署,創建了世界首批、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通過發布製造業的項目,一般付費尋找合作夥伴解決問題,體現了國家隊的水平。

豬八戒網:「豬八戒網是中國領先的服務眾包平台,由原《重慶晚報》首席記者朱明躍創辦於2006年,服務交易品類涵蓋創意設計、網站建設、網路營銷、文案策劃、生活服務等多種行業。豬八戒網有百萬服務商正在出售服務,為企業、公共機構和個人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將創意、智慧、技能轉化為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發布的項目一般是創意類、軟體設計類的,以優質高效著名。

這些平台更多解決一下富有經濟含量的項目,徵求的對象都是有經驗的相對特點的行業內人士人員。

2)國外經典案例

國外已經有針對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類平台,將科普與科技型結合一起,試圖幫助人們更快地實現科技創新。

西門子公司的知識管理模式: 西門子在其內部實施了虛擬社區知識管理系統——shareNet。ShareNet是一個全球知識公享網路,原先是為了西門子全球銷售和營銷社區而建立的,於1998年開始生成。由於營銷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西門子意識到,必須提供大量具有彈性的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能夠根據各個客戶進行靈活的調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公司決定必須加強對於相關知識、相關信息的認識和交換。於是,西門子開始了社區KMS(知識管理系統)的開發,並將其命名為ShareNet。對於「顯性知識」,ShareNet系統目標是以項目描述、功能和技術解決方案、客戶、競爭者和市場的形式提供架構性的知識客體。對於「隱性知識」,ShareNet系統將提供各種功能,例如新聞組、論壇和聊天室等。採用網上獎勵制度,參與者會因為質量高的投稿獲得ShareNet「股票」。投稿的數量和質量等資料的公開化使投稿者可以獲得人所共知的「專家地位」,這一點日漸成為員工積極利用ShareNet的內在動力。 從使用結果來看,ShareNet是一個很好的工作助手,在使用的前4年,在其一個部門內就帶來了1.22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寶潔公司的創新全球化模式 :5年前,寶潔公司費盡心思要拿出一些消費者喜歡的創意,該公司得出結論:靠企業內部出創意的舊模式已經不管用了。據寶潔估計,全球學術界及工業界約有150萬名科學家擁有與寶潔公司相關的專門知識或技術。既然如此,那公司為什麼不開發利用他們呢?由此,寶潔認為,研發應改為「聯發」(connect and develop):與公司內外的這些科學家聯手,群策群力,迸發創意。」「寶潔公司還在互聯網上加入三個科學家網路。NineSigma.com將50多萬名研究人員聯結在一起。寶潔公司可以在上面發帖子,提出技術問題,從世界各地得到各種建議性的解決方案,如果覺得某個方案合適,就和方案的提出者談判買下方案的條件,NineSigma從中提成。寶潔公司加入的第二個網是InnoCentive.com,該網是美國禮來製藥公司(Eli Lilly)的下屬公司,聯結了7萬名科學家,他們也為技術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最後,寶潔公司與禮來公司一起創辦YourEncore.com,該網聯結的是已經退休的科學家,他們可提供諮詢。寶潔公司從每年18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中獲得的收益也越來越多。寶潔公司董事長雷富禮(AG Lafley)在最近的公司年度報告中透露,三年前,寶潔的研發支出占銷售額的4.5%,現在這一比例降到了3.5%。

美國的「搜尋地外文明(SETI)」工程:「搜尋地外文明」計劃於1999年正式啟動,它是一個尋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科學實驗,當中聚集了眾多太空愛好者和外星人文明狂熱分子。SETI@home實質上是科學家設計了一種電腦屏保程序,世界各地的人們將這種程序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上,而且用戶電腦必須進入國際互聯網。之後,當電腦閑置,並且進入屏幕保護狀態時,計算機就會自動和互聯網中其他數以萬計的計算機一起來進行運算,並分析這些來自外太空的未知信息。SETI@home計劃的原理被科學家稱為「網格計算」。

2.國內關於共享創新的研究

目前國內的共享創新大部分還停留在產學研對接的階段,沒有發展到智力碰撞的方式,衍生出具體的商業化應用產品。相關文獻的主要研究觀點:

浙江大學博士金鑫的「面向分散式創新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文章主要內容是「,提出了三個基本的研究問題:(1)企業分散式創新構成要素有哪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如何?(2)企業分散式創新過程中存在怎樣的知識共享機制?(3)企業如何開展基於知識積累的分散式創新戰略? 在研究邏輯上,通過重點回顧分散式創新理論和知識管理理論及組織學習和社會網路分析等相關理論,對三家較典型的中國企業的分散式創新項目進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歸納出了分散式創新要素及三種知識共享機制的初步概念模型。以此為基礎並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對這初始概念模型進行了細化,構建了企業分散式創新要素與知識共享和創新績效關係的理論模型,並提出了相應的假設;通過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對所提出的理論假設進行了統計驗證分析;最後,針對實證結果探討了我國企業實施分散式創新知識共享的相應管理措施。」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李宇佳博士的「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增長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主要內容為「識別與分析影響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增長的關鍵因素,對提升學術虛擬社區知識服務水平和提高社區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基於融知發酵理論剖析學術虛擬社區的知識增長過程,提取影響知識增長的因素,並運用DEMATEL方法分析因素的綜合影響程度,析出影響知識增長的關鍵因素。根據影響因素的原因度、中心度排序結果,識別出影響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增長的關鍵因素為秩序及質量管理機制、信任激勵機制、知識觀點學術價值、知識主體貢獻動機、組織文化氛圍,據此提出促進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增長的策略。」

合肥工業大學的代寶博士的「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的實證研究綜述」 ,主要內容為「虛擬社區為用戶的知識共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通過對國內外關於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的現有研究成果予

以系統分析,發現被用於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研究的主要理論有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資本理論、計划行為理論、動機理論和信任理論等;影響虛擬社區用戶知識共享的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自我效能、結果期望和態度等個人因素以及信任、互惠規範、社會認同等社會性因素。」

可見,國內的研究雖然落後於實踐發展,但也能給共享類活動提供更多支撐。

三、共享創新模式的實踐思路

目前的共享創新已經開展了部分的科技部級別、省市級別的科研條件平台較多,解決了部分中小企業的實驗器材和實驗人員缺少的問題。但更高級的共享創新是是思想和思維的共享,是可以基於現代互聯網技術而發展的,為了發揮大眾的積極性和智力資源,共同開發新技術的模式,和其它的共享經濟一樣,需要提供一種信任系統和激勵機制。

自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信息如此發達的階段,目前科研人員還有很多一些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部分原因是因為信息太多了,精準需要的信息無法獲得。另外,每個人的科研經歷和科研思維都有限,通過人工智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人們科研:以往相似的科研內容的捕訣、簡單的科研推理、通過互聯網模式來組織

共同科研,可以在以下方面改進研發體系:

1.科研論文發表的區塊鏈新模式

1)科研論文發表現狀

在科研界論文發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意味著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承認,也意味著可以傳播、繼續改進和更多的成功。作為科學家,無不希望能夠將論文發表在更高級別的期刊雜誌上,去獲得更高的影響力。出版部門也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期刊雜誌影響力做得更大。相互影響的「馬太效應」使頂級期刊雜誌更加集中。頂級出版集團趁機收購,形成了壟斷勢力,他們再利用版權等獲得較高利潤。

但是僅僅是出版利益的壟斷嗎?不,中國科技人員對國外的期刊的追逐,形成了科研成果外溢,國外成了科研高地,全世界的科學家幫助個別國家形成了科研生態鏈,他們很容易聚合各方面的優勢,形成科研方面的割韭菜行為。上面是國外科研出版集團的自己的結論,實際情況更加嚴重。按照他們的思維,國外的出版集團已經形成了成套的服務體系和影響力,中國人目前沒有辦法超越,只能認命了。但一定如此嗎?

2)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科研論文發表技術路徑

目前論文發表的痛點:

a.發表時間長: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科研人員多年的成果已經基本完成,為了些篇幅格式和文字等等非核心的事情,不得不花費寶貴的時間周旋於編輯的形式主義,也影響了其它科技人員的早日獲得信息。

b.頂級和高級版的期刊:競爭十分激勵,有的拒稿率高達90%,其它的成果可能因為目前人們對頂級雜誌的崇拜無法獲得足夠的影響力。

c.影響力有限:號稱頂級雜誌的文章其實影響力也有限,能夠看見和獲得人員雖然多些,但一篇文獻能夠獲得上千的引用是了不起的數字了。信息零散:一個科研人員要開展莫些方面的工作時候,需要讀大量的文獻,一般可以通過參考文章和綜述性文章獲得較多的信息,但是還是碎片化的較多,遺漏的很多。

為此,本報告提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科研論文發表技術方案:

第一步:我們可以根據讀者的人數來建立一個公有區塊鏈、行業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如果有人發表文章就可以向全體人員宣告,論文已經發表,待計入區塊鏈賬本後,此消息不可更改,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第二步:位於同一區塊內所有的人員都可以對此文獻進行質疑和評論,作者可以進行選擇性解答(平台可以開發一個專門區域);對於經過認證的專家的問題(相當於編輯),作者必須給與合理答覆;同時對文章不完善的及時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有些甚至可以開展快速的合作以補充或者延展;

第三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開展各種服務和增值活動,a.可以將文章的所有版本進行保存並可以比較閱讀,清晰地發現科研的歷程,衍生一些可視化產品;b.對於積极參与者,可以通過區塊鏈給與記錄和認可,通過獎勵科研幣(科研幣、科研幣)獲得信譽認可和科研積累;c.通過類似直播平台的模式,開展文章的宣貫網路會,大大提升人氣,提高文章知名度,通過直播交流,也提高了作者的水平;d.通過提供中英文翻譯服務,快速地將中文傳播國外,國外的文獻也可以快速地提供中文。

為此,政府可主導設立相應的科研論文管理平台,引導市場企業投入風投資金,以此提高管理水平(我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管理還是很高的),加快產業化速度。基於區塊鏈技術完善科研論文發表機制,能快速地和上下游形成對接:通過平台的資料庫和鏈接,快速地告知文章相關內容的上下游,是成果產生雪崩效應。此處可以加上人工智慧方法形成推送,甚至機器人自動科研;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員參與,以發揮他們的點滴作用,提高全員整體的素質。

2.專利的產生、改進及專利權利的轉移交易

1)現有專利制度的評論

在古代文明中國人就講究「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一個人有了思想,有了思維,你可以作為一字之師了,但是你必須普惠大眾。在現代社會裡,如果在一個設備出現問題,你有一個創意,你有方法,你不貢獻出來,那麼你就是一個不地道的人;你貢獻出來,你也不能要求很多的回報,這樣也是不地道的;最好是不要申請專利,你申請了專利,我採用了你的思想,對不起「讀書人竊書不為偷」,所以在內心裏面,大家對維權也不太認可,加上中國的專利訴訟、保護、賠償有更多難處,大家就不願意維權,進而不願意做真正的專利。

一個真正的專利,來源於創新。創新是一種人類高級思維活動,需要火花的碰撞,需要激烈的溝通,而這對含蓄的中國人都是不太認可的。目前的專利(創新)需要的知識更加廣泛,涉及的專業更多,

需要更多的人參與,才能出來較大程度的創新,而相應的體制和工作模式受限制約束了專利的創新發展。

專利是保護髮明權,這在科學領域是合適的,因為科學需要大量的原始創新,誰先提出的概念,模式,推理出來,那基本上就奠定了一個領域的基礎(如微積分),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相對來說就是修補的程度了。在技術領域,特別是現代社會,一個技術的真正的應用,需要不斷的改進、調試,這些後續工作對這個專利的能夠投入使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按照目前的專利模式,原始的專利的獲益很大,大家要應用這些成果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如先用舊技術。)

2)完善專利管理模式

專利制度基本是完善的,是社會的創新的基礎,也是世界上各個國家能夠交流的語言,我們必須堅持專利的系統。目前一個大的缺陷就是部分專利本身不完善,但別人要繞過它,成本很高,形成了繼續創新的障礙,因此我們可以考慮採用互聯網模式來形成新時代的專利管理模式。

第一步:建立一個區塊鏈的網站,專利管理單位進行適當的監控(非干涉);

第二步:共同挑選一些有合理成分殭屍專利,各方確認後可以改進,由政府組織市場主體融入參與,按照約定的協議商定以後的權益分配比例;

第三步:通過互聯網模式進行研發,形成基於區塊鏈的專利發布平台(也可申請專利),並利用互聯網模式進行成果轉化。

3.研發的互聯網模式,以及科技成果的認證和產業化方面

科研的互聯網模式和以上兩者的模式基本相同,主要是綜合一些設備共享、實驗分包等等,另外,因為成果的經濟效益會較快地得到體現,因此對於利益的分割在開始時候確定出遞進梯級分配機制,以便更多的人員參與。

成果認證也可以採用更多的技術人員認定模式,並通過區塊鏈等方法給與其的行為予以記錄,以便進行跟蹤和分配。

產業化更要採用互聯網模式,很多成果現在都躺在書櫃裡面,鑒定完成後無法產業化。一方面重要原因是雙方對於成果的成功後的利益分配的相互不信任,無法邁出第一步或者中間過程中停頓,這方面也有區塊鏈等方法的施展空間。

這方面,國外的「matryx」科研平台已成功運行,據其統計在生物領域研發周期從1~2年縮短到1~2月;有的科研項目預算需要5000萬美元,通過共享平台的懸賞模式等等費用可壓縮到100萬美元,優勢及其明顯;倫敦科研技術公司 Digtial Science也表示開始嘗試區塊鏈在科研中的應用。

四、結論與展望

總之,中國的科研創新需要突破,不能再繼續採用跟隨戰略,否則還是永遠成為別人指揮棒下的一粒棋子,其它國家科研通過科研儀器等方法獲得超額的底層利潤,通過出版物等方法影響世界各地的研發打工者。美國的science雜誌發文介紹,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一組科學家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去中心化藥物生產概念」,說明所謂的權威的科研雜誌也開始逐漸認可這些模式的發展,我國需要明銳地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現在世界上的複雜而成功的科研體系,我們也可以挑戰他們,印度對癌症藥物的專利的強制性改變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們需要科研創新,制度本身也需要創新。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體系,需要不斷的磨合和改進,逐步完善。

另外,政府開始需要領頭嘗試,最後不一定需要政府完全控制平台,政府能夠監控和把握大方向就可以。這方面共享自行車就是一個案例,開始時候政府嘗試公共自行車,沒有完全成功,民營企業改進其缺點,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後期政府給與規範和引導,走向了世界。

為了中華的偉大復興,我們需要努力前行!

吳啟明 2769387122 @qq.com


推薦閱讀:

美國人重新設計了筷子,衛生又便利
不增反降:小米10個季度還能殺回中國手機市場第一嗎?
為何說不宜過度強調防止假創新偽創新

TAG:創新思維 | 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