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都是哪裡人?看了這篇文章就知道(更新至荊州)
簡介
本文選擇了《三國志》列傳中的253位傳主,並對其出身進行了匯總,以求展示三國人物籍貫的整體分布。
本文中採用的州份,以三國各個政權的州份為準,共包含揚州 、豫州、荊州、兗州 、益州、司州、徐州、幽州 、冀州 、雍州、青州、并州、涼州、廣州、交州十五個州(士燮歸入廣州,因而沒有交州出身的傳主)。統計內容中不包括魏國析置出的秦州、涼州,且不對荊州和郢州進行區分。
本文中不包括《魏書·后妃傳》、《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蜀書·二主妃子傳》、《吳書·妃嬪傳》、《吳書·宗室傳》的傳主,亦不包括傳主子孫以及其他附屬於傳主的歷史人物。
對於傳主所出仕的政權,以其在三國志中的歸屬為準。董卓 、袁紹 、劉表、呂布 、張邈、臧洪、公孫瓚 、陶謙、張楊、公孫度、劉焉 、劉璋、劉繇歸入"其他"。
父子、祖孫、叔侄同在《三國志》中的,籍貫以其父、祖、叔為準。
總覽
作為孫吳的根據地,揚州出身的三國志傳主數量最多,共計46人。緊隨其後的是「天下之中的」豫州,共計41人。排名第三的是三國爭奪地區的荊州,共計33人。
由於地處邊陲,涼州出身的三國志傳主僅有三人。排在最後的是由交州析置出的廣州,僅有士燮一人作為傳主出現在三國志當中(話說當時的廣州好偏遠啊^-^)
豫州
作為曹魏政權的基本盤之一,豫州共為曹魏政權貢獻了32位傳主,遠遠超過了孫吳的2位、蜀漢的1位。值得一提的是,汝南的袁紹、袁術兄弟也是豫州出身。
在曹魏的豫州傳主中,以曹操出身的沛國人數最多,如果把譙郡也看做是廣義的譙沛地區,則譙沛傳主共計20名,佔了豫州傳主的一半以上。
在譙沛人士中,曹氏、夏侯氏的宗室佔比高達四分之三(曹操的養子曹真亦視為宗室)。值得一提的是,名醫華佗、漢中軍閥張魯也是沛國出身。
緊隨其後的是以荀彧、荀攸、郭嘉、陳群為代表的潁川系士人,共計8人。由於祖父司馬雋曾任潁川太守,溫縣的司馬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潁川系的一員,換言之,正是潁川系最終顛覆了曹魏政權。
可能是受到袁紹、袁術兄弟的牽連,東漢聲威赫赫的汝南人在曹魏並不得志,僅有和洽一人作為傳主出現。相反,出仕孫吳的汝南傳主佔了整整一半,其中呂蒙的表現尤為搶眼。蜀漢的汝南傳主許靖雖然實權不重,但是劉備的勸進表上排名第二,僅次於馬超,名義地位很高。
總之,豫州的三國傳主可以大致分為譙沛、潁川、汝南三類,譙沛和潁川人士構成了曹魏的統治核心,汝南人士卻流向了吳、蜀兩國,而吳國的汝南人影響又更大一些。
揚州
在《三國志》傳主出身州份表中,揚州出身的傳主數量高達46名,位居各州之首,頗為令人意外。下面我將對這一現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力求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
從圖中看,46名揚州傳主中,孫吳政權42人,佔了絕大多數。僅有4人(陶謙、胡質、倉慈、蔣濟)不屬於孫吳。換句話說,揚州傳主人數如此之多,是孫吳政權導致的。
揚州屬於孫吳政權的核心區域,孫吳傳主數量多,本就理所當然。更何況,孫吳鼎盛時期也只佔據了荊揚交廣四周。交廣兩州僻處南海,開發程度很低;荊州士人又多歸附劉備。這樣來看,東吳的揚州人士數量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這幅圖中,也可得到類似結論。孫吳共有42位揚州傳主,排名第一,佔到孫吳傳主的一多半。徐州傳主9人,排名第二;豫州傳主6人,位列第三。荊州傳主令人驚訝的少,僅有兩人(劉皇叔的人才吸納能力真的太強了,當然也可能有孫吳對荊州人士有所提防)。
下面我們來對揚州的東吳傳主進行進一步分析。
(⊙o⊙)…竟然有28個都出身於吳郡,又是一半以上。真的是「孫吳英才,半出揚州;揚州英才,半出吳郡」啊。相比之下,會稽的7人,廬江的9人就有一些拿不出手了。
那麼,吳郡的28位傳主又是一個什麼結構呢?
其中一小半是孫吳宗室,這部分的解釋了吳郡傳主為何數量如此之高。但即便如此,吳郡還有14位其他傳主,不僅本州其他的郡無法與之相比,連徐州、豫州這樣的州也無法望其項背。可以說,吳郡人士構成了孫吳政權的核心。下面,我們將對這十四位傳主進行進一步分析。
首先,吳郡陸氏(陸遜、陸績、陸瑁、陸凱)就佔了其中的四位,從這點看,孫權晚年和陸遜的矛盾當中,未嘗沒有對吳郡陸氏宗族勢力的忌憚。
然後,吳郡朱氏(朱桓、朱據)佔據了其中的兩席。其中,朱據的妻子就是孫權的女兒孫魯育,換言之,朱據是孫權的女婿。
緊接著是吳郡張氏(張溫)、吳郡顧氏(顧雍),至此,三國時著名的吳中四姓已全部列舉完畢。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張溫和董卓的老上司張溫同名同姓,兩者並不是一個人。
另外,東吳的張昭是徐州彭城人,張紘是徐州廣陵人,兩者均為避亂南下,和吳郡張氏並不是一回事。
此外,甘寧的仇人凌統、周處的父親周魴,孫權的另一個女婿全琮(娶了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也都是吳郡人。
揚州的其他郡雖然比吳郡暗淡了不少,但依然稱得上群星璀璨。其中又以廬江(周瑜、丁奉、陳武)最為耀眼。
總之,揚州人,尤其是吳郡人大量充斥在孫吳政權當中,在孫吳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東晉滅吳之後,吳郡四姓依然作為江東士族的代表,在晉朝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孫吳政權,還有一個州份的士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雖然人數少於揚州人,但是東吳前期的幾位重量級人物均出自該州,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進行詳述。
荊州
說過了豫州、揚州,我們來說一個蜀漢人士占多數的州份,荊州。
從圖上可以看出,作為劉備取益州之前的基地,荊州為蜀漢政權貢獻出了23位傳主,位列第一,遠高於魏吳兩家。
曹魏雖然僅有6位傳主,但其中就包括後來滅蜀的鄧艾鄧士載。孫吳的2位傳主中,其中一位就是在赤壁大戰中以苦肉計聞名的黃蓋黃公覆。此外,早先割據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竟也是荊州人。
雖然魏吳兩家各有一位出身荊州的重量級人物,但和蜀漢的23人相比,依然差了不少,下面我們就對蜀漢的23位荊州傳主進行進一步分析。
和吳國揚州的傳主相比,蜀漢荊州傳主的集中度並不是那麼高,這大概和荊州在蜀漢手中得而復失,導致荊州本土勢力難以形成吳四姓那樣的門閥有關。
同時,荊州傳主的分布有著明顯的地理特徵。從北至南,荊州傳主的數量逐漸減少。而荊州最北部,也是士大夫門閥最多的南陽,為蜀漢貢獻出了整整7位傳主,高居榜首。
相比得到了充分開發的荊北,荊南的傳主更為稀少。蜀漢19位傳主中,僅有4位出自荊南。
算上魏吳兩國,荊南傳主的比例略有上升,33位傳主中,有7位出自荊南。在荊南傳主中,長沙的劉封,零陵的黃蓋、蔣琬、劉巴較為知名。
下面我們著重分析荊北。
蜀國在南陽共計7位傳主,分別為黃忠、李嚴、呂乂、陳震、宗預、許慈 、王連。其中以黃忠黃漢升以及諸葛亮的政治對手李嚴李正方最為出名。
襄陽雖然以5位傳主排名第二 ,但是五人中,龐統、馬良、廖化、楊儀在三國歷史上均扮演過重要角色。綜合來看,襄陽傳主的影響力並不弱於南陽傳主。
剩下的傳主中,益陽的魏延魏文長、南郡的董和、董允父子、江夏的費禕費文偉,也都是蜀漢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雖然比之孫權手下的揚州人士略有不如,但是劉備手下的荊州系人士也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荊州傳主集中於荊北,尤其集中在南陽盆地一代(襄陽、南陽)。相比之下,荊南人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遜色不少。
荊州就講到這裡,後續我們會對益州進行進一步分析。
推薦閱讀: